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北京一个宾馆的“回民餐厅”里,就餐的维吾尔、哈萨克族同志提议:将“回民餐厅”改为“清真餐厅”。因为“清真”能包括“回民”,而“回民”不等于“清真”。这是为什么呢? “清真”二字最早见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是对诗歌创作而言。在这里“清真”二字是指自然质朴纯洁,摒弃雕琢。北宋词人周邦彦把自己的词集题作《清真集》(即《片玉词》),而他的词追求典丽,流于雕琢,恰好与李白的主张相反。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教学者用汉文介绍伊斯兰教时沿用了“清真”二字。王岱舆著的《清真大学》,马文炳译著的《清真指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清真?     
《中国民族》2015,(2):39
"清真"一词不是阿拉伯语,而是古代汉语,它的原意是作纯洁质朴解。唐宋时期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以"清真"一词入诗。唐代姚合《寄石书院僧》一诗中有"不行门外地,斋戒得清真"的诗句;李白的几首诗中有"裴子含清真""、右军本清真"、"垂衣贵清真"等诗句;宋代陆游《园中赏梅》诗中,有"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的诗句。到了明代中叶,穆斯林逐渐赋予"清真"一词新的涵义。明清之际的回族穆斯林学者在解释教义时说,"清"是指真主清净无染、不拘方位、无所始终";真"是指真主独一至尊、永恒长存、无所比拟。他们以"清净哉,真主"和"真主至清至真,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知道我们回回吃的食品称“清真食品。”“清真”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出现过。大约在我国南北朝时代(公元420—589年),就有文人在诗词中使用这个词语。他们大都是在赞美某一个人的行为端正或描写优美环境时使用“清真”一词。后来,对按回族风俗习惯制做的食品也都加上“清真”一词,以表示与非回族人制做的食品之区别。故直到现在,我们仍可看到“清真餐厅”、“清真食品店”的招牌。凡是出售清真食品的场所,在门前和牌子上都有一行阿拉伯文,译成汉语就是“这里是穆斯林的食品。”在回族的风俗习惯中,历来把“油香”作为一种既尊贵又香甜的食品。“油香”是一种面食。制作时,把用温水搅和好的白面分别拍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饼,放在油锅内炸熟。回  相似文献   

4.
卣的名称是宋代学者推定的,在传世器物中尚未见到自名为卣,但在《诗经》《左传》以及铜器铭文中,却常有"秬鬯一卣"的话。而在《周礼·鬯人》:"庙用修",郑玄注:"读曰卣,卣中尊"。~①于是,在研究学界对卣字的来源各个学者观点不一致,且存在歧义与争议。因此本文主要是根据不同学者对卣字提出的观点与现出土的器物铭文中对卣字的音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历史中,留东清真教育会的组建及其刊物《醒回篇》的发行,以及其爱国爱教的思想颇受后世关注,但其成员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本文考订留东清真教育会主要成员事迹,探析其与同盟会的关系,发掘其成员归国后在各省光复运动中的表现,揭示晚清回族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联,认为该会是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创立的一个革命团体。留东清真教育会成员的行动,体现了近代回族的文化自觉和国家认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主共和观念对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在我国,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其饮食习惯明显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他们对饮食要求很讲究,特别是肉食的选择,在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上,也有特殊要求.因此,长期以来,回族人民经营的饮食业,无论是大店铺的牌匾,还是小摊的标牌,除"都哇"(用阿拉伯文书写的标记)外,还有"清真"二字,以示区别.这一点,已被社会所公认.凡带有"清真"字样的标记,便知其为清真食品.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种文化而言,文化的主体始终肩负着对自己文化的认知与表述。回族清真寺“清真”嵌字联对于清真二字的文化表述,就是回族人对自己文化的自我认知与阐释,是文化适融与创新的表现,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在大量回族清真寺清真嵌字联的基础上,从十个方面分析与归纳了清真嵌字联对清真的文化阐释,是对清真文化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蚩尤”一词,考《尚书》、《大戴礼·孔子三朝记》、《帝王世纪》、《国语·楚语》、《春秋元命苞》、《逸周书》、《管子》、《山海经》、《诗讦》、《史记·五帝本纪》、《史记·律书》、《淮南子》、《尤鱼河图》、《盐铁论》等所载,“蚩尤”都只是一个人名,不是族名。汉以后诸书,对蚩尤只作为“战神”词祀。《太平御览》、《水经注》、《十三州志》等则是记载蚩尤坟墓所在。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我到银川,在南关清真大寺门前,看到一家标有“银川市清真用品门市部”字号的小商店在销售两本非法出版物。其中一本《礼拜的基础知识》,另外一本《十二复生》,都是用5号字铅印的32开本的  相似文献   

10.
清真食品的特点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瑞海 《回族研究》2004,(1):100-103
清真饮食是指按照伊斯兰教法规定、穆斯林可食用饮食。历史上穆斯林学者对“清真”二字的解释说:“纯洁无染之谓清,诚一不二之谓真。”(王岱舆:《正教真诠·正教章》)清真食品不但为回族等各民族群众在生活上提供了美味佳肴,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随着时代的前进,清真食品已发展为一种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开辟了新的广阔的道路。那么,清真食品有哪些特点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悠久的历史性清真饮食由来已久,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元时代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回回民族的形成。中国清真饮食的起源,应该说和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是…  相似文献   

11.
E.H.贡布里希之作《艺术的故事》一直被艺术史学界视作入门的"圣经"。其行文通俗易懂却不肤浅,洋洋洒洒六十万字,不仅带领读者回顾了几百万年的艺术(主要是美术)史,更多次突出了作者本人的艺术观。本文从艺术鉴赏中常见的两对"矛盾"入手,阐述、分析贡布里希在本书中提出的艺术观。  相似文献   

12.
方可 《民族论坛》2014,(1):30-31
游走在长沙的大街小巷,或在街头,或在巷尾,细心的你总会找到一些写着"清真"二字的餐馆,小到只是一家拉面馆,稍具规模的便是清真特色餐厅了。熟悉的文字和浓浓的羊肉香,一下就让穆斯林同胞找到了归属感,也勾起了喜欢体验民族风情的美食达人们萌动的味蕾。  相似文献   

13.
<正>一、昆仑山飞出的金凤凰2000年7月9日,西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民族民俗学家郝苏民先生,曾用一首河州"花儿"体格式的词,对苏平"花儿"艺术发展作了概括——《赞花儿皇后——苏平》:"昆仑山飞出的金凤凰,远路上,汗水里翻了个浪;黄河的漩涡里扳了个桨,好把式,你把花儿种在了人们心上。"词上片的"昆仑山飞出的金凤凰",其一用"昆仑山"这个地标,点明了苏平出生地——青海,同时也标识  相似文献   

14.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人们的观念变化真大.拿吃饭来说,不再只是为了吃得饱,更讲究一个艺术享受:要"吃"出个美食文化来.其实,这种观念的变化,久已有之.看那著名作家陆文夫,不早就给我们介绍了姑苏一带的美食家了吗!在56个民族汇聚的首都北京,回族等少数民族清真风味饮食,可谓最具特色的民族风味饮食之一.目前,清真饮食业,作为北京市饮食业的一部分,数量已占到总数的1/3.在这"三分天下有其一"当中,由清真老字号为龙头,已带起200多家大、中、小型清真饮食网点.芳香炽热"东来顺"位于城东的清真老号"东来顺",素以传统的火锅  相似文献   

16.
二、俚僚关系1、俚人在历史上的分布在第一部分里,我们说过史上俚人的"俚"是由"?"转音而来的."?"是古越人自称的近音译字,近于今布依族和部分壮族的自称词"pou~4?joi~4"的"?joi~4"."?"古音在鱼部,"于"、"於"古音同在鱼部,因此在汉文典籍中,特指古越人的称谓也可写作"于"或"於",甚或可以写作"瓯"、"呕"、"欧"或"区"等的.诚如清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里说的"东瓯,即欧越,即於越";"区,区越也,犹言於越.瓯越、欧越皆同,不必定读  相似文献   

17.
"修辞立其诚"出自《周易》,从先秦开始作为一种修辞观影响后世文学创作和艺术审美倾向。强调道德修养与儒家思想,须言之有物,且看重文辞纯正平之美。韩愈作为古文运动代表人物,提倡"文以载道"的散文理念。在其散文创作中,论说性散文尤其是说体文熔铸儒家思想、政治理想,对现实进行针对性批判,与"修辞立诚"的修辞观具有天然的结合基础。韩愈说体文说理透彻严谨,思想商古,文辞或恳切平白,或委婉掩蔽,是对"修辞立诚"修辞观继承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清真指南》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汉文伊斯兰典籍,该书流传有序,成非一人,成非一时。传世的《清真指南》主要有原始版本、节录诠释版本和整理本三种版本形式。其中原始版本主要有八种,三种为马注在世时抄写或刊刻传世,五种则为马注归真后刊刻传世。节录诠释版本中,马德新等择《清真指南》之要言而编辑成《指南要言》四卷,为《清真指南》全书在清代唯一的节本,也是传世的《清真指南》中刊行时间仅晚于嘉庆本、道光本的重要版本。《清真指南》成书后,被清朝人节录最多的是其卷七《圣赞》。刘智《天方典礼择要解》卷五《集览》节录了《圣赞》,《天方至圣实录》卷十七全文节录《圣赞》并注释。马德新编《祝天大赞真经》完整附录了《圣赞》的原文,未附马注的注文。马德新校订、马开科著《大化总归》上卷节录《清真指南》卷三《性命》。李焕乙编修《清真先正言行略》之《马注》后附《请褒表》。整理本中影印本有五种,重要的点校本有三种。  相似文献   

19.
神话学二题     
扶桑(扶木)释扶桑是神话中的名树,见于《楚辞·九歌·东君》、《山海经·海外东经》、《淮南子·天文训》等;又叫扶木,见于《吕氏春秋·为欲》、《山海经·大荒东经》、《淮南子·墬形训》等.扶桑是怎么样的桑树,就看“扶”字什么意思.与“扶”古音相近的词“丰”、“般”、“(魇)”、“丕”、“溥”,都可表示大义:《方言》、《玉篇》“丰,大也”;《方言》“般,大也”;《尔雅》、《方言》“(魇),大也”;《说文》“丕,大也”;《说文》“溥,大也”.这些词意义相同且古音互近,必从同一个词分化而来.“扶桑”的“扶”若与这些词的任意一个相通而也表示大义,均无不可.证据表明,“扶”与“溥”通.  相似文献   

20.
释蒙元时期长方形圣旨牌文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蒙元时期蒙古语长方形圣旨牌文字aldaqu ükügü是固定词组,表示"处死"之义.文章指出,彭大雅在其《黑鞑事略》中所述"按答奚"为"杀",与蒙古语aldaqu对应,其中的"奚"字对音不确,该用"忽".彭大雅对这一词组的解释更是断章取义,以后者"死"替代前者"罚",把"罚"当成"杀",颠倒二词之义,导致惊人的大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