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和扩散转移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加以改造,用以解释我国目前的产业集聚格局,并预测我国产业集聚的未来发展演变趋势.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部分运输成本低且主要使用普通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运输成本高或密集使用资本、技术、高技能劳动力的制造业将仍然布局于东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应不断完善自身条件,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嵌入全球价值链.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劳动力人口具有存量多、增量大、质量低等特点,使得该地区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高适性、应用普遍性等特点,为西部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为西部地区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为西部的发展积累资本.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移被认为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文中基于发展战略的视角选取劳动力要素禀赋和资本技术要素禀赋两个指标进行标测算后,认为西部地区各省应重点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应谨慎承接,以期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具有较高竞争优势,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正逐渐形成竞争优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制造业竞争优势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趋势开始显现,但主导产业竞争优势仍然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制造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区际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界定了广东目前面临的区际产业转移问题,然后从影响因素的角度综述国内外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产业发展背景,具体分析省内推进或制约区际产业转移的各种因素,进而在广东省21个地市2000—2006年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检验理论分析中各个因素对广东区际产业转移的实际影响。结果发现广东各地的路径效应、距离因素、人力资源、资本存量和开放程度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成本的影响效果并不确定,经济规模对产业转移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小成 《南都学坛》2010,30(2):127-131
成本上升、市场低迷加之政策调整,促使东部制造业率先向中西部和东南亚地区转移。河南省近年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逐年增大,工业增加值增速加快。在下一步产业承接中,应优先考虑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促进传统农业改造;继续以六大优势产业为承接重点,夯实工业基础培育地区竞争力;加强与省外经济、国外经济的联系,促成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在承接过程中,当地政府应营造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和体制机制,以降低企业的转移成本;同时,另一主体——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西部地区间存在的经济级差孕育了东西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产业转移的积极效应又激励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积极性,而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条件的好转与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则使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具有可行性。所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内在诱因。  相似文献   

8.
运用计量模型对广东省2000-2011年30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FDI技术溢出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与之前研究不同,广东省制造业数据被按照资本劳动密集度、技术密集度和污染密集度三种标准进行了细致分类,并且在模型中增加了行业利润与工资成本的比较优势对FDI形成的吸引力等新控制变量。结果表明,FDI对广东省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相较于其他影响因素,FDI技术溢出效应在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等行业中最显著,其中对资本密集型和重度污染行业产业发展的贡献显著高于其对整个行业贡献的平均水平,高技术行业中FDI的产值贡献明显高于低技术行业。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劳动力人口具有存量多、增量大、质量低等特点,使得该地区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高适性、应用普遍性等特点。为西部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为西部地区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为西部的发展积累资本。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将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成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两阶段,并运用SFA方法,就市场竞争度、企业规模、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和产业绩效等因素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总体并不高,呈上升趋势;技术成果转化效率略高于技术开发效率,区域间差异性较为明显;研发资本存量比研发人员更能影响医药制造业的创新产出;市场竞争度和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正影响;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与技术开发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产业绩效对技术成果转化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针对性地政策建议,以期不断促进我国医药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要素空间配置模式的实质是产业和企业的空间布局和选址问题,它有多种模式。随着相关因素的变化,要素空间配置模式也必然发生相应转型。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的民工荒问题不断加剧,这使我国已有的要素空间配置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转型,即从资本、技术主导型向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复合主导型转变,推动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此,各地区政府和企业应该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2-2010年作为研究时段,以测度要素贡献度方法为主,将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两类。计算期内,制造业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的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内部相关行业的自身转型、外部需求下降、产能过剩、劳动生产率下降,以及金融危机时期政府的投资拉动政策等因素成为制造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深入考察农业基础设施对于现代农业的影响,依赖于一套完整的全国及省际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数据。运用永续盘存法对1989~2010年全国及省际层面的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进行了细致估算,在此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测度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地区差距,得出结论:1989~2010年间,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稳步增长,农业基础设施供给地区差距缩小,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更趋向于公平。但不论从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绝对量还是其增长速度来看,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中部地区虽然增长速度快但其绝对量还是较小,地区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差距的主要原因。中部、西部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内部差距显著缩小,但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在扩大。据此提出促进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产业转移理论和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研究,计算产业梯度系数及对甘肃省优势行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在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下,甘肃省在能源供应、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可以选择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行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纺织、医药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产业转移承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产业梯度转移滞缓原因及西部对策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产业梯度转移是实现地区经济雁阵发展的条件和途径,对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就业促进、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然而,东部发达地区在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与繁荣之后,其边际产业却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大规模地转移到西部地区,其原因,一是因为东部企业跨区投资的动力不足,二是因为西部地区吸引资本西进、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有限。西部地区应依据自身区域特点,制订相关政策,积极吸引资本西进,促进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6.
进口贸易通过利用外部资源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本文通过对Coe和Helpman的C-H模型的拓展,从行业的角度采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进口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表明:虽然国外和国内的R&D资本存量均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显著的的促进作用,但通过进口的间接作用国外R&D资本存量的贡献明显大于国内R&D资本存量;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差异: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大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  相似文献   

17.
从产业视角分析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外商投资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区位选择。基于2002年和2007年的工业普查数据,选择七个代表性产业,运用基尼系数、Moran’s I系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七个代表性产业外资企业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发现这七个产业空间格局显著差异。总体上,外资企业高度集聚,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分布较技术密集型产业分散且具有明显扩散趋势。泊松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制造业外资企业的集聚属于地方化经济,是同产业集聚;外资企业之间的集聚更为明显,受内资企业影响较弱。传统因素如劳动力、基础设施等和政策制度对制造业外资企业的区位分布仍然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平均受教育年限、教育基尼系数、卫生经费比、老年人口抚养比、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和城镇人口比等8个指标,选取32个省市自治区1997 -2010年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造人口综合素质指数,并运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总体和地区进行混合面板数据回归,发现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且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口素质差异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相差悬殊,表明西部地区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发展阶段向资本拉动型阶段转变,中部和东北地区由资本拉动型阶段向人口素质推动型阶段转变,东部地区属于人口素质推动经济不断优化阶段.最后,还针对区域发展差异提出了相应的举措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方保护造成的市场分割为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提供可能.文章利用1999-2012年中国省际工业行业数据对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进行考察发现:中国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和西部各省工业资本配置效率普遍高于中部;东、中、西部地区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表现出区域差异;政府财政支持和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对东部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西部由于政府政策性投资推动,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存在一定程度高估,市场化程度提高对其虚高的资本配置效率具有修正作用;银行业金融发展对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股票交易规模与资本配置效率负相关,保险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不显著,股票市值仅对东部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积极影响,对中西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以及国际收支持续失衡的大背景下,从理论层面探讨人口结构等因素对其经常账户收支的影响机制,结合1997—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运用面板静态和动态估计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所得结果均十分稳健。综合来看,社会总抚养比与经常账户盈余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但地区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人口老龄化更为严重的东部地区其社会总抚养比与经常账户盈余的负相关关系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因此在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约束下,有必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城镇化建设来进一步提高相对剩余劳动力供给,同时通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跨区域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