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利用外资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总结90年代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教训,对我国今后利用外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较系统地概括了90年代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在充分肯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以期在今后的进一步扩大开放中,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外商的大规模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主要有三种利用外资的方式,即外商直接投资、海外借款和国际证券投资。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海外借款日益受国内外因素的制约,而国际证券投资有扩大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因此扩大利用国际证券投资将成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途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一 利用外资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起飞的积极作用 利用外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国外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经验和原材料等)在本国或地区发展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我国自1979年开始,逐步开展利用外资工作,15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健康的发展,投资环境日趋完善。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引进国外直接投资的飞速增长,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热点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具体地说,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如下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外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为我国带来的经济增长、技术外溢等作用已经得到体现,而在农业领域,外资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业领域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偏小的原因何在?文章在分析我国农业领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基础上,从培育龙头企业、缓解资金、技术、人才瓶颈等角度深入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功能和机制,指出我国农业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存在的外资数量少、来源地集中和分布不平衡等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出现阶段有效利用外资推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5.
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内内容。经过近四年的实践,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据统计,截止到lop年底,我国累计利用外资360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200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进入叨年代以来,由于国内政治稳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和广阔国内市场的存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而且正由原来的分散、小型化为主转向集中、大型化为主…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以后 ,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对我国的产业安全在六个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此应从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健全产业安全宏观政策以及建立完善产业保护的法规体系等方面探讨我国产业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7.
优化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外商直接投资在东西部的分布现状为基础,通过建立外商直接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线性关系,以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带动作用,并针对目前西部地区利用外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现代跨国公司调整战略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跨国兼并、战略联盟、加强市场内部化管理进行的。分析了该战略调整下对我国利用外资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对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进行了构想主要策略是将利用外资的重点逐步转到利用发达国家的投资上,搞好我国经济开发的建设,利用外资搞好产业的升级模式,克服利用外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重要支柱产业,辽宁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辽宁装备制造业由于受到体制、产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步伐相对落后于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利用外资的质量又不是很高。本文分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及产业基础优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宏观环境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方面的劣势,以及世界制造业转移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和外商恶意投资的威胁。进而提出了提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利用外资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大量外商纷纷将投资的目光转向了我国的国有企业,我国国有企业新的利用外资方式不断出现,包括“单枝嫁接”,即中方拿出一个车间一个生产线与外商合资;“多枝嫁接”,即中方拿出多个车间、生产线,分期分批与外商合作;组建中外合资股份公司,在境内外发行A股、B股、H股、K股以吸纳境外投资认购;以国有企业的股权对外出售,有的把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出让给外商,有的由外商一次性投资收购同一行业的国有企业或跨行业收购一大批国有企业;等等。这种由外资收购国有  相似文献   

11.
与公司法之法定资本制不同,我国现行外商投资企业法对外商投资企业规定的是授权资本制。因其固有缺点所决定,授权资本制引发了诸多外商投资企业出资不到位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对外商投资企业法的注册资本制度进行改进设计。  相似文献   

12.
外资零售业进入与优化我国投资管理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商投资管理政策是影响外资企业投资经营行为的重要因素。文章从分析外商投资政策与在华外贸零售企业竞争布局的相互关系入手,对我国加入WTO实现开放承诺,在华外资零售企业将展开新一轮投资布局和竞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WTO框架下,优化外资管理政策的建议,指出在吸引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对应遵循“适度开放、渐进开放、公平竞争”的原则和政策导向,在利用外资和限制其消极作用之间应把握平衡尺度。  相似文献   

13.
在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欧美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在政府的鼓励下纷纷把目光投向国外,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建立对外直接投资中政企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对无政府补贴情况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政府支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相对于出口收益,政府和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能得到更多的收益,而政府的鼓励政策将会帮助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离不开税法的支持。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涉税法律制度的现状,指出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还存在很多不足,严重阻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长足发展。在对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从促进企业“走出去”发展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税收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东北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东北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森工企业发展的实际,提出森工企业在对外投融资活动中可以选择的BOT、境外上市、风险投资、基金等投融资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在快速进行对外投资的同时,在东道国面临的政治风险也日益增加,给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许多不确定性。依据中国企业2004~2010年对外投资的数据,选取69个样本国家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没有受到东道国政治风险的显著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中国企业正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压力以及国内的投资渠道不畅。  相似文献   

17.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我国对外资企业一直采取了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外资的进入,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内外资企业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的困难等等,导致付出的成本与所获得的收益存在不对称的现象,由此讨论了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局限性,提出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必须依靠投资环境的改善、法律法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面板数据,比较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对协同创新的定位不同,外资企业更注重发展壮大,而内资企业更注重提高研发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导致外资企业利润水平和发展速度与协同创新水平正相关,而内资企业负相关;政府研发经费对内资企业协同创新的弹性系数为正,而与外资企业的协同创新无关;企业规模对内资企业协同创新的弹性系数为正,对外资企业的弹性系数为较大的负数。  相似文献   

19.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外资拉动型产业集群也存在外资根植性差、与本地企业关联度低、外资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压制内资企业的利益空间、集群发展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集群的环境建设,增强内、外资企业的配套关联度,提高外资的社会网络根植性水平,同时要积极推进本地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建立并维护集群内自律机制,改善内资企业在集群内的不利地位,避免内资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当前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内资企业税制和外商投资企业税制的差异及其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税制协调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探讨了税制改革的途径和方向,提出了外资企业流转税制应向内资企业流转税制靠拢,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应向外资企业所得税制靠拢的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