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北宋太常礼院和礼仪院均为中书门下附属机构,二者的设置皆分割了礼部与太常寺等礼仪官署职权。太常礼院除详定礼仪、参与祭祀大礼外,还编修了大量礼典。随着时代变迁,太常寺对太常礼院职权逐步限制并最终实现权力回收,太常礼院也于元丰改制中罢废。礼仪院因宋真宗崇奉天书符瑞而设,它在文书的上传下达、礼仪活动的协调安排上均有严密管理制度。礼仪院在真宗朝完成其处理"符瑞繁缛"的历史使命之后,职权亦回归太常礼院。北宋太常礼院与礼仪院在设置背景及目的、存留时间、职掌范围、历史地位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尽管二者有些职能重叠且有事务往来,但互不统摄。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早在上古,就有一套祭祖之礼,发展到先秦,礼仪的含义和内容,已相当完备,先秦儒家专门叙述礼的书,就有《仪礼》、忻L记》、《周礼》等多种。儒家学论的创始人孔子把礼仪看作是做人之根本,当然“礼”有个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是指典章制度,一切社会规范,各种仪式节文。狭义的礼是指礼仪、礼节、礼貌等。先秦儒家特别强调礼仪,对礼仪的叙述也颇多。本文仅摘其要点并就其与当代礼仪规范的关系进行讨论。一、先秦儒家的礼仪观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以论…  相似文献   

3.
《司马氏书仪》和《朱子家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氏书仪》和《朱子家礼》(又称《温公书仪》、《文公家礼》,本文简称《书仪》、《家礼》)是宋代两部关于家庭礼仪的著作。前者为司马光所撰,后者在朱熹的名下流传。两书被后世奉为经典,尤其是《家礼》,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民间通用礼。本文拟从宋代社会文化发展、嬗变和家庭礼仪制度调整、更新的相关度入手,对两书试作研讨。一、士庶通礼的发展和完善诚如《明集礼》指出的,“汉晋以来士礼废而不讲,至于唐宋,乃有士庶通礼”。所谓“士礼”,主要指记载在《仪礼》、《礼记》中的一套礼仪制度。由于“士礼”过于繁缛复杂,随着社会的变迁,其适用的面越来越小。至唐、宋,社会上出现和流传经过简化和调整的家庭礼仪著作,其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礼生与王朝礼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正史、政书、地方志等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官僚体制中的仪式专家——礼生及其与王朝礼仪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考察。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的王朝礼仪中,礼生扮演着受人忽视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从属于太常寺系统,主要职能是准备祭品、赞相礼仪、唱读祭文,是引导王朝礼仪的导演。他们在以王朝礼仪为核心的儒教仪式中的地位,类似于道士在道教科仪,僧侣在佛教科仪中的地位。本文详细分析了礼生与明清文庙释奠仪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礼生为整个礼仪过程,为主祭官与神明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框架,这个仪式框架是公开性的,并很容易被复制,这为王朝礼仪向乡村社会的渗透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3):56-59
民国报刊上关于鞠躬、握手、作揖等相见礼的争论,表明一些知识分子注意到了因俗成礼、以礼化俗的礼仪适切性问题,他们致力于寻求传统礼仪和西方礼仪的契合之处,试图在延续中华礼制精华与融入世界文化之间找到一种路径。相见礼的演变,体现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以及从救亡图存的国家建构语境到培养新国民语境的转变,凸显了不同阶层群体、不同文化观念之间的交织互动,对当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亦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竹波 《社科纵横》2014,(10):112-116
通过回顾大学礼仪教育出台的历史事实、现代礼仪教育出现的若干问题及解决之道,揭示传统礼仪教育与现代大学礼仪教育结合的提出背景。以传统节日礼俗的春节和人生礼俗的婚礼为例,探讨传统礼俗仪式的现代价值。现代大学礼仪教育改革,可以从与传统节日礼俗、人生礼俗互动的角度,重视现存的礼仪民俗,探索大学礼仪教育改革,实现大学礼仪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7.
封禅乃是活跃于战国秦汉之际的政治化宗教思想,经秦始皇、汉武帝的推阐,形成一种旨在维护国家法统的政治性礼仪,并由原本的齐学转入儒学而融入到谶纬的体系。封禅礼仪形成的这一过程是在战国秦汉之际受命改制思潮的推动下完成的,它是儒家礼学在汉代取得的一个发展硕果,不仅使儒家礼学从自身内容上得到新的充实和发展,而且也从礼学角度展示了儒家学说与时俱进的学术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8.
梁满仓 《求是学刊》2016,(6):137-151
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既是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礼法概念不同于两汉,不但指国家礼仪制度和法律,还包括家礼和家法。与礼法概念相同的还有"礼律"。礼律并列的概念更是直接地反映了礼法的结合。礼法初步结合大致发生在汉末三国,紧密结合发生在魏晋以及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以后。礼法紧密结合的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为二者在思想认识、法律制定、司法实践等方面的全方位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的紧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机结合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礼法结合区别于前代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礼制执行的刚性化,刑事案件中的礼法结合,不因礼废法,法不离礼独行几个方面。礼与法的有机结合无论在礼制发展史还是法律发展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自此以后,这个有机体就变得牢不可破,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9.
礼的形态原型来源于乐.上古以祭祀礼仪为中心的各种"事神人之事",既是古乐的演奏也是古礼的演习."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礼乐谐配,神人以和.礼、乐关系实处于一种自发的原初形态.礼乐文化是这种天地相通,神人相和启示下的人文觉醒.  相似文献   

10.
王丽雅 《社会工作》2009,(10):58-60
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的基因,礼仪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礼仪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辩证关系进行研究,中国传统礼仪蕴含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渊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创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辩证统一,还论述了中国传统礼仪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意义,最后阐述了在传承中国传统礼仪中考量荣辱评价标准问题及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7):141-144
以礼为核心的礼教是用来防止道德缺失的,是为了达到"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的功效。不同的礼仪具有不同的道德功能,不同的阶级和对象,礼仪的道德功效也有所差异,但其所体现的道德本质是一致的,即尊尊亲亲、仁义之道、敬爱之本。礼通过章明疑似不清、辨别隐微不明来提防人们的不轨之举,其作用具有隐微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祭天礼中的三岁一亲郊制虽肇端于秦,但宋以前并没有严格执行,其制度内涵亦呈现出多重内容。降及宋代,三岁一亲郊制开始趋向稳定。在制度内容上,宋代的三岁一亲郊制主要包括南郊大礼和明堂大礼。在制度路径上,它开始实施于宋真宗朝,形成定制于宋仁宗朝明道年间,完善于嘉祐末年。三岁一亲郊制能在宋代发展完善,不仅与宋代中央集权的强大、新儒学的理论支撑息息相关,同时,祭典和赏赐的耗费、礼仪的繁冗以及中国古代祭天礼由繁至简日益世俗化的趋向亦构成了三岁一亲郊制逐步稳定的深层动力。  相似文献   

13.
《朱子家礼》是中国近世一部重要的儒家礼书。探究《朱子家礼》文本流传与仪节实践也是中国近世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竞相关注的议题。本文尝试从《朱子家礼》成书之真伪、《朱子家礼》与《书仪》之比较、《朱子家礼》文本之传布、《朱子家礼》祠堂制度之推行与祭祖礼仪之展开四个问题出发,回顾检讨既有研究成果,并就诸问题的未来前景及《朱子家礼》研究的整体方向提出具体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的基因,礼仪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礼仪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辩证关系进行研究,中国传统礼仪蕴含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渊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创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辩证统一,还论述了中国传统礼仪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意义,最后阐述了在传承中国传统礼仪中考量荣辱评价标准问题及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敬华 《唐都学刊》2013,29(4):12-15
礼仪道德是人类脱离自然界走向文明的标志。《礼记》中的宾客礼仪所体现的道德意义,大体可分为个体修养、社会礼仪、政治伦理三部分为内容。在《礼记》的宾客礼仪思想中,对“敬”、“让”思想的阐释,含有个体道德修养的伦理意蕴,其中以乡饮酒礼为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形式。作为政治伦理,宾客礼仪的内容是通过燕礼、聘礼等诸礼仪形式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的宾客礼仪建立在周代宗法等级社会基础之上,其中具有生命力的内核仍镌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柳财 《社会》2018,38(1):54-80
社会人类学对于礼与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日常社会生活和加深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因为研究所侧重的仪式过程激活了人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的实践主体性。通过对《礼记·曲礼》的社会人类学解读,我们发现,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社会结构与时间性这些基本要素,礼制结构内含复杂的人伦结构与天人关系,以及丰富的时间体验。礼所体现的情感与意义是社会生活之神圣感的源泉,礼仪就是将人和社会带入这种境界的手段与过程。这种尝试性的解读意在将传统礼仪纳入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食物的来源、食物的种类、烹饪的手法及过程、精美的食器等内容的记载,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社会的饮食习俗.而在这些饮食实践中,又孕育了饮食文化: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诗经>中的一些篇章详细记述了祭祀中的献食礼,而饮食礼仪正是源于祭祀礼仪.伴随着饮食礼仪的成熟,饮食与医药、饮食与养生、饮食与治国、饮食与修身等思想也逐渐形成.这时候的饮食实践早已超越了果腹的本义而上升到了品味人生的哲学层面,这时候的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也早已远远超越了原来的意义和界限,而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致意礼在近代社会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出于减轻身体负担的诉求,推动了礼仪动作的简化;二是在文化殖民的渗透下,西方礼仪文化对国人身体与思维起到了重要的形塑作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国家规训与自我控制分别通过空间、服饰等媒介对社会民众的行礼方式选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民众也从身体感觉与诉求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礼仪,最终形成特定的礼仪风尚,在日常生活中固化下来。  相似文献   

19.
奴隶主时代的礼,是体现奴隶主贵族意志的关于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总和。早在夏代,礼便随着阶级的出现和王朝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礼记·礼器》:“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孔子也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些记载和说法表明,礼渊源于夏代,同时也表明夏、商、周三代的礼,有其内在的联系和发展中的继承关系。礼在甲骨文中作(?)或(?),是祀神祭祖的一种器皿,表示一种礼仪形式。至西周,上承殷制,建立了一套更完整的宗法分封等级制度。为了维护这一制度而制定的礼,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比商朝充实和发展。由于礼是“别贵贱,序尊卑”、调整宗法  相似文献   

20.
释奠是魏晋以来由皇帝、皇太子倡导推行的国家级学礼,以尊师崇圣为宗旨,倡导了当时以及后世的崇儒学风。南朝的释奠丰富详备,且讲且奠,由帝王、太子在京师举行典礼;北朝的释奠前简后详,呈后来居上之势,逐渐发展为从中央到地方多层级推行的官学学礼。释奠成为普及面甚广的全国性学礼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南、北礼仪文化的迥异品质和整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