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蒙古族在特定的历史发展和地域环境背景下孕育了风格各异的蒙古族文化,流传在广袤的科尔沁大草原上的民歌随着科尔沁蒙古族地区经济文化在不断发展。民歌既是人类记述自身历史和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又是人类情感的积淀和心理的展示,科尔沁地方民歌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它的形式上,更加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青海蒙古又叫德都蒙古,是指居住于青海的蒙古族,青海蒙古人称自己为“库库诺尔蒙古勒(青海湖蒙古)”或“德都蒙古勒(上蒙古)”,是由历史上的卫拉特和硕特部众为主,以卫拉特其他部众、东蒙古部众的后裔组成,这些蒙古族入居青海在不同的时间,并从不同的地区迁居青海,与各民族长期杂居,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德都蒙古现在的布局,他们在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民族的交流接触和地域环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习俗,成为整个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地区音乐种类齐全,时代脉络清晰,构成了科尔沁音乐的多元性。科尔沁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草原多元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支系。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专业艺术院校,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具体的声乐教学中,应该注重地方音乐文化多元性发展,探究适合本土特色的声乐教学模式,从而来更好的传承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4.
清代蒙古族地区比较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均设立各种扎仓(即拉省、学部、学院、学塾、僧院),这些扎仓是蒙古族喇嘛们学习经典的学校、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专业机构。通过这些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把印度、西藏和内地的文化传播到蒙古族地区,对于交流各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蒙古族地区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文化自身除了具备鲜明的草原民族特色之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下的西洋管乐在蒙古族的传播与发展,是独特历史背景下的地域情感表达,更是一种艺术情感的演变发展.本文主要从蒙古族文化对西洋管乐传播与发展的影响入手,细致分析蒙古族文化背景下的西洋管乐作品的演奏与诠释,力求通过全方位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为西洋管乐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理论借鉴,更好地推动蒙古特色音乐文化与西洋管乐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安代舞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的父辈那一代开始,在科尔沁,无论是什么民族,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可以说找不出一个不知道安代舞的人,机关、学校甚至找不出一个没有跳过安代舞的人。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蒙古族传统舞蹈“安代舞”在科尔沁地区的传播就已经远远超出蒙古民族了——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在蒙古语中“安达”是“朋友”,或双方结为“盟友”之意。《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的当代价值,积极引导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发展方向,对于丰富蒙古族宗教信徒的精神需求,促进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维护内蒙古地区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狩猎文化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真实的资料 ,着力于探讨青海蒙古族狩猎文化的内容、特征  相似文献   

9.
胡仁鸟力格尔是蒙古民族曲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被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听众从艺人的说唱活动中,不仅可以欣赏其中曲折的故事内容,而且可以感受到丰富的语言魅力、动人的乐曲和歌声.胡仁乌力格尔一问世,便成为蒙古族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现今它是科尔沁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科尔沁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是吸收了各种类型的蒙古族民歌的长处而形成的新民歌形式.本文对二者做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清代蒙古族地区比较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均设立各种扎仓(即拉省、学部、学院、学塾、僧院),这些扎仓是蒙古族喇嘛们学习经典的学校、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专业机构。通过这些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把印度、西藏和内地的文化传播到蒙古族地区,对于交流各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通辽地区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大的寺庙中设置的扎仓,  相似文献   

11.
以干栏式民居、鼓楼、风雨桥等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性文化,以营造技术、装饰工艺、居住方式为载体的行为性文化和以建筑仪式、居住信仰、习俗及审美情趣等观念性文化构成的建筑文化体系,是壮侗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因地制宜、富于创造、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是壮侗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壮侗民族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本文以多维的视野,对壮侗民族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12.
草原文化以其浓郁的北方少数民族生活文化气息,体现着北方游牧民族豪迈的精神文化特质和文化理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近10年来,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理论研究成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内蒙古的草原文化研究不仅为兴区富民构建着文化智慧和历史底蕴,而且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蒙古学界研究草原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新的时期,广西提出"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先进文化省区"与"民族文化强区"等文化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广西文化的发展,把广西当代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广西文化叙事不仅从民族性中融入了更多的个性精神,而且也逐渐融入了更多的现代文化精神,时代色彩更为浓郁,广西文化发展已逐渐由民间文艺为主体过渡到以现代精神为核心的多元发展的局面,广西文化的总体文化形象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4.
满族说部在民间被称作"乌勒本(ulabun)",在满族民间广为流传.无论是远古创世说部<天宫大战>,还是人物说部<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萨大人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族传统的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视阈中的藏族能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关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从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能源与火的利用关系极为密切。青藏高原特殊生态环境下形成的藏族传统能源文化,具有十分显著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其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意义,对今天生态文化建构仍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宁夏农村回族的择偶习俗主要体现在择偶过程中的说媒、看家、“说色俩目”、“插花”等诸方面。该习俗对于促进回回族的繁衍与发展,增强回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认同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宁夏农村回族择偶习俗还存在着结婚费用过高、铺张浪费等问题,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沉重负担,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民族识别工作中以客观的民族文化特征作为民族分类的主要依据,导致了人们对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的强调,最终导致了"文化族别化"。"文化族别化"不能解释不同群体之间普遍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事实,又将地域性的文化转化为具有明确民族归属的民族文化。对"文化族别化"这种社会认识面临的困境展开讨论和反思,有利于申明民族之间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客观联系。更为重要的是,承认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比刻意地强调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8.
杨永红 《西藏研究》2007,1(4):53-58
吐蕃军事研究是吐蕃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吐蕃军事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作者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叙述了吐蕃军事发展的特点,重点阐释吐蕃军队的组织、作战、受佛教影响等内容,提出了吐蕃军事发展的六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中国的复杂社会系统中,地域文化与国家政治的融合互动奠定了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治运行的基础。二者的双向融合互动,主要是以地方社会的主动参与为主,使地域文化与国家政治贯通起来,并随国家意识形态需要不断创新,保障了社会机制内部的脉络畅通。实际上,这种融合互动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一般性运作机制。本文从柳宗元神灵形象与文教圣贤形象建构的视角出发,长时段考察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治间存在的民间化--升华的双向融合互动,从下而上地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予以上溯,管窥其中蕴含的传统政治智慧与社会运作机制,以期为完善当前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台湾原住民如何在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域中实现文化主体性的重建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所在。本文试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原住民书写的书写策略、多重发声现象和写作疆界进行考察和讨论,从而指出语言、创作形式的互补和书写题材的越界对原住民自身文化保持丰富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对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