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论王夫人     
《红楼梦》里的王夫人,她的娘家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当地大族名宦之家,父亲是曾“专管过各国进贡朝贺之事”的外交官员,兄弟王子腾官至“内阁大学士”,声势喧赫!王夫人嫁至贾府成了主妇后,又将内侄女王熙风和荣府连了亲,代姑妈理家务。王夫人的丈夫是贾母偏疼的孝子,儿子宝玉又是贾母的掌上明珠,更兼长女元春被选为皇妃,这一切,真可谓位尊名贵、权高势重。她的身价和地位,是整个贾府太太奶奶诸如邢夫人、尤氏之辈所望尘莫及的。曹雪芹用他那支天才的笔,在《红楼梦》里刻划出了一群个性鲜明而又复杂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客观地、真实地抓住人物内在和外露的东西,深情地歌颂、赞美他  相似文献   

2.
一、高潮是平时潜伏的多种矛盾交织汇聚的必然“宝玉挨打”是公认的《红楼梦》的四大高潮之一。它和王夫人抄检大观园,锦衣军查抄宁、荣两府,苦绝珠魂归离很天一样,是多种潜伏已久矛盾交织汇聚的必然波澜。这一波澜兴起与跌落的全过程反映了《红楼梦》构织情节高潮的艺术。剖析“宝玉挨打”,即可看出由下述矛盾交织汇聚而成:父与子卫道与叛逆之间积蓄已久的矛盾。主奴之间金钥与王夫人、琪官与王爷之间的矛盾。因为金钥投井和演官失踪直接牵连宝玉,构成触发贾政盛怒的原因。贾府与忠顺王府之间亦即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两府素无来往,…  相似文献   

3.
伟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政治历史小说中,以精湛的艺术笔触,深刻的历史内容,成功地塑造了晴雯、司棋、贾宝玉等一系列奴隶和叛逆者的典型,热情描绘了他们反对以孔孟之道为精神支柱的封建礼教纲常和等级、婚姻等制度的斗争,给人们以强烈的感染和难忘的印象。“惑奸谗抄检大观园”就是反映他们英勇斗争的一幅动人的画卷。在花团锦簇的大观园内,到处有着反孔与尊孔两条路线斗争的刀光剑影。在这里,尊孔派与反孔派的营垒十分分明,以贾政、王夫人、王熙凤为一方,是封建的正统派、孔孟之道的卫道者,他们如蜘蛛般地用孔孟之道之“丝”,在大观园织成了严密、阴暗  相似文献   

4.
大观园,以它“永久的魅力”,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物一样,成为千古不朽的艺术形象。但这并非大观园“光明”之所在。 大观园是元妃的省亲别墅,“天上人间诸景备”,建筑设计精奇妙美,莫说刘姥姥进园,眼花缭乱,连贾政等人“都迷了旧路”,元春也“叹息奢华过费”。但这更不能说明大观园之“光明”。 人们往往把大观园与贾府等同,诚然,大观园的豪华富丽景象,是贾府“烈  相似文献   

5.
大观园同伊甸园和桃花源“形似”而“神异”。它是贾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也是真、美、善和假、丑、恶的统一体。作者“创造”一个大观园并通过对大观园兴衰的描写,旨在告诉人们,世界本无桃花源,委婉地批判陶渊明的“遁世思想”,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6.
贾府大观园的修建,是封建贵族地主阶级残酷榨取农民血汗的一个铁证。虽然他们在大观园的大门上高悬着“体仁沐德”的横匾,也丝毫掩盖不了他们吃人的本质。贾府是天天摆席,夜夜设宴,每逢红白喜事,更是挥霍无度。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后,仅仅为贾贵妃回来省亲一次(只是正月十五日一个晚间),就驱使各行匠役,大兴土木,用了近一年的功夫,修建了这座方圆三里半的省亲别墅——大观园。  相似文献   

7.
晴雯是《红楼梦》中很引人注目的一个奴婢形象。她聪明灵巧,纯洁美丽,很得贾母和宝玉的赏识。但她性格泼辣,勇敢叛逆,惹来了作为统治者代表王夫人等人的忌恨,导致了最后的悲剧命运。在大观园女性中,晴雯是纯洁美好善良形象而被吞噬的封建悲剧典型。  相似文献   

8.
邢夫人“秉性愚弱”、“左性”,是《红楼梦》回目中明文标示的“尴尬人”。她一味奉承丈夫以自保;她一生无儿无女,对名分上的子女冷心冷面,冷言冷语;对娘家亲人漠不关心,一毛不拔。然而她毕竟是荣国府的主子夫人、长房大太太,因此也不乏贵妇人的作威作福、颐指气使;在贾府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她也颇有心机;她也并没有忘记维护那个封建大家族的声名与尊严;在某些场合,她也还不失温厚、和蔼的长者之风,因此,邢夫人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审丑艺术的杰作,是曹雪芹打破传统写法的典型例证之一。  相似文献   

9.
秦可卿,《红楼梦》中一位绝代少妇,贾府重孙辈贾蓉之妻。她在书中第五回出现,将宝玉规引入梦,并在梦中与宝玉成姻。后来,这位少妇莫名其妙地得病,凤姐、宝玉探视,露出凄楚,悲凉。终至夭进。生魂向风姐托付后事,并声言“回去”了。回哪里去了呢?回“故乡”“太虚幻境”却了。从第五回出场,到十三回亡故,素可卿算是书中少有的几个“全始全终”的人物,却最为扑朔迷离,令人难解。她“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孝顺和睦,慈老爱幼,是贾府“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但是,传统的评论却认为她是“道德伦丧的罪人,淫乱无耻的魁首,…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描写的是以贾府为首的封建贵族“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展示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无可挽回的没落和崩溃,揭示了孔孟之道挽救不了封建地主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贾府里的大观园,是在“体仁沐德”的招牌下建造的。别看它表面上是那样“峥嵘轩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第五回,作者精心安排了一首反映贾府末世统治者阴暗遭遇和悲剧结局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其中“昏惨惨似灯将尽”一句,具有很深刻的意义。“昏惨惨似灯将尽”,不仅是写王熙凤这个封建末世的统治者的末路厄运,同时也是对整个地主阶级未来命运的形象描绘。“赫赫扬扬,已近百载”的贾府,表面上庄严肃穆,富贵荣华,骨子里却早已矛盾重重,内囊空虚,爆发出无可救药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精神危机。“昏惨惨似灯将尽”,正是贾府这种衰败趋势的生动写照,它同时也画出了一切没落阶级趋向灭亡的暗淡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 ,作者曹雪芹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即使是塑造同一阶层的典型人物 ,也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共性———比如宝钗和凤姐。一、“到底嘴太直了”不能否认 ,作者对宝钗的态度 ,和凤姐的态度大有差别 ,但从宝钗和凤姐的整个形象来看 ,她们之间虽然有许多显著差别 ,但是在为谁的利益着想这样的根本问题方面 ,却没有美与丑等根本性的对立。在贾府 ,宝钗得人心 ,凤姐不得人心 ,这当然也是一种差别 ,但这也只能说明宝钗和凤姐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而不能说明她们在政治上思想上感情上有根本性的对立。凤姐与宝钗的共性…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以贾宝玉为代表的一些人物之所以如此经得起反复的品味式精读和反复的解剖式研究 ,正因为他们身上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中除了那些现实主义的、典型的东西外 ,还存在着许多非典型因素。就创作方法而言 ,这些恰恰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所带来的。因此 ,从作品实际而非先验的“现实主义”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贾宝玉 ,认识贾府和大观园的环境有许多非典型因素以及它们在创作上的意义。曹雪芹不仅在人物定位上以“受享”为基本态度突出了贾宝玉的非典型色彩 ,而且从他的长相、言语内容与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将这一非典型特征具象化。这种公开要求“受享”的个性在当时是大大超前的 ,其进步意义丝毫也不亚于补天 ,《红楼梦》的现代性和它的无穷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于此。在整个贾府特别是大观园这个非典型环境中 ,林黛玉等人物身上也多少不等地存在着非典型因素。非典型环境中的非典型人物或非典型性格作为一个创作命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非典型角度入手 ,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红楼梦》。  相似文献   

14.
矛盾的平儿     
一部《红楼梦》写出了四百多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出身下层、受人奴役的丫环们更是性格迥异、命运多变。其中描写得最出色的,还是那时刻处在矛盾中的平儿。平儿是王熙凤的心腹通房大丫头。性格之“辣”的凤姐与性格之“平”的平儿是怎样相互依存的呢?李纨说凤姐是“水晶心肝玻璃人”,平儿作为这样一个精明强干的主子的心腹,如果像小红那样聪明外露,她的结局不是被凤姐暗中除掉就是与其结党营私;如果像紫鹃那样纯洁顺从,那么她也就无法存活了。所以,平儿必须效忠于凤姐。平儿是个头脑敏捷的好助理,但她毕竟是个丫环,也能体会到做下人的艰辛,因…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第七十三回关于抄检大观园的描写,形象深刻地再现了两个世纪前中国封建社会濒临总崩溃的历史真实。在这里,我们看到赫赫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在压迫同反压迫,控制同反控制以及狗咬狗的盘根错节的矛盾斗争中一败涂地的必然趋势。对奴隶的血腥镇压,对倾向叛逆的贵族公子的高压淫威,并不说明封建卫道势力的强大,恰恰相反,而是“内囊尽上来了”的纸老虎本质的自我暴露。  相似文献   

16.
秦末汉初,一批越人将领曾随刘邦进入三秦,以战功封于冀鲁。其后,武帝刘彻又把东南地区之东瓯、闽越人徙于江淮之间,把岭南瓯骆人徙于沔北南阳之地。北徒越人之苗裔,经过长期生息繁衍,到东汉魏晋时,形成江淮、沔北“蛮”族之主体。东晋以后,他们或同南下的中原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杂居、交往和融合,或被东晋南朝统治者强徙和同化。一战国中期,由越人建立的“于越”为楚所灭。其后,秦又灭楚而据有越地。秦始皇东巡  相似文献   

17.
苏轼反对文学创作的雷同。他写的《答张文潜书》中有一段人们熟知的文字: “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於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於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於生物,不同於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 此则王氏之同也。”这一段文字是批评王安石的。王安石的一些散文,言辞犀利,说理透彻,不失为好的文章。苏轼认为,他的毛病“在於好使人同己”,要求天下人的文风和自己的一个样。这就使得文坛象盐碱荒滩,黄茅白苇,一望无边,十分单调荒凉。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越剡之旅考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新考察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越剡之游 ,可见其一生曾三游越剡 :首次在开元十三年 (72 5 )春至十五年五月 ,始程地为襄阳 ;第二次为开元二十一年 (733)秋 ,此即著名的“自洛之越” ;第三次系开元二十三年 (735 )春 ,因赴山阴少府崔国辅之约而至。孟浩然第一次游越剡时于广陵与李白相识 ,并在永嘉乐城与乡友张子容会晤 ;“自洛之越”时与崔国辅在山阴过从一时 ,并相约翌年春再会越中 ;第三次由襄阳始程途经江夏时 ,再会李白于黄鹤楼 ,李白以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替其送行  相似文献   

19.
当人们赏玩古代书法墨迹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经不同程度的“涂改”。近几年来,在各种高层次展览、高层次获奖作品中,我们又见到了不少经“涂改”的佳作。然而,时人对“涂改”还缺乏深刻的研究与思考,习惯地把文字、文句的“涂改”当作了书法艺术的“必然错误”。忘记了文字、文句内容有别于书法艺术内容这一基本道理。使之面对古人妙迹产生疑惑与多余的缺憾,对今人佳作造成曲解而挑剔。对此,本文就书法中…  相似文献   

20.
提起荣国府里的大老爷贾赦,便不可不说到大太太邢夫人。俗语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荣国府诸多乱砍混战中,她的表现是在一般情况下不露声色,隐身于东边小院里,窥测方向,伺机出击。一有风吹草动,便仗剑施法,调兵遣将;或亲出马,煽风点火。贾赦不便公开说的话,由她说;贾赦不便公开干的事,由她干。真是“夫唱妇随”,有板有眼。这不能不说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她吝啬、贪财取货以自得;她“左性”又“禀性愚(亻强)”,一味铁心地顺从丈夫以自保,榆木疙瘩脑袋认死理,撞到南墙不回头。儿女奴仆,一个不靠,一言不听。她,可以说是贾府太太里败家形象的又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