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河北省平泉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当地统计资料,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农户收入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平泉县退耕农户的收入总量和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已成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也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国家相关补贴政策的陆续到期,退耕还林地区后续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日益迫切.在广大退耕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约束,贫困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国家政策和资金补贴的.另外,退耕地区农民采取的传统薪柴直燃生活方式也对当地脆弱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建设和农村居民生活现状,提出了将生物质固体燃料作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建议,从生物质固体燃料的燃烧特性、资源供给、技术条件、消费需求和生态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在退耕地区发展该产业的可行性探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陕北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有力促进了当地社会环境的发展。在生态环境恢复的同时,当地农民亟需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道。各级政府部门要针对农民的受教育层次模式,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为农民提供实用、有效的知识援助,使农民以更高的自身素质实现更强的生存能力,从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李斌 《小康生活》2006,(6):46-48
继湖南省衡阳县退耕还林造假被曝光后,相距该县不远的永州市零陵区部分乡镇退耕还林弄虚作假事件,也在群众的举报下浮出水面。4月下旬,记者赴零陵区进行了为期10天的采访,由于无法从当地有关部门拿到退耕还林竣工图和造林小班表,记者不能就全区15个乡镇(办事处)共计3.9万亩的退耕地造林进行全面的核实调查,只能根据举报,调查采访了6个乡镇(办事处)部分退耕还林的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承包退耕还林有利可图,一些承包大户和机关干部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补助。永州市零陵区林业局的一名老干部心痛地对记者说,“如果没有和林业部门的人联手,是承…  相似文献   

5.
该文采用多种方法调查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经济现状,并据此对平武综合保护和发展项目及退耕还林政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综合保护和发展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白马社区经济的发展,但是旅游业对保护区干扰初显;②退耕还林改善了当地的生活,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但是退耕后部分地区没有发展好替代生计;③当地社区的薪柴消费极大地影响了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已经形成对保护区最大的干扰。根据调查结果,该文对今后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政策已全面启动6年,其经济效益、预期效果和持续性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投入与产出,选择相关指标,以4省19村退耕还林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DEA评价模型,以此对退耕还林政策绩效进行评价。分析表明:DEA评价有效的有9个村,说明这些村在退耕还林政策导向、资源配置、投入规模上较为科学,退耕还林政策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在5个DEA评价弱有效村域中,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出不足问题,影响了政策的可持续性。在5个DEA无效村域中,存在退耕规模过大、财政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问题,需要进行投入调整。基于此分析,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密云县为个案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利益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密云县的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同时其可持续发展也正在经受考验.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任重道远——西部四省退耕还林还草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西部地区退耕还 林还草政策实施后农民生活情况,2000年下半年,我们对四川、贵州、甘肃、青海等省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走访了14个县、53家退耕农户,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农民的反映,实地查看了退耕还林还草现场及一些试点示范工程。从调查的情况看,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中得到广泛的拥护和积极的支持,农民生活基本上有保障。但是,有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一、农民拥护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四川、贵州、甘肃、青海等省根据国家的方案制订了本省的实施方案及细则,任务逐级分解,落…  相似文献   

9.
农户参与意愿与退耕还林政策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耕还林是中国林业建设历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程度最高,同时操作难度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由于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意愿是退耕还林政策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因而对农户退耕还林意愿的经济根源进行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在对重庆和四川地区的退耕还林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作为微观主体的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意愿,取决于其对参与退耕还林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并据此建立了农户参与意愿的决定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退耕还林制度创新的路径为:增加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货币性收益;通过提高农户的生态意识增加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非货币性收益;减少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货币性成本和非货币性成本;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的动态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自2000年开展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补偿政策、工程管理、后续产业培育等。文章据此提出了完善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贵州省江口县桃映乡溪口村、桃映村,移民安置补偿款、占地款、退耕还林款、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正常生活。百姓唯一的指望是通过上访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已经进入第9个年头,先期实施的部分已经度过了政策补助期,这也标志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巩固工作进入关键时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为保证工程取得成效,有必要总结工程实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并制定完善的工程后续政策.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1999年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在生态恢复以及社会经济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成效,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具体实施效益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通过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并采用客观的Meta分析方法,对220篇关于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在固土保肥方面的效益得到广泛认可(30.4%),工程实施区土地植被覆盖度得到迅速提高(17.7%),同时在固碳制氧、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效;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在当地农户收入的影响方面具有较大的争议,工程实施后因补贴收入增加、释放劳动力、林业收入等方面实现收入增加的同时(35.46%),不少研究仍表示因土地占用而导致了种植业收入的下降(8.2%);同时退耕对促进项目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20.9%)、就业结构调整(11.4%)、产业结构调整(6.82%)等方面的作用均得到验证。依据对文献的分析与展评,未来研究中需关注如何实现现有成果有效巩固,以及如何制定更完善的体系对后续退耕区域先后选择进行评估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重庆市荣昌县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情况,分析了退耕还林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荣昌县退耕还林工作总体规划和荣昌县的自然环境及退耕还林条件,提出了加强荣昌县退耕还林后续管理工作的五点建议,通过以封促管、以收促管和发展后续产业等方式,实现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香格里拉县各民族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研究。认为居住在该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由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的不同,导致他们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存在差异。提出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要注意环境多样性和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性的特征,对当地那些粗放型、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改良,来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补贴延长期西南少数民族退耕户的受偿意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是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实施区,由于少数民族具有特殊的人文地理背景和家计特征,要在后续阶段进一步完善退耕政策,巩固退耕成效,就必须重视少数民族退耕户的意愿,提高少数民族退耕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章运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对该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少数民族退耕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认知度和受偿意愿,并根据其意愿,提出了补贴延长期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关于怒江中上游地区移民与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可持续理论、以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怒江中上游峡谷地区人与环境的发展关系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该地区已出现的“移民”现象及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欲采取的“退耕还林”措施,综合环境、社会和文化诸方发展关系,指出“移民”将可能导致移民民族文化的丧失及其它社会问题的产生;“退耕还林”在目前情况下有必要而无可能,可以通过“恢复并生产--重建并生产--协调发展”之路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并充分体现实施环境保护的自然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陕北丘陵沟壑区坡耕地退耕种草在自然资源利用上有显著优势,牧草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坡耕地种草在防止水土流失、发展畜牧业生产、促进退耕还林(草)和改善生态条件以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生态作用,通过统筹规划,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行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草地建设的科技含量,依法规范行为等措施促进坡耕地退耕种草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张家口市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张家口市退耕还林工程现状,以及退耕还林工程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和分析了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和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加大工程投入力度,规范工程管理以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10年的退耕还林实践及经验,回答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的政策执行及影响方面的几个主要经济学争议,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和制度创新下退耕还林政策演进的理论框架,并用退耕还林10年的监测结果检验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发现,退耕还林起源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改善需求,由于与农村贫困紧密相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的最终实现还要依靠经济增长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农户收入下降、粮食减产等,将随着经济发展、政策演进而解决。在行政监管和制度创新下,巨额退耕还林补助显著地增进了农村人口福利,减贫效果明显。由于退耕农户的私人利益与退耕还林的社会目标之间存在激励不相容,在政策放松的情况下,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目标只实现了次优,但由于更好地将农民的经济利益与国家的生态利益相结合,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得到增强。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还面临许多不确定性。最后,对下一步退耕还林政策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