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理性主义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主流,然而随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各个门类均相继成熟起来,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严密和可靠的自然知识体系,然而理性主义却一步步走向衰落。理性主义的自然观、认识方法大多与自然科学的存在很大矛盾,如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与科学发展革新的矛盾,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与科学发展的矛盾,以及理性主义对感性资料的忽视。本文试图从理性主义的衰落与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中,探索近代理性主义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横断科学理论、方法与新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逻辑学、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协同论)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横断科学,是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乃至社会科学共用的科学理论。新世纪里地球科学发展需要把逻辑学作为地学研究方法中的基本,当前在掌握逻辑思维的同时要加强非逻辑思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是20世纪科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用系统论审视地球科学是21世纪地学走上大科学的必经之路;新三论是解决复杂系统演化规律的桥梁,是科学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石,用突变论(灾变论)观点和耗散结构理论去审视地球演化过程将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科学分类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科学分类的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第一次进行知识分类的是亚里士多德。近代前期(16—18世纪),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使基础自然科学分类初步完成;近代后期(18—19世纪),圣西门、黑格尔等曾对科学进行过分类。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新的科学分类。到了现代,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卡尔纳普、邦格、凯德洛夫等对科学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西方自然科学书籍翻译成汉语始于16世纪的耶稣会士,但他们的影响到19世纪衰落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重新激起了中国人对西方军事技术以及作为其基础的自然科学的兴趣.清政府机构于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系统地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同时,西方传教士也在做着他们自己的翻译工作.科学翻译当时产生的直接影响比较小,但它对下个世纪学术界、政治界的风云变幻却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技术学的学科结构和科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学作为以技术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学科的统称,在19世纪进入草创时期。技术学目前已经建立和有望建立的分支学科,可以区分为普通技术学、理论技术学、专门技术学、应用技术学四个学科群组。在科学知识体系中,技术学是介于数学科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门类,同技术哲学、技术史、工程学、工程技术学等学科门类均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波兰尼作为20世纪科学哲学阵营中的重要一员,通过批判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证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一样,充满人性因素,从而形成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人文性科学观这一新的理论形态。波兰尼从人性、信念与价值的角度阐发了其人文性科学观的理论内涵,从而展现了科学与人文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科学逻辑学的产生是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是逻辑科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考察自然科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对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趋势等重要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的创建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钱学森确立了中国学派系统科学的研究方向。他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是科学史上重大的理论创新。他独创性地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钱学森指出,未来将会出现第六次和第七次产业革命以及组织管理革命,有关信息网络建设、大农业、人体科学和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是系统科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它对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给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学习和领会<自然辩证法>,弘扬科学精神,对我国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发生着变革。在古代自然哲学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整体的加上思辨的猜测;在近代牛顿力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分析的与实证的思维方式成为主要的了,这种原子论的思维方式,曾经引导人们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巨大进步。19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科学发现,使我们认识到“我们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整体,”并力图“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这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因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而普遍联系正是系统之所以成为系统的本质特征。本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又取得了一系列划时代的成就,如量子论、相对论和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的创立,使我们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这个极其庞大的相互联系的整体。科学的蓬勃发展,加快了思维方式的变革。这个变革,从科  相似文献   

11.
西方十九世纪末以知识为重心的自然科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自然科学教育受科学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偏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消解了科学教育的人文内涵,科学知识变成了教条,阻碍了学生的心智发展。中国今日的科学教育改革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探讨科学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观:科学作为人的活动,是人存在的方式;而现代科学本质上是作为数学筹划、研究和作为技术的科学;现代科学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海德格尔对科学技术价值的探讨超越了流俗的工具论而上升到形而上学层次,他的这些科学思想对于当今身处技术时代的人们反思科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16世纪上半叶哥白尼日心说的创立到17世纪下半叶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完成,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科学革命,它不仅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格局,而且也改变了科学自身的地位及其格局.这一时期的科学精神不仅包括科学的理性精神即科学的存疑、探索、创新和兼收并蓄的精神,而且包括科学的伦理精神即科学活动主体的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崇德精神和坚持将科学造福人类的伟大目标--臻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复杂性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21世纪前后兴起的新科学与新技术,也是世纪之交发生的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但从思想渊源、认识论与方法论特征来看,两者具有极大的关联性,均属于系统思想的范畴,分别是系统思想的科学表述与技术实现。从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到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复杂性科学为大数据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而大数据技术是复杂性科学理念的延续与技术实现。  相似文献   

15.
科学界在20世纪形成了新的性别构成图景,女性在科学研究领域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基于科学管道效应,以女性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考察科学管道效应的形成原因,揭示女性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障碍,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女性进入科学主流.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绘画观传承、沿袭与变革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往往扮演了决定性角色,很大程度上科技发展导致西方绘画观不断嬗变。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科技发展,人文主义复苏,艺术家创造了最高成就的形体写实主义绘画;19世纪后半期,由于科学光学理论出现等原因,印象派画家找到了新的写实绘画突破口;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社会多种矛盾尖锐化、摄影术冲击、现代物理学等新科学观确立等,现代画家将注意力转入绘画本体,实验和反叛成了现代画家探索的动力和口号。  相似文献   

17.
自然科学是兵,人文社会科学是帅。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出现了自然科学之兵对人文社会科学之帅的僭妄。这种僭妄使自然科学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从而引发了人类的一系列危机,危机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自然科学之兵回归其应然的兵位,从而找回沉默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失落的人文精神,用科学的和谐带领人类走向幸福安康的阳光大道。  相似文献   

18.
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本质特征及其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思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历史演变 ,指出了两者融合的本质属性 ;进入 2 1世纪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给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两者融合也具有新的特征 ;现实的理论与实践需要探讨实现两者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科技与文化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人们展示了科技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科学技术在人们摆脱贫困、改善生存条件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科学技术使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发生了全面变革;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主体意识;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受制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要促进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确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论: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真理的文化价值取向;强化科技意识,坚持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确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