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境界的“大小”与“优劣”《人间词话》卷上云: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今案:静安(王国维字)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云:“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二种:曰‘优美’,曰‘宏壮’。自巴克(按,一译‘博克’,1729-1797,英国政论家、文艺理论家)汗德(按,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之书出,学者殆视此为精密之分类矣。”此处境界“大小”之分,跟优美、宏壮(即“崇高”或“壮美”)之别,颇  相似文献   

2.
程静 《江海纵横》2010,(6):45-45
冰心曾经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女性一直是真善美的重要传播者和实践者。美丽女性是个多元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审美的角度看,机关女性的美,是以自尊、自立、自信、自强为内涵,以知书达礼为底蕴,以仪态万千为表现形式的全方位组合。  相似文献   

3.
<正>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关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原课本注释为“‘王之’就是‘以之为王’”(301页);新课本注释为“‘王之’王,为王。之,咸阳” (306页);新三册课本“单元知识和训练”又说“‘王之’就是‘使他为王’”(297页)。这显然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把  相似文献   

4.
中文系七九级一班在《红楼梦》评述选修课学习期间举行了“红楼梦学习讨论会”。授课教师周子瑜老师和副系主任何承桂老师亲临会场指导。低年级和其他班次的同学亦有一两百来人参加。同学们在讨论会上发表了不少好的意见。宋明琛同学谈到《红楼梦》的爱情描写时说:“作者塑造了两种女性美来,这就是中国传统上的‘贵妃之美’和‘飞燕之美’的宝钗的美和黛玉的美。宝玉选择哪一种美呢?这无疑是一次心灵的选  相似文献   

5.
(一) 本文提出这样的论题,很可能被看作是对美学的一种唐突和亵渎,被当作一种违背常识不懂美学的荒诞念头。因为在谈到美的时候,人们总是把它同直观、同事物的具体的感性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不但一致认为美只能是形象的、感性的,而且把任何抽象的、理性的东西排除在美和审美活动的范畴之外:“美总是指某种具体形象,抽象的东西即使是真的或善的,也不是美。”(施昌东)“‘精神美’、‘心灵美’、‘内在美’等等是指‘美德’,应在美学研究对象(美丑)之外”,“‘真’‘善’只有当其有能唤起审美知觉的形式时,才与审美活动有关。”(蔡师勇)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审美经验也在不断地证明着美的形象性和具体性:难道不是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中《曹刿论战》里有这样一句话:“公将鼓之。”意思是:鲁在公将要击鼓进攻敌人。对句中“鼓之”的解释,其说不一。对“鼓”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动词。刘宋川在《古代诗文详解》中说:“鼓,在上古兼作名词和动词,作动词,意思是‘击鼓(进攻)’。”二是活用词。这又有两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刘岳松等在《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中说:“鼓,击鼓,名词用如动词。”②动词的为动用法。黄岳洲在《文言难句例释》中说:“‘鼓’不妨看成动词增加为动用法,‘鼓’是‘为之鼓’,因为战争而鸣鼓。”鼓,…  相似文献   

7.
人性之美的张扬和民族品德的重造——论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章绍嗣在沈从文的作品组合中,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是他一往情深创作的“湘西小说”。这个小说世界的基石是:人性。沈从文曾经这样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  相似文献   

8.
加强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陈育书叶圣陶先生在释“语文”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但是我国传统教学对语文是只重视书面语言训练,而忽视口头语言训练的。观察目前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它...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第四十篇《隐秀》是全书中唯一有争议的篇章,其中“始王而末奇…闺房之极悲也”一段,一般认原文久佚,系明人伪造.《<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问题》证明所谓“伪文”,实由钱功甫据阮华山宋椠本《文心雕龙》补抄,应为文”.他还就补足的文本探寻刘勰“隐秀”论的理论内涵,其基本结论是:这一篇“论歌里顺情和柔情风格”,“刘勰所推崇的风格,不限于一种类型:既重‘凤骨’‘隐秀’.”发挥了先前刘师培的意见:“刚者以风格劲气为上,柔以隐秀为胜刚而无劲气风格.偏于柔而不能隐秀者皆死也.”《风骨》讲阳刚之美.《隐讲之美.  相似文献   

10.
关于《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中的“可以”,有同志认为“‘以’在这里成为难点,一是由于‘可’和‘以’连用,容易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混同起来,二是由于‘以’字后边有省略成分,不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信口讲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和文义是不符的.”“‘学不可以巳’中的‘可以’,‘可’可译为‘可以’;‘以’,是介词,可译为‘因’,‘以’字后边省略了‘之’字,这个‘之’字,可指代‘任何情况’或‘任何缘故’等。全句可译为‘学习不可以因为任何缘故而停止。’”  相似文献   

11.
古诗创作历来有强调“炼字”之功 ,看重一字之妙的一派。如宋代范温《潜溪诗眼》“炼字”条云 :“好句要须好字 ,如李白诗 :‘吴姬压酒唤客尝’ ,见酒初熟、江南风物之美 ,工在‘压’字。老杜《画马》诗 :‘戏拈秃笔扫骅骝’ ,初无意于画 ,偶然天成 ,工在‘拈”字。柳涛 :‘汲井漱寒齿’ ,工在‘汲’字。工部又有所喜之字 ,如‘修竹不受暑’、‘野航恰受二三人’、‘吹面受和风’、‘轻燕受风斜’ ,‘受’字皆入妙。老坡尤爱‘轻燕受风斜’ ,以谓燕迎风低飞 ,乍前乍却 ,非‘受”字不能形容也。”再如清代贺贻孙《诗笺》中指出 :“前辈有教人…  相似文献   

12.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侧重点,或者说核心,应该是发展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正是思维训练的一个必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语文本身的特点,并由此出发,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种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这就是说,语文课是要教会学生听语、说语、读文、写文(这里的“文”,  相似文献   

13.
《死水》是闻一多用美学上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诗篇.由于诗人用了大量的华丽词藻描绘丑恶的物象,因而评者在“美”和“丑恶”的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朱自清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①.郭沫若则说:“这(指闻一多的论文《庄子》)和《死水》中所表现的思想有一脉相通的地方”.“以丑为美”(《死水》)的主要倾向即刻意于此”②.臧克家不同意朱自清的解释,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是“另一种力量”,是作者“渺茫的希望”,“是否可以把这希望理解为革命?”③任钧认为臧的说法,“过分牵强”,他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认为“诗人原拟用‘美’来反衬,反讥‘丑’”,但“诗人当时还未能在诗中揭示丑恶现实的本质及其成因,结果‘丑’反而为‘美’的形象所冲淡,所掩盖,而诗人对现实的真实态度,也就显得模糊不清了”④.最近,俞兆平同志师承郭老的说法,不同意臧、任二同志的解释,并说他们产生“偏颇之见”的原因,“盖出于未能正确理解闻一多先生在《死水》一诗中所采用的‘以丑为美’的艺术表现方法”⑤.“以丑为美”是《死水》一诗的艺术表现方法么?这是一个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评价文艺作  相似文献   

14.
对语气词“呢”、“哩”的来源,吕叔湘先生和太田辰夫先生均作过考察。吕先生的意见是:“‘呢’即‘哩’之变形,而‘哩’又源于‘在裏’”,“此一语助词,当以‘在裏’为最完具之形式,唐人多单言‘在’,以‘在’概‘裏’;宋人多单言‘裏’,以‘裏’概‘在’,‘裏’字俗出多简作‘里’。本义既湮,遂更着‘口’。传世宋代话本,率已作‘哩’,或宋世已然,或后人改写,殆未易定。”按照吕先生意见,“呢”的来源大体如下所示:  相似文献   

15.
<正> 《古汉语别称词初探》一文在谈及方言词的使用时举例云;“又明·杨慎《升庵全集》卷六十九:“食之精者有樱桃(饣毕)(饣罗),今北人呼之为‘波波’,南人讹为‘磨磨’。”“‘(饣毕)(饣罗)’,古代的一种有馅面制点心。‘波波’今作‘饽饽’,‘磨磨’今作‘馍馍’,南北方言有别。”(见汕大学报文科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不是无情物”,然而语文教学如何传其情却历来争论不休。“文以载道”论者,主张以‘道’为主,甚或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道以文传”论者,则强调章句之学,以为只要讲清字词句章,学生也就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还有现在之教改,有的在高年级讲课如蜻蜓点水,而练习之多逼得学生不得不废寝忘食;有的“贩卖”“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使学生有味同嚼蜡之感;有的则强制性的规定所谓‘精讲’、和学生‘多练’的时间比例。这些见解我虽不能苟同,但也不想说长论短。我以为“教无定法”,孔子尚且主张“因  相似文献   

17.
西北师大匡扶先生尝赐余一条幅,上书唐诗一联曰:“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徐生某君,临寒庐请益,瞻而问曰:“‘嘶鼓角’与‘识风云’动宾相对。‘风云’在目,固可为‘识’之宾语;‘鼓角’闻耳,焉可为‘嘶’所支配哉?”余答之曰:“‘嘶鼓角’形为动宾而与‘识风云’相骈,揆以诗义,实为动补也。‘嘶鼓角’者,嘶于鼓角也。犹今言‘在鼓角声中嘶鸣’也。”是生去,余因思焉。动宾结构,见之英俄诸语,后名自为前动所支配。见之汉语,则不可膠柱,须依义而慎辨之。前动支配后名者,若“观潮”、“听琴”、“饮酒”之类,固率常见之,然前动非支配后名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汉对匈奴政策之研究龚荫本文就西汉王朝对匈奴实行的“‘和亲’友好”、“待以‘客礼’”和“不‘罢边备’”三项政策,略陈管见,若有不当之处,请专家和读者惠予匡正。一、“和亲”友好《史记·刘敬列传》载:平城之围后,匈奴势力益盛,匈奴“兵强,控弦三十万,...  相似文献   

19.
社会文化价值目标是任何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灵魂。古希腊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表现为:追求“至善”──幸福与道德的匹配一致。它的创发与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苏格拉底的“追求‘有知’而‘公正’的‘至善’境界”;柏拉图的“创制等级分工的‘至善’社会”;亚里士多德的“信守中庸的‘至善’之道”。这一价值目标之所以会被古希腊人所认同,是因为它无形中契合了人类本性对当下的“实然”世界与理想的“应然”世界的双重渴求。  相似文献   

20.
明人姚旅《露书·卷之十二谐篇》载: 沈生谓予有送枇杷与一(县)令者,错写作“琵琶”。令笑,口号曰:“‘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适有客在坐,足之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令大叹赏。[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