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文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读会意、以说促智。  相似文献   

2.
读《中国历代赋选·魏晋南北朝卷》所想到的龚克昌一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体,它曾有过辉煌的日子,也曾荣获“一代文学”之赞誉。但赋体文学从它形成之日──汉赋起,它那神人同台的题材,浪漫主义的笔调,靡丽铺陈的辞藻,尤其它那过于注重接受者的精神愉悦,而...  相似文献   

3.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阅读能使人获得古今中外涉及各门学科、各种领域的知识、信息,开拓视野;阅读能启迪人生、是人受到没得熏陶;阅读能提高写作、会话能力,开发智力.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终身教育的提出,对人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朗读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学的人文底色与价值承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触点延伸和无远弗届 ,数字化生存方式给予文学的巨大影响已日渐凸显 :文学网站不断涌现 ,网络写手新人辈出 ,网络上发布作品的绝对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同期发表的纸介印刷文学 ,一批网络作品一次次抢占文坛热点。这样 ,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传统文学在迷茫的消费文化市场上尚未缓过神来的时候 ,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新的严峻现实 :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 ,已成为“蛛网覆盖”时代的一道引人瞩目的文学景观。面对网络文学的风起云涌 ,人们对这匹“文坛黑马”心存疑虑 ,评价不一。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数字化技术催生的文学“新星” ,甚至是时下落寞的文学苦旅中升起的一颗文学“救星” ,也有人认为这个“技术的劳什子”只能是加速文学式微的“克星” ,数字媒体所引发的文学变革将会和历史上用纸介印刷替代简牍布帛一样 ,从许多方面改写文学成规 ,乃至打造出全新的文学社会学和艺术美学。其实对网络文学质疑与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网络与文学是否联姻 ,而在于网络文学的价值律能否构成意义的存在 ,使文学更加“文学”。时下许多网络原创文学的稚嫩、粗糙、苍白和良莠不齐 ,人们还难以建立起对它的充分信任 ,而当一种文学仅仅止于传播媒体的改变却无从实现艺术提升和意义重建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学:通向自由理想境界的艺术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衍柱 《求是学刊》2005,32(1):97-99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触点延伸和无远弗届 ,数字化生存方式给予文学的巨大影响已日渐凸显 :文学网站不断涌现 ,网络写手新人辈出 ,网络上发布作品的绝对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同期发表的纸介印刷文学 ,一批网络作品一次次抢占文坛热点。这样 ,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传统文学在迷茫的消费文化市场上尚未缓过神来的时候 ,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新的严峻现实 :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 ,已成为“蛛网覆盖”时代的一道引人瞩目的文学景观。面对网络文学的风起云涌 ,人们对这匹“文坛黑马”心存疑虑 ,评价不一。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数字化技术催生的文学“新星” ,甚至是时下落寞的文学苦旅中升起的一颗文学“救星” ,也有人认为这个“技术的劳什子”只能是加速文学式微的“克星” ,数字媒体所引发的文学变革将会和历史上用纸介印刷替代简牍布帛一样 ,从许多方面改写文学成规 ,乃至打造出全新的文学社会学和艺术美学。其实对网络文学质疑与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网络与文学是否联姻 ,而在于网络文学的价值律能否构成意义的存在 ,使文学更加“文学”。时下许多网络原创文学的稚嫩、粗糙、苍白和良莠不齐 ,人们还难以建立起对它的充分信任 ,而当一种文学仅仅止于传播媒体的改变却无从实现艺术提升和意义重建  相似文献   

6.
李自芬 《求是学刊》2005,32(1):101-103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触点延伸和无远弗届 ,数字化生存方式给予文学的巨大影响已日渐凸显 :文学网站不断涌现 ,网络写手新人辈出 ,网络上发布作品的绝对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同期发表的纸介印刷文学 ,一批网络作品一次次抢占文坛热点。这样 ,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传统文学在迷茫的消费文化市场上尚未缓过神来的时候 ,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新的严峻现实 :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 ,已成为“蛛网覆盖”时代的一道引人瞩目的文学景观。面对网络文学的风起云涌 ,人们对这匹“文坛黑马”心存疑虑 ,评价不一。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数字化技术催生的文学“新星” ,甚至是时下落寞的文学苦旅中升起的一颗文学“救星” ,也有人认为这个“技术的劳什子”只能是加速文学式微的“克星” ,数字媒体所引发的文学变革将会和历史上用纸介印刷替代简牍布帛一样 ,从许多方面改写文学成规 ,乃至打造出全新的文学社会学和艺术美学。其实对网络文学质疑与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网络与文学是否联姻 ,而在于网络文学的价值律能否构成意义的存在 ,使文学更加“文学”。时下许多网络原创文学的稚嫩、粗糙、苍白和良莠不齐 ,人们还难以建立起对它的充分信任 ,而当一种文学仅仅止于传播媒体的改变却无从实现艺术提升和意义重建  相似文献   

7.
白寅 《求是学刊》2005,32(1):99-101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触点延伸和无远弗届 ,数字化生存方式给予文学的巨大影响已日渐凸显 :文学网站不断涌现 ,网络写手新人辈出 ,网络上发布作品的绝对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同期发表的纸介印刷文学 ,一批网络作品一次次抢占文坛热点。这样 ,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传统文学在迷茫的消费文化市场上尚未缓过神来的时候 ,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新的严峻现实 :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 ,已成为“蛛网覆盖”时代的一道引人瞩目的文学景观。面对网络文学的风起云涌 ,人们对这匹“文坛黑马”心存疑虑 ,评价不一。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数字化技术催生的文学“新星” ,甚至是时下落寞的文学苦旅中升起的一颗文学“救星” ,也有人认为这个“技术的劳什子”只能是加速文学式微的“克星” ,数字媒体所引发的文学变革将会和历史上用纸介印刷替代简牍布帛一样 ,从许多方面改写文学成规 ,乃至打造出全新的文学社会学和艺术美学。其实对网络文学质疑与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网络与文学是否联姻 ,而在于网络文学的价值律能否构成意义的存在 ,使文学更加“文学”。时下许多网络原创文学的稚嫩、粗糙、苍白和良莠不齐 ,人们还难以建立起对它的充分信任 ,而当一种文学仅仅止于传播媒体的改变却无从实现艺术提升和意义重建  相似文献   

8.
老舍研究的新视野──读《老舍与北京文化》王晓琴中国文学巨擘老舍与中国文化名城北京是紧紧缔结在一起的,正如他所言:这“是整个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不管我在哪里,我还是拿北京作我的小说的背影”。可以说,是北京创造了文学家的老舍,是老...  相似文献   

9.
人之消解     
本文尝试运用阐释学的一些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学观作现代解释,并评论了人道主义。文中首先针对把现成状态的“人”当作不言而喻的出发点,提出“人之来历”问题,探讨了与此相涉的两个问题——我如何自视为一个个别的同一不变者?我如何生出“他人”概念?而后依传统文学观的“字、句、章”顺序,指出古汉语没有语法学而有文字学才符合实际,依此讨论了与西方哲学“存在”概念地位相当的中国哲学“道”(生生)概念。章即文本(Text),它及其结构是生生之一种存在方式。写作为阴(凝聚),阅读为阳(消解)。生生之构造即一阴一阳,也即写作和阅读。由此提出,文学是对我们的历史性的存在有决定意义的真理在其中发生的本质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孔维宽 《生存》2020,(10):0129-0129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和“写”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二者不能分割开来。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既要注重以“写”促“读”,还要注重以“读”促“写”,在阅读与写作的有机融合中提升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1.
1980年代中国曾掀起文学阅读的高潮,但从1990年代始,文学阅读则进入一个缓慢的衰退期,新世纪以来,其衰退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文学阅读式微的过程中,新媒介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因文字转换成图像,接受者的感知结构得以重塑;因读屏代替了读书,阅读过程的沉思冥想无法启动。同时,新媒介还破坏了“孤独”的阅读状态,削平了接受的深度模式。从媒介文化角度看,文学阅读的式微是印刷文化遭到视觉文化重创后的结果,但由于新一代人已生活在视觉文化的环境中,他们游离于文学阅读将变得在所难免。此种阅读状况既会影响文学生产也会波及文学研究。而守护文学阅读并抵制新媒介的人,其私人记忆、感知结构甚至身体习惯恰恰是被印刷文化建构而成的。因此,游离或守护文学阅读的背后,其实隐含的是一种媒介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认识自然科学之谜的哲学家──康德认识论研究》评介吉勇夫在广大读者读康德著作如同读“天书”的情况下,中央党校哲学史教授周桂莲同志,花费了多年的心血,写出的《认识自然科学之谜的哲学家──康德认识论研究》一书的出版,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康德,作为德国哲...  相似文献   

13.
裘城伟 《生存》2020,(3):0089-0089
名著阅读测评对于反馈和推进名著阅读教学价值匪浅。然而当前的测评样态却存在着过于关注甚至只会关注“有没有读”,不愿关注“读没读懂”,不善关注“会不会读”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测评时应当以文本关键内容和阅读策略方法为测评关注点,进而对学生的阅读追求和阅读品质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4.
公元2000年正以不可抗拒之势向我们走来,科学家对新世纪有过许多撞憬.文学界也应对自己的未来作一番预测。作为人类讲故事行为的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我注意到文学叙述的消费方式行将发生重大变化。不久的将来,也就是说下个世纪初,一种“卡拉OK”式的自我娱乐型消费方式势必崛起,冲击延续了几千年的对故事的被动接受习惯。今后的故事消费者将有主动控制叙述的自由——在提供了无数选择机会的电脑文本上进行“二度创作”,这种富于创造色彩的参须将极大地刺激故事的消费,推动叙事文学走向电子计算机时代的新繁荣。作出这种大胆的预测的…  相似文献   

15.
郑春华 《生存》2020,(5):0093-009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朗读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素材。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朗读时间不多、朗读模式比较形式化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这些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调整教学模式,通过运用多种有效方法提升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后阅读”不是后期的阅读或阅读之后的状况,而是一种与普通阅读不同的阅读。其相异点在于它不强调阅读中的求知,它不关注作者状况,它不相信关于作品的所谓正解。由此引致了“后阅读”的若干特征,它包括双向性阅读目标,三重对话框架,四个基本步骤。论文在对“后阅读”作出描述之后,对它进行了理论分析,尤其是对它在文化上的性质进行了批判。这种理论上的研讨对于整个文学研究理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性学研究的方法论可分为“实验室学派”、“社会调查学派”和“心理──行为学派”。对于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性现象来说,这些学科的划分实在是太片面了。我们不仅应把性的三种不同存在形式,综合成一种系统化的整体存在,而且考虑到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还应把这一整体存在规定为经过认定认知之后的那种存在──性存在。为此,性学研究期待着方法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话语: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触点延伸和无远弗届,数字化生存方式给予文学的巨大影响已日渐凸显:文学网站不断涌现,网络写手新人辈出,网络上发布作品的绝对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同期发表的纸介印刷文学,一批网络作品一次次抢占文坛热点.这样,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传统文学在迷茫的消费文化市场上尚未缓过神来的时候,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新的严峻现实: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已成为"蛛网覆盖"时代的一道引人瞩目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9.
林佩芬的使命感吕智敏在“满族历史与历史小说研讨会”上听了台湾满族籍女作家、历史文学学会秘书长林佩芬女士的发言,深感她是一位治学与创作态度都极为严谨的学者型作家。读了他三卷本一百二十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天问——明末春秋》,我更为她叩问苍天、上下求索、追...  相似文献   

20.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文学中的乡土、市井与西部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随着80 年代文学创作的繁荣, 一种与传统所谓知识分子使命感与责任感相游离的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逐渐体现出来。此时, 文学的审美精神也愈显多样化。它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依托民间风土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境界。作者指出:从表面上看, 这和新的审美风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作家们的政治追求和社会实践的主流有所偏离,也不必回避其中有些作家以追求“乡土化”或“市井化”风格掩饰其与现实关系的妥协,但从文学史的传统来看,它却是“五四”新文学一直存在着的另一种传统———“文学的启蒙”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