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1975年中欧建交,双方关系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欧盟互访频繁,中欧在交往中彼此增进理解,相继制定了指导发展相互关系的政策文件,大大促进了中欧关系的发展,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展望未来,有理由相信,中欧目前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将向更深层次推进,并开创一个崭新的合作模式,即互信、互利、平等、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关系将成为世界事务中一个新的轴心。  相似文献   

2.
1975年中欧建交,双方关系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欧盟互访频繁,中欧在交往中彼此增进理解,相继制定了指导发展相互关系的政策文件,大大促进了中欧关系的发展,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展望未来,有理由相信,中欧目前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将向更深层次推进,并开创一个崭新的合作模式,即互信、互利、平等、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关系将成为世界事务中一个新的轴心。  相似文献   

3.
中欧经贸合作中的现实问题及应对举措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同欧盟建交30年来,双方业已建立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但是,中欧经贸合作也存在不和谐音符,贸易摩擦时时出现。本文深入分析了中欧经贸合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多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欧经贸合作关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建交30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上互补性很强,中欧均已成为对方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政治上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都持相同的立场,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世界多极化。尽管中欧双方还存在很多分歧和问题,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可以通过协商对话和合作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发展需要欧洲,欧洲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21世纪,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5.
中法建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白乐桑在访谈中指出,中法建交以及两国文化交流是他汉语人生的关键,也是法国汉学与汉语教学研究发展的基础。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法国汉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与焦点话题,并不断延伸、突破;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在法国得以建立,并在法国汉语大纲编制、中欧汉语水平对标认定、汉字门槛等级设置、“字本位”教学理念等方面,不断结出硕果。白乐桑在访谈中重点指出,汉语已经拥有了国际性语言的身份,学习汉语的目的不止是交际,还有两个目标必不可少:一是培养汉语思维能力,二是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更不能丢弃汉字教学。  相似文献   

6.
要闻。声音     
《金陵瞭望》2011,(13):4-4
建交30多年来,中欧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取得了长足发展。双方高层交往频繁,各级别对话富有成效,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也保持着密切沟通与协调。中欧关系的发展促进了各自的发展与繁荣。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中方始终从时代发展和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我们愿与欧方一道,进一步规划和把握好中欧关系发展大局,把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老友》2014,(11):27-27
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二度踏上欧洲,并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第六届会议发表的主旨演讲中,用"新标杆""快车道""深海域"等一个个形象的"三字经"阐述了中欧合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政治上,自1975年建交以来,中欧已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仅领导人互访频繁,还建立了一系列高层对话机制;经  相似文献   

8.
中国—欧盟“全面伙伴关系”的内涵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欧盟对外战略中开始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欧盟委员会接连发表政策文件,全面阐述欧盟对华政策,并积极进行政策实施和政策调整,推动了中欧关系的迅速发展。本文阐述了中欧“全面伙伴关系”的内涵,对中欧“全面伙伴关系”的性质进行了界定,并指出了发展“中欧全面伙伴关系”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与国家集团的关系之一,正确界定和评估“全面伙伴关系”对于制定正确的对欧盟政策与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法实施机制有两种模式:司法模式和行政模式.欧共体竞争法主要通过欧共体委员会征收罚款的方式保障竞争法的实施,是行政模式的典型代表.中国<反垄断法>以欧共体竞争法为蓝本,反垄断执法机构集调查权、决定权与处罚权于一身,属于典型的行政执法模式.鉴于欧共体竞争法的实施具有较长的历史并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使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达到与欧共体竞争法同样的效果,应当借鉴欧共体竞争法的实施经验,制定统一、具体的罚款指南,使减免政策明确并具有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0.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签署对深化中国和欧盟的双边经贸合作以及推动世界经济复苏都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中国着力构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作用。研究认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是一项互利共赢的双边投资协定,具有高标准、深度化和宽领域的经贸规则内在特征。为了进一步发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促进中欧双边投资,并为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予新动能的作用,中国需要持续扩大内需,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培育新消费热点; 激励技术创新,不断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国内改革,统筹做好经济总量和供给结构之间的关系; 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英建交过程曲折复杂,美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二战后,英国对美国依赖相当严重,在对华关系上一味追随美国,导致中英关系长期徘徊不前。本文分三个时期,将美国对中英关系的影响作一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外交传统政策,主动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在围绕台湾等涉及中国主权的关键问题上,言行不符,持骑墙态度,直接妨碍了中英关系的健康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好转,中英两国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妥善解决了台湾问题,终于实现了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前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和现实及国际环境进行了深刻思考 ,提出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毛泽东外交智慧的充分体现 ,它对中美关系的改善、发展以至建交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对华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因而新加坡对华政策显得尤为敏感。受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新加坡对华政策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发展对华贸易,承认新中国,但不与中国进行政治接触;发展对华实质性政治关系,全面发展对华经济贸易关系与合作,但不急于与华建立外交关系;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加强对华合作,全面拓宽、深化对华关系。新加坡对华政策具有三个明显的特色即连续稳定、逐步发展;对华政策与自身的生存政策密切结合;对华政策既受邻国对华政策的制约,又紧随邻国对华政策的节奏。  相似文献   

15.
日昌是近代中国一位有争议的地方督抚大员、洋务实干家。根据丁日昌的思想言行和晚清客现历史环境与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应当从总体上对其予以肯定。通过对丁日昌外交思想和活动的分析考察,明确认定其按照条约办事的外交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其抵制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成分占据主导地位。他在协助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中的基本态度,体现出运用国际公法解决中外争端的理性外交精神。  相似文献   

16.
对日绝交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间一直的呼声,国际联盟内关于中日战争讨论的进展是南京政府将对日绝交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的契机。中国驻国联代表团及伍朝枢曾对绝交利弊进行过仔细分析。驻日公使蒋作实公开反对对日绝交,蒋介石认为此时对日绝交显然是弊大于利,不愿实行。其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从“不抵抗,不交涉”,渐渐转向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相似文献   

17.
建交50年来,中法关系的发展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呈现出关联性特征。两者的关系受到中法双方追求独立自主和多极化战略目标的观念性因素、欧盟成员国对外政策“欧洲化”的制度性因素和国际形势演变的环境性因素的约束。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未来中法关系将维持现有的战略基础,同时也将受到欧盟机制和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英九就职以来,在"对外政策"方面结束前任极力推行的"台独外交",推行"活路外交".这一政策调整,既是响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结果、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有扩大台湾"国际空间"的意图.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避免两岸在"涉外"事务中不必要的内耗,就要妥善处理台湾"涉外"事务问题.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19.
中韩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历史悠久的东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世纪40到90年代,曾因为历史原因而受到阻碍,但中韩建交后,这种局面很快得到了改善。本文拟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交流等方面来对建交后中韩文化交流发展的动因作一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20.
王世杰是一位在民国学术、教育、政治、外交界等多领域均发挥过重要作用和影响的人物。近年来随着《王世杰日记》的出版,学界对他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增多,其中人们尤为感兴趣的是他与民国政治、外交之间的关系。对与王世杰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加以总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深化对王世杰本人,以及民国政治史、外交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