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78年鲁故城48号墓出土。为西周晚期器物。此鼎通高25.7厘米,口径26.7厘米,腹围89匣米。斜折沿, 双立耳,腹微鼓,圈底三蹄足;上腹部饰一周凸棱,颈饰重环纹,腹饰双层垂鳞纹,两耳外侧饰凹弦纹。鼎腹内壁  相似文献   

2.
1990年春天,淘金农民在湖北省郧县五峰肖家河处发掘了一座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计有铜二件,铜鼎二件,铜缶二件,铜盘一件,铜一件,铜剑一件,铜箭簇三件,玉鱼二件,总共器物十四件,铜器纹饰主体以蟠螭文带和细密的蟠纹带组成,上下边缘以陶索纹界之。铜鼎深腹高腿,三足细高,中部向内弧,足尖外撤,足跟饰浮雕兽头。这里原是春秋时代麋国都城所在地,古称锡穴,因此认定这是一座春秋麋国贵族古墓。在一个青铜篮的上盖和下底均有铭文,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文字专家张亚初先生辨识,上盖铭文是:“缰王之孙叔姜,自乍食,其眉寿无…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三年春,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南孤山西坡笔架山顶,窖藏坑内出土六件青铜器,计有:方鼎1、圆鼎2、罍1、簋1、钵形器1件。出土时器物皆立放置,上口平齐,依器高矮坑底呈斜坡状。本期封二选发其中四件,如下: 兽石蝉纹鼎:通高36.5,口径30,腹深17.6,足高14.2厘米,口呈椭三角形,腹较浅、腹下部外鼓、直耳外撇,蹄形足。腹部两层花纹、上部兽面、下饰简化蝉纹、雷纹衬地。夔纹鼎:通高36、口径27.7、腹深17.6、足高14.4厘米,直耳、圆腹、蹄状足、腹起六棱,将腹分为三面六组花纹,每组颈上部  相似文献   

4.
甗(西周)     
<正>1985年济阳刘台子出土。通宽32.20厘米,通高46.70厘米,口径29.5厘米,为连体甌,器物厚重。方唇,卷沿,斜直腹。鬲部分裆,鼓腹,三蹄形足。甑、鬲结合部有三个伸出的榫扣以承箅。甑腹部一周云雷纹带,纹饰较浅。鬲部每足及对应的腹部均饰浮雕兽面纹。甑部有两处明显的补铸修补痕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5.
盖鼎(春秋)     
<正>1975年莒南大店春秋墓出土。通高35.7厘米,口径29厘米。鼎部平唇、直口、口外有一周宽凸棱以呈盖,深圆腹,圜底,三蹄形足细长、外撇。两附耳微外敞。覆盘形盖,盖面稍隆起,中央有一圆环,边缘有三个兽形钮。器身、盖饰极简化的蟠虺纹。足跟饰凸起兽面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6.
西周蟠龙罍     
一九七三年春,在辽宁西部山区喀左北洞村孤山,先后发现了两坑窖藏的商周青铜器,这件蟠龙罍是第二号坑出土的。蟠龙罍通高44.5、口径15.3、底径16.5厘米、重8.2公斤。全器高耸,体形轻巧为平口、圆肩、高圈足。通体饰以繁缛的花纹,上腹饰以两两相对的卷体怪兽纹,突目利爪、尖齿,下腹饰兽面纹,近底及圈足饰夔纹皆以雷纹衬地。耳鼻作牛首状、耳衔圆环。覆盆式盖,盖饰立体昂首蟠龙,前足蹲踞盖面,周沿以长尾夔纹盘绕。造型端庄,雕铸精细,是一件罕见  相似文献   

7.
徐子鼎     
<正> 1965年出土于费县城北上冶公社的台子沟.同时出土铜鼎两件,另一件无铭文.此鼎通高21.5厘米,两耳四股索纹,立于口沿之上.浅腹圆底,马蹄形三足,腹部饰变形蝉纹一周,重3.2公斤.纹下有铭文"余子汆之鼎百岁用之"阴文九字,为春秋时器."余"作地名则为"(余阝),邾国下邑;作国名则为"徐".徐子国,伯益之后.《路史》云:"伯益  相似文献   

8.
一、铭文解释辽宁喀左县于1973年出土了肩上饰园涡纹铜罍五件。本文所释是其中的2号罍(见右图),颈内铸铭文六字,可楷写作: 父丁,(孖曰)(孤)竹、亚(山兀夂)(微)。(见左图)  相似文献   

9.
<正>1974年互助土族自治县沙塘川乡五下村农民,在平整土地时,挖出了一件瓷罐.内装有一批金银器.互助县文化馆得到报告后,即派人前往现场,当时瓷罐已打碎埋没,其形不明.征集到的文物计有金钵1件,银钵5件,银耳杯3件,银盘5件,银手镯2件,银饼2件.承童成海同志美意,笔者对这批文物进行了观察和测绘.现将研究结果分别叙述.一、器型1、金钵1件.直口,圆底,口部外缘饰一周突弦纹,阴刻浅弦纹.弦纹之间为锥刺卷云纹.口径8.2、高2.6厘米(图1)  相似文献   

10.
<正> 这件铜壶,是一九八○年冬在苍山县古柞城遗址内出土的十四件汉代铜器之一。两铺首衔环,腹部饰凸弦纹八周,通高36、口径16、腹深28、腹径28、底径15、八棱式圈足径21.5厘米,重7.25公斤。圈足外测刻有铭文两行,占三格,  相似文献   

11.
亚弓觚(商)     
<正>器体高32厘米,口径20.5厘米,足径13厘米。粗矮圆体,侈口,腹微鼓,喇叭形圈足。腹部与圈足各饰两组兽面纹,两组兽面纹之间以扉棱为界。颈与腹之间、腹与圈足间均饰两周凸棱,腹与圈足间有两个十字镂孔。圈足内壁铸铭文"亚弓"二字。孔府旧藏。  相似文献   

12.
青铜簋     
<正>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出土。该簋侈口、束颈、鼓腹,平底、圈足。龙首形耳,下有钩状小垂珥,两耳间饰对称兽首。通高14.3厘米,口径18.5厘米,圈足径16.2厘米。器物造型规整、简洁庄重,为典型的西周早中期簋的器型。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正>西周时期器物。该鼎立耳,厚方唇,平沿。口呈长方形,器身略呈斗形,平底,柱足。壁身四面以高扉棱为界,四面纹饰相同,中心位置为素面,上下围绕两组以云雷纹为地的纹饰。上部为两蛇纹相对,中有扉棱,下部为两相对的凤鸟纹。足跟饰牛首纹及两道弦纹。通高19.7厘米,口长  相似文献   

14.
失蜡法是铸造金属器物的一种工艺,即将范内的模具融化掉,再在空腔内注入铜水,得无分范的铸件。已知商周青铜器中,用失蜡法铸造的器物不到十件,铜禁是最大者,也是迄今科学发掘所得最早者之一。铜禁长107、宽47、通高28厘米。四侧透雕云纹环绕,这些云纹由三层不同粗细的铜梗曲折地连接起来,内层粗而直以作骨干,中层稍细,自下而上向两侧伸出连接内外,外层最细,呈相互独立的卷草状。云纹三层内外套接、重叠,构成了细密繁复、穿插掩映的视觉效果。禁面中部为素面,与四周云纹形成极为鲜明的简繁对比。禁周有12圆雕虎形怪兽等距离铸于器壁,怪兽张口…  相似文献   

15.
1975年10月,于内蒙哲里木盟扎鲁特旗巴雅尔吐胡硕,发现一处青铜器窖藏。现有一(白厶殳)一簠,藏于哲里木盟博物馆。李殿福同志在1980年第三期《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的《巳(白厶殳)初释》对此作了一些介绍和分析。我觉得还有加以补正的必要。 1978年五月初,我们再次去当地调查,了解到当时出土铜器至少有八件,除(白厶殳)、簠外,尚有铜鍑一件(无耳,圈足上无镂孔),薄片连珠青铜饰两件、青铜圈三件。连珠饰  相似文献   

16.
<正> 此凤头斤(图一)、“暗纹”矛(图二)系1982年12月山东省兖石铁路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兖石线筑路过程中发现于临沂市相公乡王家黑墩凤凰岭春秋晚期墓葬中。该古墓除墓室外,尚有车马坑,器物陪葬坑;出土遗物三百余件,墓室内殉人十四具。凤头斤发现于四导殉人足下部,“暗纹”矛发现于陪葬坑。凤头斤凤首,鼠形冠,鸟尾,斤由凤咀中吐出,刃部圆饨,椭圆形銎,内有残存木柄。斤刃至尾部长20.7厘米,冠顶至銎底长11.6厘米,斤宽2.9厘米,长11.1厘米。凤头斤造形奇特,制作极为精致,又刃部圆钝,从形制特征分析,此物骀非实用兵具,应是墓主生前所用权杖或仪仗一类用具。  相似文献   

17.
驰名中外的越王勾践青铜剑,是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在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国贵族墓中发现的。剑全长55.6厘米,剑身长47.2厘米,把长8.4厘米,剑格宽5厘米。圆把中空,近首处略粗大,近剑格处较细小。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十一道圆圈。剑格的正面用兰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剑身满饰黑色的碎锦式花纹。在剑身近格处有两行八个字的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由此得知这是越王勾践的青铜剑。它虽然深埋于地下二千三百多年,但至今还保持着耀目的光泽,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这把中外享有盛名的越王勾践剑,经科  相似文献   

18.
1982年10月,陕西省博物馆征集到一件罕见的西周王室重器西周铜编钟一件,即五祀(害夫)钟(见封底图片)。它是1981年2月扶风县白家村农民在村外北壕内挖土时发现的。此钟通高二十八厘米,甬长十厘米,铣间十五厘米,鼓间十一厘米,舞修十三点五厘米,舞广九点三厘米。重五点七公斤。钟的截面呈椭圆形,口扁圆,鼓腹,甬作长圆柱形,平顶,并不与体  相似文献   

19.
《中文信息》2008,(5):105
买力克阿瓦提古城位于和田城东南25公里的玉龙喀什河西岸,当地人称“什斯比尔”。遗址南北长十公里,东西宽两公里。该城建于1500至1600年以前。出土文物有铜佛像、玉器、泥塑佛像残件、回纹图案墙饰、  相似文献   

20.
公簋(春秋)     
<正>1977年山东沂水刘家店子出土,同出7件,形制相同。此件通高35.4厘米,盘径24厘米,圈足径17.7厘米。形似盖豆,簋身大口,方唇,折沿,浅盘,底略平,喇叭形圈足。器、盖饰鳞纹、蟠魑纹、三角鳞纹,圈足饰镂孔鳞纹。半球形盖,盖顶有八瓣镂孔莲状捉手,盖沿有四枚兽首小卡纽。盘内底有"公簋"二字铭文。现藏于山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