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两个阶段。新中国六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又给予我们深刻的现实启示。主要历史经验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主要的现实启示有:要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停顿,必须注重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模式应该是多样性而不是单一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与新自由主义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明是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地走我国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在这个进程中需要处理四个方面的关系,即处理好坚持特色和借鉴吸收的关系、现实实际和长期目标、积极推进与稳妥推进的关系以及理论研究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关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讲得最多。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到明确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到关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处处表现出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走出了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误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论断,制定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建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约因素,论述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特别是加强制度建设的具体举措。指出加强我国的民主制度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遵循相应的社会视角、自然视角、科学视角和价值视角,并以此为根本指针来认清我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靠人民群众主体力量,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不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继而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遵循相应的社会视角、自然视角、科学视角和价值视角,并以此为根本指针来认清我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我们要积极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靠人民群众主体力量,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继而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坚持中国道路的基础上遵循相应的社会视角、自然视角、科学视角和价值视角,并以此为根本指针来认清我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靠人民群众主体力量,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继而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互联网治理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建设网络强国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法治网基本原则,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自主与开放结合的理论、制度和实践统一体。在网络空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道路,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与必然要求,也是在网络空间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体现和深化发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道路,需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遵循互联网发展和治理一般规律,努力做到"六个结合"。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国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走社会主义道路提高到体现“中国现代化社会运动和客观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回答了我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大问题。一个国家究竟走什么道路,不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  相似文献   

11.
对于我国人民来说,社会主义已不仅仅是一种庄严的信念,而且也是一种现实的制度和既定的道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主要是指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思想文化制度。教育人民坚信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确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懂得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以及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科学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不仅关系其民主政治建设的走向,而且关系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稳固。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方针,开辟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新的形式,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来建设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以此建构起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为中国政治文明的健康发展指出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3.
要尽快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目标,首要的和基本的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科学发展观明确回答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的、根本的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蕴涵了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 80年的历史 ,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他晚年在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有重大失误。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怎样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 ,为我们在二十一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高等学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四个方面的意义,即有利于培养“四有”人才、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抵制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广泛开展了生产力标准的讨论,这对于解放思想,改革体制,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但有的论文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得不够,甚至出现了把坚持生产力标准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的倾向。那么,坚持生产力标准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发展生产力是否可以不问“姓资”“姓社”呢?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一坚持生产力标准就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  相似文献   

17.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各国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主要课题。邓小平同志在1975年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及粉碎“四人帮”之后,全面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冲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精神枷锁的禁锢,打破某些固有的模式,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为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作出了榜样。在党的十二大上,他精辟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卓越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张文显 《21世纪》2013,(3):12-14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两个视角考察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历史,得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条基本原则的论断。同时,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路径:第一,理论创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特别要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的现实问题;第二,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为实现理论创新开辟道路;第三,理论创新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第四,要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20.
<正>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前后走的社会发展道路,对于澄清人们思想中的模糊认识,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巩固、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制度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