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失海渔民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海渔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主要原因是渔民身份的模糊性、渔民权利的缺失性,以及渔民失海的随意性。根据渔民失海的各种情形,失海渔民的概念可以分为显性失海与隐性失海、群体失海与个体失海和真实失海与虚假失海。通过对失海渔民概念的界定以及具体表现形式分析,可以为补贴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是中国海洋大省,近十多年来的海洋大开发与"重工业化"浪潮,港口与临港工业区占用了大量滩涂与岸线资源,也污染了近海水域环境,沿海"三渔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形式是近海渔业资源枯竭、部分渔民失海失业、渔村衰败等现象。渔民的应对措施主要是发展深海养殖与远洋捕捞业、到附近临港工业区就业以及出国发展等。从生态社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海洋大开发需要保护好近海环境资源、维护好渔民权利、促进渔业与渔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祭海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其民众的参与性广、影响大、延续历史长,舟山群岛渔家的祭海习俗独树一帜,是我国东海五千年海洋文化史上最具海洋渔文化个性的民俗之一。祭海节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价值。  相似文献   

4.
浙东方言与海洋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东方言词汇里有不少涉海、涉鱼、涉渔的内容,本文称之为浙东海洋文化词汇.浙东海洋文化词汇记录了浙东人民对海洋和海洋生物的认识,反映了渔业生产和渔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了解浙东自然、历史、经济、民俗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着重讨论了浙东方言与海洋文化的关系,探讨了浙东海洋文化词汇的历史价值和发展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5.
摘要:"城市与海"是2013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的主题和关键词。在设计上和立意上紧扣海的主题,在规划、建设以及空间布局上,融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设计师和建设者们希望将世博园打造成一个充分展现海洋特色、生态与文明共赢的园林博览会。  相似文献   

6.
东夷海洋文化及其走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由于深受海洋的影响 ,东夷文化具有着厚重的海洋文化性质。首先 ,东夷人靠海用海 ,从海洋中获取物质生活来源 ,不仅大量食用 ,而且将贝等海物作为装饰品、货币以及铲、锄等工具。其次 ,东夷人的航海活动开拓了东北亚海上交往越渤海 ,抵辽东、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传统航线。同时 ,靠海用海和屡涉风涛 ,东夷人产生了人面鸟身的海神信仰和鸟与太阳通体崇拜的信仰习俗。然而 ,海洋文化发达的东夷部族与创造了南方海洋文化的百越部族相比 ,更早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随着秦始皇灭六国而一统天下 ,东夷海洋文化便在大陆型主体文化的笼罩和辐射之下 ,开始居于从属与边缘地位了。  相似文献   

7.
海洋生态文化其实质是关注人与海协同发展的海洋文化,它是海洋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是海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海洋生产方式不断革新的产物,是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海洋生态文化,树立当代正确与和谐的海洋生态观,并指导海洋生态文化的建设,对于促进海洋经济、社会及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对人海关系的考察过多强调了以生产力为主线的人海的经济联系,缺少对人海关系系统的认识与把握;当代人—海关系系统主要由人—海的自然关系与人—海的社会关系所组成,前者主要指人—海的生态关系,后者包含人—海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伦理关系、军事关系、法律关系等。人—海关系的存在与和谐人—海关系建设的需要使以人—海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海洋自然科学与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得以产生和发展,因此,人—海关系系统与海洋自然学科群、海洋人文社会学科群之间具有一个实然的对应和应然的预设。在认识与把握人—海关系——海洋学科——海洋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与统一性的前提下,揭示人—海关系本体对海洋教育的决定与制约性,以及海洋学科群对海洋教育的规定性,从中概括出海洋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内容与类别、主体与客体、结构与体系,进一步提炼并界定了海洋教育概念及其定义。  相似文献   

9.
关注蓝色国土,谋海经世济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战略能够显示出一国的战略远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开发海洋、谋海济国已成为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面对国家经济发展利益需求和复杂的海洋斗争形势,尚需充分认清中国的海洋资源,牢固树立"蓝色国土"意识,谋海经世济国。  相似文献   

10.
"海洋文化城市"代表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下最成熟形态,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滨海城市,也与"海洋经济型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完全一致。概括地说:一是在城市发展和海洋保护的关系上,"海洋文化城市"的构建遵从了依赖而非简单征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二是在城市发展的内部形态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产业哲学和城市文化分别作为"海洋文化城市"的灵魂与血肉的重要思想;三是在城市发展的宗旨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考的重要问题。商周之际,为了解释周代商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的重要思想,开启了神权政治观向道德政治观的转变。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瓦解,“公室衰微”.人的主体地位上升,“以德配天”思想被诸子发展为“以人为本”的政治观和系统的民本思想,从而使中国政治文化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研究先秦政治伦理,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文化有三个重要的文化界面:外省文化界、京海文化界和跨国文化界.外省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多是间接的、文字的,平时的生活环境不是文化的,而是政治权力的或物质实利的.京海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接触不但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它在更大程度上超越了政治权力关系和物质实利关系的束缚,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的、人性的联系形式,但它不如外省文化界的地方,就是对"个人成就感"的重视.个人成就感一方面极大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再生产,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颗粒化、沙漠化.跨国文化界由国内研究外国文化或外国文学的知识分子及在国外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成就感在跨国文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制约作用.影响之一就是使跨国文化界表现为向单一文化靠拢,主要是向美国文化靠拢;影响之二就是当代世界文化的输入在起到解放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的同时,也逐渐强化了自己对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压迫力量,逐渐强化着对"五四"新文化传统的否定趋势,从而加强了他们与京海文化界和外省文化界广大知识分子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文化的几个层面--段国超先生《鲁迅论稿》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化有三个重要的文化界面:外省文化界、京海文化界和跨国文化界.外省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多是间接的、文字的,平时的生活环境不是文化的,而是政治权力的或物质实利的.京海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接触不但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它在更大程度上超越了政治权力关系和物质实利关系的束缚,但它不如外省文化界的地方,就是对"个人成就感"的重视.个人成就感一方面极大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再生产,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颗粒化、沙漠化.跨国文化界由国内研究外国文化或外国文学的知识分子及在国外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成就感在跨国文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制约作用.影响之一就是使跨国文化界表现为向单一文化主要是向美国文化靠拢;影响之二就是加强了他们与京海文化界和外省文化界广大知识分子的对立.  相似文献   

14.
余英时和宋淇的红学研究,本质是追求曹雪芹的“原意”和《红楼梦》原著的完整艺术构思,其实与红学探佚研究一脉相通。他们追求的“红学革命”没有实现,根本原因是当时探佚学还没有大规模突破,以及他们缺乏更宏观的文化视野。是探佚学实现了他们的未竟之志。《红学通史》对文本意义阐释之绝对的相对主义立场,使它的某些“视界融合”陷入悖论。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的冲击导致传统的解体,即脱圣入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知识分子丧失了生存的根基, 成为社会流民、政治流民和文化流民。这造成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于是,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寻找生存家园即自我认同的过程。他们投身革命,并在传统社会主义中获得了社会认同、 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但在这个过程中, 知识分子也付出了牺牲现代性特性的代价。随着现代性进程的重新启动,中国知识分子将重新确立自己的生存根基。  相似文献   

16.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是在新中国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背景下出现的。从其开始之初,即没有按照文学特有的规律和轨迹向前发展。作为文学话语,它已经失去了文学所应具备的审美属性,但是作为政治话语,它却使得自身借助于文学话语的形象表达方式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宣传策略。不仅如此,民歌所蕴含的丰富的民间意识形态,在以文学话语面貌出现的强大的政治话语面前被主流化。另外,民众的广泛参与也使“新民歌运动”以政治话语的身份参与到政治节日化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来,从而显现着一个时代的生活特色和精神特色。政治话语借助于文学话语的力量巩固了当时的意识形态,但文学话语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久而久之,文学话语失去了独特的、永恒的魅力,政治话语也失去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应有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7.
初唐诗人"文章四友"准确地把握了其时诗歌形式格律化的倾向,因此,他们的诗歌提供了关于格律创制方面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当时特定的政治情势、文化背景下,"文章四友"以其在文坛上的优越地位,在近体诗的普及进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如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的体系。"四大文明"的协调建设与和谐共进,将极大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也只能是经济上富裕,精神上高尚,政治上民主,生态上和谐。  相似文献   

19.
“望”在古代是一种盛大的祭祀活动,它不仅有严格的仪式要求,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然而对其祭祀礼节,至今很少有人作出细致的考证,文章试图通过对上古文献中有关祭祀礼节的梳理,描绘出这一上古时期盛大祭祀活动的礼仪形式及其与封禅、巡狩、郊天等帝王祭祀活动的关系,并对望祀的政治意义作出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提出“三不足”之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邓广铭先生在 70年代中期肯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王安石提出的以来,大多数著述都采用了此说并把“三不足”当作王安石坚持变法精神的体现。然而,在北宋中期社会存在浓厚的敬天之威思想意识、崇尚祖宗之法、盛行净谏之言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王安石,是不可能提出根本否定北宋传统政治文化的“三不足”之说的。王安石在变法前后的言行中,也完全找不到“三不足”之类的词句。而“三不足”之说的各种来源,则表明它是反对变法的反对派编造出来的,用以丑化和攻击王安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