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水画产生于六朝,起初只作为人物画叙事场景的点缀。唐朝中期,青绿山水画由李思训父子推向成熟。另一面,王维力主变革,在士大夫们"水墨更宜乎道"的时代呼唤中,王维提出了"水墨兴吾唐代"的口号;在"度物象求其真"的时代追求中,理法受到了进一步的重視。于是"皴法"应运而生。五代,荆浩、董源的出现,确立了皴法的型态基础,使山水画技法得以初步完善,促使了这一画科进入了文人画自觉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绘画史上,王维以独具神韵的水墨山水画作品被后世画家尊崇为一代宗师.后世学者认为,王维在绘画领域的历史地位,实际上比他在诗歌领域的地位更高.王维"空灵淡远"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到中唐以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细读这位一代宗师的水墨山水画精品,人们禁不住为其中不尽的诗歌之美所吸引,为其中幽远玄妙的禅味所陶醉.  相似文献   

3.
水墨山水画是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传统水墨山水画在传承和发展上受到了很大冲击,为了使水墨山水画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传递时代精神,大部分艺术家对山水画中水墨艺术形式开始了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将基于水墨山水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影响水墨山水画发展的因素,对山水画中水墨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策略展开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4.
水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绘画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虽然表现建筑的中国画——界画古已有之,然而界画所描绘的只是山林建筑,或者说是画中带有亭台楼阁的山水画。算得上表现都市景观的古代中国画作品似乎仅有《清明上河图》之类的典范之作——但那也只是农耕社会型态的都市。到了20世纪50、60年代,都市一时成为歌颂新中国的重要题材,新兴的都市还与林立的烟囱演绎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图景。不过那时当代性的艺术观念还不可能产生,因而并没有出现都市水墨或"城市山水"等概念。因此,堪称表现现代都市景观与生活方式的都市水墨,成为中国画科中的全新概念,都市水墨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的水墨样式,也是中国画现代性转型的一个范例。它往往是与传统山水画相异乃至于对立的姿态出现。概而言之,都市水墨就是传统水墨的一种当代表现方式,是反映都市人文内涵、形式趣味、文化心理的一种新型艺术门类。本文对都市水墨的界定、表现内容、当代沿革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同时还对都市水墨的绘画语言突破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对王秋童、赵绪成、聂危谷等代表性画家的作品分析,阐述了都市水墨在笔墨语言、作品题材、审美意境等方面的探索。最后,通过自己《都市意象系列》的构思、创作实践表达了自己对都市水墨诸多方面的理解。笔者以为,随着不可阻挡的都市化前进步伐,一方面,都市水墨将会成为中国画多元发展趋向中的重要一员,另一方面,都市水墨的表现内容与形式语言探索将为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提供有益的例证和参照。  相似文献   

5.
水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绘画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虽然表现建筑的中国画——界画古已有之,然而界画所描绘的只是山林建筑,或者说是画中带有亭台楼阁的山水画.算得上表现都市景观的古代中国画作品似乎仅有《清明上河图》之类的典范之作——但那也只是农耕社会型态的都市.到了20世纪50、60年代,都市一时成为歌颂新中国的重要题材,新兴的都市还与林立的烟囱演绎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图景.不过那时当代性的艺术观念还不可能产生,因而并没有出现都市水墨或"城市山水"等概念.因此,堪称表现现代都市景观与生活方式的都市水墨,成为中国画科中的全新概念,都市水墨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的水墨样式,也是中国画现代性转型的一个范例.它往往是与传统山水画相异乃至于对立的姿态出现.概而言之,都市水墨就是传统水墨的一种当代表现方式,是反映都市人文内涵、形式趣味、文化心理的一种新型艺术门类.本文对都市水墨的界定、表现内容、当代沿革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同时还对都市水墨的绘画语言突破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对王秋童、赵绪成、聂危谷等代表性画家的作品分析,阐述了都市水墨在笔墨语言、作品题材、审美意境等方面的探索.最后,通过自己《都市意象系列》的构思、创作实践表达了自己对都市水墨诸多方面的理解.笔者以为,随着不可阻挡的都市化前进步伐,一方面,都市水墨将会成为中国画多元发展趋向中的重要一员,另一方面,都市水墨的表现内容与形式语言探索将为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提供有益的例证和参照.  相似文献   

6.
正李小可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对中国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产生深远影响。小可先生自幼受父亲李可染艺术思想的熏染,坚守文化使命,深研传统画学,坚持深入生活,致力艺术创新,为山水画表现形式和水墨语言的现代创变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他勤于耕耘,奋力探索,身体力行到全世界各地采风写生,尤其对西藏和黄山两处格外钟爱,分别踏访三十余次之多,创作出以西藏为主题的"雪域藏迹"、以黄山为主题的"山水黄山"和以北京为主题的"水墨家园"等系列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大批宝贵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山水画坛,李兵是一位独具一格卓有成就的中青年画家。李兵"块斧劈"皴法的创立以及"挤白法"、"衬白法"等绘画表现新技法,构建起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个性风格。他雪山题材山水画探索与创作的全部价值在于,以其充满现代意味的审美原创性,并以雪山高原为取材对象,从自然景观中获取了新的文本范式和艺术图式。其气势恢宏、令人耳目一新的雪山题材山水作品,不再重复和延续明清以降文人画的残山剩水和逸笔草草的狭  相似文献   

8.
李兵简介     
正李兵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四川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一级美术师,诗词作家,清华大学中国书画高研班导师,四川师范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艺委会委员,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名誉主任、山水画会名誉会长。李兵独立探索提炼出了中国画新皴法——"块斧劈皴"(也有人称之为"李兵冰雪皴")和独特的"挤白""衬白"染雪法等,  相似文献   

9.
<正>林茂森是一位才情横溢的优秀中青年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作里面,不仅透出一股才气,而且还透着一股比较强烈的狂放不羁的狂野之气。他的山水画立足于民族传统绘画,又能够站立在前人肩膀上求变求新,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一位能够反映生活、反映时代要求和时代风貌的实力派画家。正是这种狂放不羁的狂野之气,使他的山水跟蜀中众多同行拉开了距离,保持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自身较强的艺术个性。可以说,林茂森的作品,水墨淋漓、元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山水画的主流传统中,是以笔墨系统为中心,追求其笔墨精神的书写和绘画技法的运用的。在其山水画发展主流的传统中,云南具有边陲文化的独特性。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与山水地貌的多样性使云南呈现出"异域"的文化个性,作为文化呈现形态的艺术在其文化滋养下呈现出地域性的风格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南山水画出现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凸显其地域的魅力特色的同时,也在追求笔墨语言及形式的更新。在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双重情境中,云南山水画家在继承和创新中摸索实践,不断地进行笔墨语言的探索及笔墨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山水画的主流传统中,是以笔墨系统为中心,追求其笔墨精神的书写和绘画技法的运用的。在其山水画发展主流的传统中,云南具有边陲文化的独特性。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与山水地貌的多样性使云南呈现出"异域"的文化个性,作为文化呈现形态的艺术在其文化滋养下呈现出地域性的风格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南山水画出现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凸显其地域的魅力特色的同时,也在追求笔墨语言及形式的更新。在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双重情境中,云南山水画家在继承和创新中摸索实践,不断地进行笔墨语言的探索及笔墨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水画教学的教学形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北宋时期,宋徽宗更是把绘画并入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里面,从而开创了山水画教育的先河。从此,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高校山水画教学也呈现出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缺乏规律性的理论规范、学生容易被教师的好恶思想所左右等。因此,把黄宾虹的绘画思想理论融入目前高校的山水画写生创作教学之中,具有山水画理论高度的一种指导性的绘画理论的提出也是时代所需,也对当下我国高校山水画写生创作课程的教学导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元代,由于主要的创作群体"文人士大夫"的特殊境遇,使他们在"以画寄情"的过程中,以高逸为尚,强调脱俗的境界.尤其是以"元四家"为首的元代绘画,在重视抒发个性感受的同时,更强调以意境入画,真正把中国山水画提炼到一个纯粹意境化的审美高度,使"逸气"成为元代山水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画在历经早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构图审美绘画特点以后,逐渐发展到五代至两宋的、从成熟到辉煌的绘画历史时期。本文以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审美构图特征展开分析,梳理探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山水画从"全景式构图"到"边角特写式构图"的演变、特点,以及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的审美与艺术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笔者对王维诗歌山水诗四个向度进行论述。我们知道,王维以"诗佛"著称,将深奥晦涩的佛理禅意融合在山水诗中,借山水意象表现禅意和内心,禅境与诗境在他的笔下达到了美学高度上的统一,开创了诗歌的新境界。笔者认为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向度:(1)闲适随缘;(2)追求空寂;(3)动静相宜;(4)无我之境。王维山水禅诗的创作,把自我、山水、世俗、禅理、诗味和哲理等诸多元素综合、开拓和通融,开创了唐诗的新境界,对当代古诗词的创作和文人情趣的滋养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个时代的结束从不能将前朝的历史和痕迹涤地无类,一个时代中的文化和遗民都是新纪年里不可忽视的存在和印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前朝遗民这一词始终有迹可循,远看可寻元代的"冠冕"赵文敏、清代的"宗师"八大山人,近看可追寻至百年前的清朝"旧王孙"溥心畬。溥心畬一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正因如此,这些经历赋予了其不同于寻常人的气节和性格,在新中国成立远赴台湾以后,溥心畬更是将自身所具有的王孙风度发挥到了淋漓尽致。本文从溥心畬赴台后创作的山水画入手,探寻跟随其一生不变的"旧王孙"精神,并从中窥得溥心畬的内心独白和一己之力的坚守和倔强。  相似文献   

17.
水墨人物写生是水墨人物画从业者必须不断磨练的一个过程,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写生的过程中摸索出笔墨和线条语言及造型规律,从而掌握水墨人物画中用线、用墨、用水和用色的技巧和艺术。本文从写生在水墨人物画中的作用和地位谈起,系统阐述了水墨人物画中的线条应用艺术、水法的应用艺术、用墨艺术及笔墨与造型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禅的理解各有己见。在新时期发展的环境中,有一名为追求心灵禅境,一走就是40余年的老教授,他就是武星宽教授。在新形势下,艺术与设计跨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武星宽教授在传统水墨及现代设计中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把传统水墨与现代材料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大象无形、画由心生的独特风格。以解构、重构、打散、组合等方式向我们阐述了叹为观止的民族地标性建筑与水墨重彩。我们用现代的设计方式与艺术眼光及思维方法去理解他的作品,感受他所表现出的禅境,以及对不同创作方法的理解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水墨画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在许多平面设计师的作品中常会看到水墨画的元素,他们追求设计时的"虚实相生",水墨画的特点正好满足了设计师们的意境要求。本文主要从平面设计中的"形"和"神"去研究分析视觉艺术价值,通过列举实际案例去分析水墨意境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并分析水墨意境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山水画作为国画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其色彩运用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完善和成熟。我国国画重视创作意境,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色彩运用是山水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境表达的主要载体,在国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对国画山水中的色彩运用进行研究,简述山水画色彩运用的历史变革,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对国画创作的影响,并探讨国画山水色彩运用的借鉴创新和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