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正> 入声的本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入声短促说,一是塞音(-p、-t、-k或由它们演变而成的-?)结尾说。声调短促说,曾得到社会上广泛的承认。如《辞源·入声》条:“发音短促而急,一发即收”。《四角号码新词典·入声》条:“音较短促”。《新华字典·入》字条:“发音一般比较短促”。1981年版《汉语音韵学》第32页:“一个平准的曲线,如果长了一倍,就是平声;短了一半,就是入声”。这些说法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的南方系官话方言及其语音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清时期的南方系官话方言及其语音特点黎新第本文讨论明清两代的南方系官话方言及其语音特点,并对这些特点的历史发展作出简短的结论。一1.至少有三项证据可以表明,明代南方系官话方言客观存在。一是明人张位(隆庆二年进士)在他的《问奇集》“各地乡音”条中说:“...  相似文献   

3.
中古全浊声母在厦门话里的读法再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古全浊声母在闽南方言的读法,罗常培先生在《厦门音系》一书里说:“全浊并奉定澄群从床七母变入全清的比变入次清的多。跟北平音平声变次清,仄声变全清的条理不同”。袁家骅等在《汉语方言概要》一书里说:“全浊并奉定澄群从床七母多半变为不送气清音,小半变为送气清音,这一点跟普通话平声变送气清音,仄声变不送气清音不同,而与客家话一律变送气清音也不同。”潘茂鼎等在《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一文里说:“古全浊声母今读清塞音清塞擦音的,不论平声仄声,闽方言(包括闽南方言——引者注)多数不送气少数送气,客方言则一般都送气,不送气是极少数。”  相似文献   

4.
江西赣方言中古来母在今细音韵母前读舌尖塞音是分布范围较广的一种语音现象,这种语音现象是以今韵母读细音为条件的特殊音变,不是赣方言的底层,也不是上古复辅音的遗留。  相似文献   

5.
南方系官话方言的提出及其在宋元时期的语音特点黎新第本文集中讨论两个问题:一、南方系官话方言的提出与相关问题;二、宋、元时期的南方系官话方言及其语音特点。一1.吕叔湘先生(1985,页58—59)说:“现代的官话区方言,大体可以分成北方(黄河流域及东北...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对上古汉语去声字带-S韵尾以及汉语声调发生、发展问题的一些不同看法,然后从中国古籍中举出许多例证,说明古代的许多叠韵联绵词(如“促速”ts‘oksok等)可能是带-S的复韵尾的一种衍音形式。又从现代一些保留古音特点较多的汉语方言(如闽南方言)中存在的某些单音词衍化为双音词(如“搭”ta(?)→ta(?)sa(?)等)的现象,来证明在上古汉语的入声韵字中,可能存在带-S尾的复韵尾-ps、-ts、-ks等。稍后,它们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ps等失去S成了-p、-t、-k,变为古代的入声的;一是-ps等中的塞音受到S的影响,塞音产生变化,全变为-(?)s,后又进一步失去S,变为-(?),这就成了《诗经》时代的“次入韵”。魏晋以后,-(?)尾进一步丢失,它们成了元音收尾韵,声调上也从入声变为去声。  相似文献   

7.
元明之际的陶宗仪著述颇丰,《南村辍耕录》尤为知名。陶氏三书反映了元帝国存在多种语言文字及其相互影响的事实,其中“方言”一词可指外族语言,殊堪注意。陶氏的中州之音入似二声说,与周德清《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颇相径庭,使人对后者是否跟语言实际完全相符产生怀疑。陶著记录的若干语音现象及词语,还有元代的韵书流行情况等都值得后人考察研究。《南村辍耕录与元代吴方言》与此文为姐妹篇。  相似文献   

8.
一、新妇李荣先生在《谈谈方言研究》(见《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2期)一文中曾举例说明南方二十八处方言称“新娘子、儿媳妇”为“新妇”,这二十八处方言都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吴、粤、闽方言区。据此,李先生说“北方说‘媳妇’不说‘新妇’。”李如龙先生在《论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见《语文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中说:“中古时  相似文献   

9.
引言 在整个汉语语音发展史上,塞音透定二母的演变过程应该说是比较简单的。最近,我们在对江西宜黄方言的调查中发现,宜黄古代透定二母的文言读音象大多数赣方言点一样,都读成送气塞音,而白话读音却出现了塞音擦化现象。本文目的就在于对这一语言现象作些简单的描写和解释。本文例字用国际音标注音,音标后用数字标明其调值。  相似文献   

10.
入声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方言中是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对入声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汉语史和汉语方言研究成果的价值。入声的研究是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广韵》处于汉语语音史“上推古音、下启今音”的重要地位,所以《广韵》入声的研究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对《广韵》入声的认识,语言学界还不够一致,其中一个重要分歧就是《广韵》的入声是不足一个独立的声调这一问题。有的人认为《广韵》入声不但在韵尾上有一套清口塞音的韵尾,而且在声调上也有自己独立的调值,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声调;有的人认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方言基础的再检讨》一文的作者提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北京话的范围是什么?二是北京城区话自身的缺陷使它难以作为普通话的语音规范。进而主张“以哈尔滨中年知识阶层的口音为标准音”。这种模糊认识的蔓延,将会成为实现语言标准化的阻力,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普通话语音标准的科学内涵及历史溯源作一番再认识,对普通话语音标准的含义及普通话与基础方言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考证闽南方言本字牵涉到闽南方言的源流,闽南方言文白语音层次和汉语语音演变等问题。考证的原则是“音准义合”:“音准”是指以韵书或说文反切折合闽南读音,使之达到准确,“义合”是指有韵书、说文的依据或古籍的例证。  相似文献   

13.
《激楚》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流行的一支歌舞曲,与“郑卫之音”并称,具有急促交迫的音乐特点。到了汉代,新兴俗乐《激楚》仍然流布很广,对汉乐府相和歌的演唱方式、汉代乐舞文化精神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以后,《激楚》在文人中获得认同,被视为汉人刚健慷慨文化精神的象征。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与楚地巫舞文化的深层影响、汉代劲健磅礴的文化特质的汇入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矫枉过正”这个成语是比喻纠正错误而超过了应有的限度。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也能发在一些“矫枉必须过正”的例子。比如要把一根弯曲的竹竿取直,不把它向相反的方向“过正”地弯儿下就难以做到。在英语语音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纠正语音,我们针对来自不同汉语方言区的学生的语音特点,试着采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在学习英语语音时难点各有不同。所谓受方言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往往用本人方言中的某些音素来代替自以为相同或相似的英语中的音素。这样做有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胡三省为《资治通鉴》所作的《音注》反映了宋末元初文献语言的语音特点,该书反映方言的用例虽然不多,但素材好,可析度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南方方言音韵发展的阶段性认识,为研究南方方言特征的形成史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研究认为“短言”为人声、“长言”为去声或非人声。文章根据古代注释家对主动句用非去声、被动句用去声的原则及现代山东方言的西齐片中人声、去声调值演变的规律,提出了“长言”为人声、“短言”为去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方言间的差别主要在语音”说是值得商榷的。很显然 ,说方言间的差别主要在语音应该是比较的结果。这种比较应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甲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分别与乙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比较 ,二是把上述比较的结果再拿来进行比较。而要想在这种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 ,应具备的前提条件是 :语音、词汇、语法之间是可比的 ,我们对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内容的掌握是对等的。实际上 ,由于以往方言调查的特点和方言中语音、词汇、语法描写的难易不同等原因 ,我们对三者的把握很难做到对等 ;语音、词汇、语法是三种不同质的东西 ,它们之间无法进行量上的比较。方言间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别是不好分出主次的。  相似文献   

18.
<正> 历代诸家释“训诂”,有涉及方言的,也有不涉及的。郭璞在《尔雅·释诂》的注中明确地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这就涉及训诂和方言的关系。而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睢》的疏中,只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入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但是此说虽然在字面没有提到方言二字,而在“古今异言”这四个字里,不能说不可以包容方言,只不过是提法笼统,没有强调方言罢了。所谓“古今异言”,可以这样理解:古与古有“异言”,今与今有“异言”,古与今有“异言”。在同代的“异言”里,主要是指方言同通语的差别。这种差别,  相似文献   

19.
《普通话方言基础的再检讨》一文的作者提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北京话的范围是什么?二是北京城区话自身的缺陷使它难以作为普通话的语音规范。进而主张“以哈尔滨中年知识阶层的口音为标准音”。这种模糊认识的蔓延,将会成为实现语言标准化的阻力,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普通话语音标准的科学内涵及历史溯源作一番再认识,对普通话语音标准的含义及普通话与基础方言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正> 入声是舒声之外的一种调类。入声在古代是普遍存在的。六朝人沈约开始提出平、上、去、入四声之说。“入声”这一名词沿用至今。古代的入声确切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前人只留下了一些文字描述。唐释处忠在他的《元和韵谱》中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释真空《玉钥匙门法歌诀》里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清代音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