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尊师史话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帅、将军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代代相传.尊师重教最早见于《礼记·学记》,其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  相似文献   

2.
《学记》是世界上的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是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学记》中的启发诱导、藏息相辅、亲师乐友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辉,这对于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情感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记》是《礼记》中有关教育的一篇专论,它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揭示了教与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著名论断。《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学半’,其此之谓乎!”  相似文献   

4.
学术水平与教学艺术尤如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两翼。深而博的学术水平固然是讲好课的基础,但它必须依赖科学的教学艺术,才能发挥效能。自古以来,很多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都重视教学艺术。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达,”讲的都是启发诱导的艺术。《学记》还说:“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即教师的讲解应当扼要而又透切,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阐明问题,这是语言讲解的艺术。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明确指出教学是艺术的论断,他把自己所著的《大教学论》  相似文献   

5.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体系完整的教育专著。本文就《学记》所阐发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循序渐进、相观而善和孔子教学思想的渊源关系作了论述。《学记》所阐发的教学原则,客观地反映了古今教学的普遍规律,已成为现代“教学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历代教育都曾产生过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记”,就是记学。所谓“学”,这里不单是指“学习”的意思,而且还指“教育”。“学记” 即“记教育”或“教育记”,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学”的意思。梁启超曾说过:“《学记》,言师范学堂之事也。” 现在讲到教育学,有的同志只讲“夸美纽斯”“凯洛夫”,或者“布鲁纳”“赞可夫”等等,当然,按照鲁迅的“拿来主义”精神,洋为中用,无可非议。但是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教育学上也是有着不朽篇章的,我们的先人在这方面的遗产也是十分丰厚的,《学记》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按照鲁迅的“拿来主义”精神,古为今用呢?  相似文献   

7.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古代《礼记》在十三经中的地位次于《诗经》、《书经》、《易经》《周礼》、《春秋》。它所以被称为“记”而不称为“经”,因为它是古代“贤者”的著述。《礼记》共四十九篇,作者多不可考。《汉书·艺文志》载;“《记》百三十一篇”,自注:“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学记》名称的由来,《礼记》正义说:“按郑玄目录云,名曰《学记》者,以其  相似文献   

8.
《学记》是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礼记》里的一篇。全文只20段,1228字,精辟地概括了教育的目的、作用,教育制度、学校管理和教学基本原理。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笔者通读《学记》数遍,不禁大为叹服:现在提出的许多所谓创新教学法,在《学记》中早有简明深刻的论述。今人对其中的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等已有很多研究,但其中蕴涵的尊师重道的思想却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本文将分析《学记》中的尊师重道思想,并从历史和现实的层面上展开理性思考。一、《学记》所蕴涵的尊师重道思想《学记》首先论述了教师大作用:“师…  相似文献   

9.
《礼记》中的《学记》,历来被人认为是“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总结,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见中国古代教育史》《学记》对于教学理论的论述的确相当完备而且精彩,这是一部结构宏大的著作。本文主要谈《学记》的教育观。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与人类同历史的。原始的教育,包括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的教育,也包括作为“社会人”的再生产的教育。而这些活动没有从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没有同政治、宗教、艺术分离,没有固定场所,没有文字、书本作为教育手段,也没有阶级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阶级  相似文献   

10.
《中庸》所谓“道问学”乃是经典诠释学问题。“尊德性”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宗旨,即在经典诠释中“诚身”。因此,“尊德性而道问学”乃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总纲,即通过“道问学”来实现“尊德性”的目标。(一)“尊德性”宗旨的要领,是“隐恶扬善”并“择善固执”。(二)“道问学”就是在经典诠释中“致知”,具体展开为:1.“尽精微”(学、问、思、辨)以“道中庸”,意指经典本义的理解。2.“温故而知新”,意指经典新义的生成。不仅如此,这里还涉及诠释者的自我主体性的更新,因而具有前主体性的存在论意义。3.徵万事以证经义,意指经典意义的证明。(三)“敦厚以崇礼”则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旨归,意在“鉴往而知来”,指引未来的制度建构。作为诠释宗旨,“尊德性”是其“内圣”方面,“鉴往而知来”是其“外王”方面。  相似文献   

11.
吴澄论"尊德性"与"道问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儒家道德修养的两条路线。元代理学家吴澄认为,朱熹与陆九渊在这一问题上虽有分歧,但仍有共同之处。在为学次第上,吴澄以“尊德性”为先,并认为“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基础。吴澄提出“尊德性”与“道问学”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中庸之道。他以“发见本心”为“知”,以“固守本心”为“行”,若“知而不行”则不可谓真知,视“尊德性”高于“道问学”。吴澄认为,为学应以“进德”为本,才能回到儒家“一以贯之”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2.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形成的时代使之有借鉴墨家思想的可能,《唐虞之道》“爱亲”与“尊贤”的统一是其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绝大部分兼采儒墨之善而成的,其“利天下弗利”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墨家思想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陆象山是南宋时著名教育家。他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教育思想体系,其道德人格教育观则是他教育思想体系中一大突出的内容和灿烂的闪光点。一、“学有本末”、辨志明心,旗帜鲜明地摆正“尊德性”与“道问学”两者关系。陆象山认为,教育应有本有末。所谓“本”,即尊德性、教为人;所谓“末”,即“道问学”,传知识。如何体现有本有末,陆象山认为应‘洗立乎其大者”,即建立大根本──—辨志、明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陆象山认为,“学者之志不可不辨”。做人首先要辨志明心,建立好大根本。只有认清人生目的,才能朝正确方向发…  相似文献   

14.
《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一篇珍贵的教育文献,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自成体系的一部最早、最完备的教育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学记》中的许多教育思想历久弥新,特别是其中关于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论述,对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记》之所以名曰“学”记,主要是由于:其一,汉字的“教”是源于“学”的;其二,先秦教育家“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学本论思想对《学记》作者所产生的影响;其三,从内容来分析,“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是《学记》教学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爱老敬贤、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很早就将“君”和“师”并提,《尚书·泰誓》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礼记·学记》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把君和师放在同等神圣的地位。甚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学记》)  相似文献   

17.
"亲其师而信其道",一句话道破了情感与教育的关系.然而,亲师是以爱生为前提的,教师热爱学生才能唤起学生的亲师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是一种双向激发的情感,这主要表现为:爱生、亲师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动力,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纽带,是取得理想教育教学效果的保障.爱生亲师的情感不仅是个人的一种心理属性,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情感的作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在一九六二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傅任敢先生的《<学记>译述》里对《学记》做了对译、注释和阐述,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的确做到了“参之他经,证以成训。”《<学记>译述》中的译文绝大部分贴切,言简意赅。注释、述义分析得相当深刻,富有启发性。但《<学记>译述》中译文、断句及述义中有一些问题还值得研究,本文就其中几点提出不成熟的看法。傅先生认为《学记》中“就贤体远”的  相似文献   

19.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共四十九篇,《乐记》、《学记》、《大学》、《中庸》都是其中的篇名,相传西汉戴圣编纂,它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大学》和《学记》都是论说秦汉以前的贵族教育的,但《大学》侧重政治和道德教育,而《学记》对教育的目的任务,教育制度,教学大纲,学校规则,教  相似文献   

20.
“尊道贵德”是《老子》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老子提出的生命准则,同时还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世人可以通过体悟“尊道贵德”的生命意蕴,践行其生命精神,并始终秉持“慈”、“俭”以及“不敢为天下先”的生命态势以涵养生命本真,提高生命品质,从而获得幸福人生,实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