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宋元说话中,原是儿女故事与英雄传奇并重的.早期的章回小说首先突出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这时,重建历史秩序的英雄事业成为叙述的重心,而"家庭"与"色"这一纯粹的个体欲望,便被视为英雄实现建功立业这一社会欲望的障碍,成为备受冷落又无法摆脱的情节--它实际成为一种潜在因素,而支配着历史传奇的整体结构.当小说完全摆脱了对帝王将相的描写,当英雄走向神魔化、走入家庭闺阁的市井风情时,这一潜在因素便逐渐走向了前台.从历史传奇到神魔到世情,女性形象逐渐由湮没到喧哗,但个中的否定内涵却是一脉相传的.  相似文献   

2.
女权的强化与妇女形象的重塑─—唐传奇女性品格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权的强化与妇女形象的重塑─—唐传奇女性品格刍议李炳海唐人始有意识地创作小说,唐传奇出现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妇女占有较大比重。唐传奇是在大唐帝国孕育生成的,作品中各类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妇女形象和以往志怪小说的女性相比,呈现出迥然有...  相似文献   

3.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中,军师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而不容忽视的文学形象。需要把军师作为一种类型人物整体进行研究。小说中的军师在权属、级别等方面,已不同于历史上作为官职的军师,其形象最早可溯源到远古社会的巫师,受方术文化的影响又带有明显的术士特征。主题学理论的观照,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军师形象,也有助于对同类型人物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顾国华 《江右论坛》2007,8(9):68-70
唐传奇侠女大致可分为酬主报恩、矢志复仇、宫禁盗宝和助人彰己四种类型,她们的出现与民族融合、社会动乱以及作家崇奇尚怪的创作观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知青小说"虽然是新时期文学中的特殊"时代话语",但并没有也不可能与整个的文学传统"断裂"开来,其以人与自然的特殊对映、英雄与归去的复杂交融等关系结构所形成的浪漫传奇的叙事品格,既是对中国现代以来主流文学"革命传奇"叙事模式的承袭,也是向中国小说传奇叙事之浪漫传统的"重返",并因此给我们重新思考文学的"经典化"等问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启示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同其唐传奇蓝本之间存在许多差异,表现之一是女性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即具有了独立品格和理想色彩.她们一改唐传奇中卑微软弱的形象,变得富于主见,在爱情追求上更加主动和大胆;同时,她们被塑造成落魄书生的红颜知己,在物质和精神上给生活困窘、价值失落的书生以支持,成为落魄文人的精神补偿和灵魂慰藉.元代社会同唐代相比,在统治政策、社会观念、社会风气等许多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造成元代士人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导致他们创作心态和创作视角较唐传奇作家有很大不同,加之较为开放的社会习俗,因此元杂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同其唐传奇蓝本中的同名形象产生了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8,(6):127-133
文学是时代景象与精神的生动记录和写照,小说中的想象在社会、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与时俱变,主导着小说中形象的塑造。20世纪初东北小说中的女性想象亦是如此,具化在作品中的形象承载着时代对女性的期许,也透露了蕴含在这些形象中的社会思想况味。此期东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划分为:西风东渐的世界大势之下的西方先进国家的女性,她们有着成熟的个人意识,追求实现个人价值,自给自立自强,有着沟通中西、引新入旧的作用,寄寓了近代中国社会和女性进步的目标;善良隐忍、多苦多难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想意识、社会地位受制于传统宗法伦理规范,大多没有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她们的形象仍集中了比较多的牺牲况味;现代启蒙进程中向新而在、面相复杂的新女性,她们在现代启蒙中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对时代潮流做出了积极应和。对于形象的个性化创造影响了小说文体变化,尤其是推动了叙事中对于塑造人物的各种关系的探索,与传统小说文体相较,有了更多的复杂性和深广度。这些探索有益于呈现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深入认知20世纪初东北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涌现出一系列以家族英雄传奇故事为代表的家将小说.家将小说故事情节纷繁复杂、头绪众多,但仍是一种模式化、公式化的类型小说,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三大模式:"忠奸斗争"、"神魔斗法"和"马背奇缘".三大模式具有丰富的具体内容和深厚的文化蕴涵,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读者"世俗好怪喜新"的心理需求和书坊主"徒为射利计"的商业目的.  相似文献   

9.
路遥的英雄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子形象,这是作家本人根深蒂固的英雄情结艺术地投射的结果。陕北的地域文化和来自现实生活的苦难,是其英雄情结形成的主要原因。路遥小说所显示的英雄主义精神,对当下缺乏"硬"度的文学不无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荆棘鸟》与《红字》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玲 《社科纵横》2006,21(9):175-176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女作家科林.麦卡洛(Colleen M cCu llough)(1937-)的传奇家世小说,把《荆棘鸟》与美国经典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两部小说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两部小说具有相似的主题,相似的主人公形象。女主人公经历了相似的爱情悲剧,在她们身上都有女性意识的觉醒,但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车宝仁 《唐都学刊》2007,23(5):11-16
历来研究唐传奇发展繁荣的原因,都是从唐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举考试的温卷,以及小说的发展等方面去论述的。本文从京城长安的角度研究唐长安城对于传奇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京都是传奇反映的主要对象。反映长安生活的小说数量多,质量高,代表传奇最高成就。唐长安规模宏大,整齐严密,城坊众多,商市繁荣,城市生活空前的复杂化、多样化。反映这种生活,使传奇小说纷繁多彩。长安城男女交往开放自由,青楼妓院林立,为前代所未有,文人狎妓游弋成为时尚,形成爱情纠葛,悲欢离合,刺激了爱情小说的成熟和繁荣,使才子佳人题材的传奇达到空前的艺术高度,成为传奇的优秀代表。长安的豪杰武侠风气很盛,社会崇尚任侠精神,促进了豪侠小说的发展。此外,唐长安诗歌盛极、政治开明、观念开放,都影响了传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四平 《求是学刊》2012,39(2):108-112
唐人小说中的一系列优秀篇章,深刻揭示了纳妾制度给男女主人公所带来的人生悲剧.这是婚姻制度带来的异化后果,其中包括纳妾制度影响男人心理而造成的人生悲剧,也包含纳妾制度扭曲女人心理而导致的婚姻悲剧,还包括以“至妒”为标志的女人们对纳妾制度的拼死抗争.这种文化意蕴就使此类唐人小说具有了超时空的认识价值.这说明唐代小说家对家庭问题的描写与思考,已经深入到了社会婚姻制度层面,并且捕捉到了这种制度对人物形象深层心态的影响.这充分显示出唐代小说家观照视野的宏阔性、思想见识的深刻性与小说艺术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赖琼玉 《学术交流》2003,(3):139-142
唐宋元小说戏剧中的青楼故事是时代造就的产物。唐传奇中的青楼故事是唐人冶游体验的产物 ,不过却于浪漫之中反映了唐代的士族门阀政治。宋代青楼小说说教意味浓重 ,也透露出市井气息。元代青楼戏剧是元人的白日梦 ,体现了落泊文人对功名和风月的幻想。  相似文献   

14.
唐代游仙诗的世俗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平 《唐都学刊》2002,18(3):32-35
游仙诗反映了人之为人的超越维度 ,究实质包涵进入仙境和死亡再生两个命题。随着道教的产生 ,游仙诗逐渐走上世俗。其原因有三 :其一是社会巨变中唐社会风气的影响使游仙诗走向世俗。其二是六朝与仙小说的影响将遇仙世俗为遇艳。其三是受长生可致思想的影响 ,道教将获致长生世俗化为炼丹保命  相似文献   

15.
“寓言”考     
寓言一词在小说领域的使用,较早出现于唐代,用于批评笔记小说中的虚妄不实之作,或标示以文为戏之作的虚构寄寓性。宋元时期,开始用以特意模糊笔记小说实录传闻和有意虚构的界限。明代,开始用以更多地评价传奇小说,实际上成为传奇小说幻设虚构和寄托言志文体意识确立的标志。同时,在白话小说兴起之初,寓言随即被借用,并逐渐成为白话小说以自觉虚构和主体寄托为核心观念的文体意识发展成熟的标志。近代以来,随着伊索寓言传入中国,寓言由古代理论批评术语逐步转型为现代文体概念。  相似文献   

16.
论唐代服饰及夷夏观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01,17(3):26-28
唐代服饰有胡服与华服之别,胡服为北方少数民族所穿着,并影响及于唐人者,华服则为沿袭华夏民族自古以来所习用之服饰。唐代服饰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唐初至开元、天宝末,以胡服为时尚,胡风盛极一时;中唐贞元、元和以后,直至唐末,虽华服与胡服并存,但已逐步恢复汉魏以前的旧观,华服渐盛,胡服为人们普遍厌弃。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出唐人审美风尚的演变,其背后则潜藏着唐代夷夏观的变革,对后世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7.
赵琳 《求是学刊》2004,31(4):106-110
唐传奇《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 ,它所讲述的爱情悲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始乱终弃” ,实际上是女性“自献”的悲剧 ,其根源则是传统两性文化中以“男主女从”为要义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18.
崔荣华 《唐都学刊》2005,21(4):28-31
唐代进士科从初唐的策问取士,到武则天的始试杂文诗赋,再到盛唐时期单纯试诗甚至律诗,充分表明了进士科考与唐代诗歌文学之间愈来愈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推进了唐代科举于文学的偏重,同时刺激和催发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9.
吕正惠 《阅江学刊》2011,3(5):117-123
孟浩然诗的各种版本具有独立的校勘价值的,当以宋蜀刻本、元刘须溪评本、明《唐十二家诗集》本(即四部丛刊本)和明活字本四种为最。孟浩然集最重要的两个版本应该是宋蜀刻本和明十二家本(丛刊本)。宋本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刻于宋代,是孟浩然集的唯一宋刻本。从种种方面来看,丛刊本仍优于宋本。衡量种种得失,校订孟浩然集,似仍应选择丛刊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20.
李令福 《唐都学刊》2006,22(4):14-19
从《忆长安》等唐诗证明,在唐代诗人的城市印象中,唐都长安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是曲江,因为曲江系盛唐文脉所在,那里有全体长安人共同参与创造的崭新而又开放的文化。龙首原是唐长安城的龙脉,曲江是唐长安城内最大的湖池,构成长安城的水脉。曲江之所以能成为唐长安城文化中心(文脉),是因为她正位居唐长安城的龙脉与水脉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