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自忠的死,是民族危机的召唤,也是他用以"明志"的一种方式.张自忠的死是十分理性的,同时又是十分感性的.张自忠的死引起了不同民族、不同集团、不同阶层的巨大反响,折射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各个方面.研究张自忠将军之死,对于我们认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天华蹈海自殉探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从陈天华在反《规程》斗争中的态度、表现和对日观三个方面对既往研究中关于陈天华的自杀是由《规程》引起,并断定其死是为激励同胞坚持反日的传统观点进行了驳论。然后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了陈天华的心态,认为他的自杀有一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且是其长期忧郁心态发展到极致而又不得自解的必然结果。他的自杀既有着特定时代、国情和留学环境等客观原因,也有着个人家庭、经历与世界观等内在原因。这种自我结束生命的行为虽可轰动一时却不能救民于万世,确“死非其所矣”  相似文献   

3.
“……穆时英死了!他死得实在冤枉!他蒙了一个汉奸的罪名而死了!但他不是汉奸,他的死是在国民党的双重特务制下,他是国民党中央党方的工作同志,但他死在国民党军方的枪下。国民党抗日先烈的名字中没有他,国民党遗属抚恤项下也没有他,但他确确实实为国民党中央工作的,他死得实在冤枉。”  相似文献   

4.
孔子并不回避死亡问题,他对死的看法集中在"未知生,焉知死""死生有命""杀身成仁""慎终追远""敬鬼神而远之"几个方面。他的死亡观具有重生慎死、理性、乐观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短篇小说篇幅虽然不长,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他早期创作的《枯河》,就是一篇向度深、广度泛的短篇小说。《枯河》中,莫言显露出他陌生化叙事的特点,以语言、感官、心理、结构的变异为突破点,对乡村权势和奴性的压抑进行了一次"向死而生"的反抗。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推销员之死》中主要人物洛曼之死 ,剖析了美国梦对他的种种影响 ,指出洛曼是为美国梦所累 ,他走向失败的过程正是他的美国梦逐步破灭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史明月 《社区》2014,(2):43-43
李鸿章对于养生之道,有着自己十分独特的见解,他曾经说过:“养生的重要之处并不是非去求得自己不死,能够达到求暂时的健康而让自己处于安乐乃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是一位新文学的巨匠,是前期创造社的主要成员,是创造社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九二一年,他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读书的时候,就开始了小说创作。从同年的处女作《银灰色的死》问世,到一九三五年最后一部小说《出奔》发表,他先后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中一个主动放弃逃生机会而去选择慷慨赴死的维新志士。在历史上能这样为自己选择归宿的人物也是绝无仅有的。我认为促使他选择慷慨赴死的动机有三:其一,爱国忧民;其二,为实现自己心中资本主义的那幅完美蓝图而死(抑或说是为心中的信仰而死);其三,忠君酬主。而这三个动机的形成和他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生都处在矛盾中是谭嗣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在其创作中以死亡作为主题,展开他的思想,传递人性及对人性的理解。作者在对待死亡方面,是将死作为活的手段,在作品中既将其作为主题又将其作为线索而运用的。海明威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积极的,他对死亡的思索是为了活着的需要,是从活着的角度考虑死、认识死、对待死,用死亡去维持盛誉从而实现一种生命境界的圆满。  相似文献   

11.
小幽默     
《社区》2011,(14):30-30
一天,一个牧师走向他的办公室,他发现教会的院子里有一只死骡子。他叫来了警察,想把这只死骡子转交警方处理,但是警察对他说需要找卫生部门来处理.就让牧师去找卫生部门。卫生部门的经理说:“未经市长批示不能动这只骡子。”  相似文献   

12.
余绍成 《中华魂》2014,(16):19-2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相似文献   

13.
人能永生不死吗?从人类由古至今的种种探索看,无论是肉体层面的永生不死还是精神层面的永生不死,都未见成功。然而,用克隆转忆的路径就能实现这个梦想。它的基本构思是,在一个人死后,用克隆人技术复制出一个他的肉体,再用记忆移植技术将他的原有记忆转移到这个克隆体的大脑中,就能使他死而复活。而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进行,就意味着他的永生不死。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死亡进行了深入独特的思考。本文旨在论述庄子对死亡问题的基本思想:从本体论上看,死为气之消散;从认识论上看,死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向;从现实性上看,死是天命之死。  相似文献   

15.
马洛礼《亚瑟王之死》中的兰斯洛特,兼具英雄与反英雄的双重性,他的存在导致亚瑟王之死,他与王后的恋情,又是爱情的经典模式。  相似文献   

16.
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信仰状况就是"上帝之死",这一历史进程具有多种含义;二十世纪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朋霍费尔对"上帝之死"作出了神学的回应,他的"上帝之死神学"指出,上帝之死是那种显示神迹的上帝概念的失败,真正的上帝概念是一个受难的上帝。  相似文献   

17.
我们学校一度“抄客”横行,但自从王元竞老师来后,考场纪律得以全面“肃清”。尽管此人长着一双一线天般的拉链小眼,可它的聚光能力却极强,短短几年间,就先后有数十名有着高超作弊技术的“考霸”“死”在了他的眼下。我们不觉惊呼,他老人家眼里长着的哪是眼睛,分明就是一对天文望远镜嘛。于是,我们便索性将他的大名改摔了,悄悄管他叫“望远镜”。  相似文献   

18.
他死时还青春年少。他是统治埃及长达数世纪的强盛家族的继承人,和他陪葬在一起的是金银财宝,但最终被世人遗忘。自1922年他的墓穴被发掘以来,现代社会对他的死猜测重重,推测的最大可能性是谋杀。而现在,首次对墓穴被发掘80年以来的图坦卡蒙进行CT扫描,为他的生平和死亡提供了新的线索,为重新从法医角度解释这位年轻的法老(图1)提供了准确的数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丈夫这东西     
渡边淳一 《社区》2012,(11):54-54
丈夫这东西像是没长大的孩子,有着不沉稳、不安定的特性,他们明明已经结婚了,却还总是把目光转向外面的花花世界,经常想离家出走,经常想把老婆给换了,他高兴时你可能几天也见不到他的身影。他痛苦时你必须小心侍候他,他还随时会为别的女人心动、着迷、欲生欲死。他们不像女人那样集中地爱一个人。努力营建自己的小家庭。他们总是四处张望。心浮气躁,心思也时常处于飘荡在半空之中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07,(2):56-60
一位5300年前的部落首领死在了雪山之上。他装备精良,衣暖食丰,却难逃一死。他的尸体被发现后,参与研究的人接二连三地神秘死亡。他因何而死?他在临死之前真的发出了死亡诅咒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