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器乐音乐不同于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它既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情绪,更不能直接表述抽象的逻辑思维或思想。器乐音乐中参照文学文本创作出来的作品如何以声音来阐释建立在能够精确描写现实、表现情绪、表述思想的语言基础上的文本,除了定义为“标题音乐”的作品所反映出的方式外,还有一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大程度地体现了音乐和文学从整体上相结合的紧密性。德彪西作品《钢琴前奏曲》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种结合,本文分析了其中两首《晚风中飘荡的声音与芳香》与《亚麻色头发的女孩》解读文本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徐天秀 《东方论坛》2016,(5):116-120
《记丁玲》正文本之外,还有《〈记丁玲女士〉跋》等对文本意义有建构功能的副文本.在《记丁玲》副文本中,有沈从文对创作的主观意图的说明和阐释,即《记丁玲》在文本内容上,关注日常生活的"细事"与传主"人性"的一面;在文体选择上,运用小说笔法与夹杂议论.这种叙事侧重和文体选择,反映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特点及以作品表现"人性"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3.
郑樵《通志·乐略》中所体现的会通思想和编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乐略》中郑樵对《诗经》之乐重新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九丹的作品《乌鸦》和《凤凰》为例,阐述文本体现的是女性从身体到思想、人性的沉沦,缺乏经济自主意识和思想独立意识,从而颠覆了留学生文学的自强的文化精神和女性文学的反男权文化传统,是向男性中心文化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现代》作为1932—1935年上海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文学期刊,在坚持"非同人"立场的同时,又总体向左倾斜,故不看好自由主义和右翼作家的长篇小说。在传播接受左翼文学创作时,《现代》的传播接受者们着眼于作品的题材意义、阶级立场和创作思想,放逐对小说艺术的构思、审美价值的探讨,显示了很强的现实功利性;对于自由主义作家的作品,也以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出的立场、态度、方法作为评判的标准,以"阶级论"作为审视的标尺,认为作家的作品并不合乎时宜,接受呈现错位;对于民族主义作家及其作品,则演绎为文艺上的相互责难与攻讦,文本的政治视角被放大,主题与艺术价值被曲解,误读也就在所难免。这一传播接受生态反映出左翼接受者们在小说传播接受的过程中为争夺文学话语权所表现出的功利性与现实性,而非文学审美意义上的传播接受。  相似文献   

6.
蝴蝶是19世纪30年代创作,其特点是优美的散文形式。《蝴蝶》套曲是由十二首小品组成,表现各自的主题,表现手法,曲式及不同的表现情绪。《蝴蝶》的创作开创了音乐历史上又一重要的器乐体裁,就如同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无比浪漫的意境中更能体会到的是作品“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底蕴。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对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作品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整一"原则在结构上的体现、"和谐"原则在文本中的体现、"明晰"原则在主题上的体现三个方面,阐述了阿奎那美学思想在《死者》中的体现,为研究乔伊斯的作品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简·奥斯丁与夏洛蒂·勃朗特都是英国十九世纪重要的女性作家。奥斯丁在其作品中首次表现出女性主义思想.并对于英国女性文学的产生起了开创性的作用;而夏·勃朗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通过分析两人的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两位作家女性主义思想的异同,并阐述了其间的继承与勃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文坛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文拟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入手,从词汇、叙述策略、修辞三个层面解析《紫色》的文体特征,通过深入探究其文体上的"形合"与内容上的"意合",从而揭示文本形式对主题意义的深化作用;通过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探索沃克在构建女性话语权的独特形式及文体特征对整部作品的美学效果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英 《宿州学院学报》2014,(3):70-74,126
以古筝独奏曲《春到湘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该曲的创作背景,比较了原作与古筝移植后的异同。从曲式、技巧和演奏心得,移植作品对古筝艺术发展的贡献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对其音乐形态、演奏技巧特点及演奏中作品情绪把握进行分析和研究,归纳了古筝演奏新技法对传统技法的传承轨迹与发展途径。从中发掘古筝与其他器乐作品相互融合渗透的交叉点,探讨作品移植时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的英国女性文学开始以女性的视角表达女性情怀。简.奥斯丁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启蒙者和倡导者,在其作品《傲慢与偏见》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时代反叛精神的女主人公形象伊丽莎白。奥斯丁首次尝试探讨了妇女的处境和地位,主张妇女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她对女性主义的关怀无疑为整个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鲁迅以"医术并非一件紧要的事"而弃医从文为小说,与罗贯中"传神稗史"和《三国演义》写吴押狱之妻焚华佗《青囊书》,以及古代"上医医国"的思想,有暗合的联系;《狂人日记》"吃人"之论及其艺术上的表现,受孔子"苛政猛于虎"和老、庄"仁义"之"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的思想,以及唐人小说《集异记·崔韬》、《聊斋志异·梦狼》、《幽明录·新鬼》等等的深刻影响。作为鲁迅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品,《狂人日记》思想与艺术植根于古代思想与文学的事实,证明鲁迅文学与古典传统有密切而又曲折微妙的联系,值得学者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以文学经典理论观照金庸长篇小说《鹿鼎记》,从本质主义文学经典理论考察小说文本的思想、艺术价值;从建构文学经典理论考察小说文本的生产与接受,及背后潜藏的巨大消费价值。通过对《鹿鼎记》的文本分析和深度思考,认为在思想内涵、艺术特性以及消费价值上都有其成为经典的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小说《高兴》成功改编为电影《高兴》,是2009年初比较重要的文学和文化事件。虽然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都是传达一样的时代情绪:国民经济一体化或曰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整体高兴乐观时代情绪下的悲凉。然而,由于文学和传媒各自性质不同,两个《高兴》是不尽相同的。电影的成功改编是遵循了文学与传媒共通的艺术规律的结果,也是文学和传媒互补的产物。正因为克服了文学文本的诸多弱点,凸显出了许多亮点,《高兴》电影才被大多数人认可,在商业和文化上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15.
阎真在《沧浪之水》中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内向性"叙事姿态,即把表现人物内心状态当作小说叙述的重要内容,并以此来安排文本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沧浪之水》独特的"内向性"首先表现在作品把人物的内心状态当作小说表现的重心,其次是文本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旨归极其丰富,第三是把"真实性"原则视作艺术的生命,而且同样达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沧浪之水》表现出的这种"内向性"的倾向叙事,不但避免了文学因"向内转"而可能导致与现实脱节的问题,还赋予了作品为许多官场小说所不及的独特审美风味和多重艺术意蕴。  相似文献   

16.
莫迪亚诺在其成名作《星形广场》中广泛运用互文性策略,以交错的文本为基石、以相关的作家作品为装饰建构起一座座"建筑"(小说文本)。他通过超文性戏仿使小说表现出戏谑的张力,通过与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互文实现了与犹太传统文化的对话,把抽象的文化精神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导读者将小说文本置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历史与文学语境中阅读和理解,从而实现形式创新与意义深度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诗经》《周易》《尚书》《楚辞》等开创了中国文学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从一开始就孕育和包蕴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诞因.虽然《 风》《雅》《颂 》《南》被视为按音乐来分类,但其中却明显隐含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 、地域和民族文学分野的诱因.特别是"二南"所表现的对南方民族文化的透视和描写,极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学的抒写范式,即由地域特征所表现的异质性表象与同质性精神抒写.《诗经》"二南"被列于"风"之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具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二南"非以国为类,而是以地域性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其与南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它不但是南方各民族文化的早期记录,更是中国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创作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托·斯·艾略特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几乎是共生关系,将《荒原》研究与他的文学理论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发现这位天才作家的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话语蕴涵与文学魅力。《荒原》是个互文性的文本,在这一文本中,艾略特以重复的手法一方面激活了由《圣经》所开创、约翰·弥尔顿所继承的"沉沦与拯救"模式,弘扬了基督教人文主义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对经典的引用、改写和戏拟在续接传统的同时,又彰显了文本差异,从而使《荒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并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生态文学的特点,不同的作家作品塑造了不同的人物类型。以郭雪波的《狼孩》为例,分析文本中生态人物类型,从而得出生态人物背后的环境启示。  相似文献   

20.
海登·怀特的“历史若文学”的思想从叙事层面上消除了历史和文学之间的界限,使人们对历史与文学之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血路》、《花腔》两部作品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此思想的回应。这提示我们不要再把文学当作是虚构、历史著作当作真实这样一种眼光来看待文学和历史,而要以更开放的胸襟和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新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来寻求二者有效对话和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