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童年篇的三个故事《姐妹们》、《遭遇》和《阿拉比》中,乔伊斯基于儿童视角,用精湛的语言和独特的结构展示了其别具风格的叙事策略。其中,以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策略、话语空间及故事空间交替的双空间叙事策略最为突出,它们对童年篇故事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些叙事策略,结合叙事者的精神顿悟,乔伊斯在童年篇中生动展现了都柏林人宗教信仰的迷失、教学的无助和情感的未果,极好地契合了整个小说集的"瘫痪"主题。  相似文献   

2.
詹姆斯·乔伊斯在其短篇小说成套故事集《都柏林人》中集中探讨了都柏林社会的精神瘫痪。这种瘫痪表现为“力量的衰退、意志的萎缩及心灵的死亡”。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这种瘫痪在本质上是父权社会的瘫痪,并通过《都柏林人》中女性的“角色作为”得以成功体现。  相似文献   

3.
从空间批评视角解读乔伊斯的《小云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批评关注空间的社会文化等属性,文本中的空间是一种蕴含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乔伊斯的短篇小说《小云朵》分别从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3个角度呈现精神瘫痪的都柏林:景观空间反映都柏林社会的沉闷压抑、毫无生气、令人窒息;社会空间为情节提供发展的广度;个人空间则折射出主人公压抑的心情。这3种空间成为小说中的一种指涉系统,成功展现都柏林这座瘫痪中心的全景。  相似文献   

4.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在《死者》中,乔伊斯着意刻画了都柏林人虽生犹死的"精神瘫痪",反映了爱尔兰民族正在逐渐走向"精神死亡"。而主人公最后的"精神顿悟"具有特殊的意义,既体现了都柏林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感悟也表现出乔伊斯对整个民族的"重生"饱含期待。  相似文献   

5.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姐妹们》、《偶遇》、《阿拉比》三篇文章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宗教、家庭等问题,对比《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尤利西斯》,发现精神瘫痪、流亡情节两个主题意象贯穿于乔伊斯的创作生涯,《都柏林人》是乔伊斯后期创作生涯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蒙着眼睛的玛丽亚——《泥土》的症候阅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土》是著名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所创作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本文以"症候阅读法"研究该小说的文本,揭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洗衣房女工玛丽亚的真实生活状况,指出在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作用下,玛丽亚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瘫痪心态。而且作者乔伊斯之所以塑造玛丽亚这个形象就是为了批评这种意识形态影响对人性的破坏,唤起人们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作者以含蓄的笔调将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的爱尔兰民众压抑沉闷的生活环境和瘫痪麻木的精神状态进行传神的刻画和描绘。本文试图从读者反应批评视角,对故事进行解读,通过分析小说与读者之间的巧妙互动,透视作者如何引导读者逐步领悟故事所要传达的沉重主题。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乔伊斯的小说《都柏林人》中的依芙琳这一女性形象,描述她在工作磨难、家庭重压、爱情诱惑、对未来憧憬下的种种煎熬、犹豫、向往、害怕、瘫痪和不彻底的“顿悟”表现,揭示了一位温柔可怜的女性形象。该形象颇具普遍意义,是天主教和英国殖民地统治下的都柏林精神瘫痪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精神顿悟是乔伊斯创作《都柏林人》的重要写作技巧。在《都柏林人》中表现主人公精神顿悟的句子中,乔伊斯运用了象征的表达方式,满足了精神顿悟对语言表述的要求。在短篇小说《姐妹》《伊芙林》《两个纨绔子》《土》及小说集的压轴篇《死者》中,乔伊斯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精神顿悟的瞬间。象征的运用使精神顿悟更具寓意,耐人寻味,更好地表达了小说精神瘫痪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空间批评关注空间的社会文化等属性,文本中的空间是一种蕴含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乔伊斯在其小说中分别从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三个角度呈现精神瘫痪的都柏林。其中景观空间投射有宗教瘫痪的影子;而人物思想的异化在社会空间留下了精神迷茫的色彩;个体空间则折射出人物自我迷失等社会文化烙印。这三种空间成为其小说中的一种指涉系统,成功地展现了都柏林这座瘫痪中心的全景。  相似文献   

11.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第一部实验作品,充分反映了乔伊斯对生活和艺术的哲学思考。为揭示都柏林瘫痪的精神面貌,在这本小说集中,他实验并很好地运用了大量的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包括象征主义和他独创的手法“顿悟”。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还发现了其中一些音乐和美术方面的技巧和更多的蕴意。  相似文献   

12.
《阿拉比》是詹姆斯·乔伊斯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一篇反映少年心理变化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都柏林少年对同伴的姐姐产生了朦胧的爱情,在经过漫长而又焦急的等待之后,最终以爱情幻想破灭而告终的故事。文章分析了《阿拉比》背景氛围与人物心理的对立以及隐喻和象征所反映的人物心理变化和冲突,说明小说正是在对立与冲突中突显主题,从而揭示乔伊斯独特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3.
在《都柏林人》众多作品中,《一朵浮云》是乔伊斯尤为珍爱的一篇。它生动地叙述了一个都柏林成年人被生活、家庭羁绊无力实现个人梦想的故事。通过对《一朵浮云》中小钱德勒——一个中产阶级的代表的性格和精神活动的描述,可以发现当时爱尔兰人的精神世界以各种各样的瘫痪状态存在着。他们在社会的重压之下,陷于其中不能自拔,可悲又可怜。虽然他们渴望逃离,希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由于传统道德观念、家庭责任的束缚和内心世界的软弱犹豫,最终仍然向社会妥协了,以一种瘫痪无力的精神状态继续过着残缺不全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尤利西斯》,从人物、语言、时空体三个方面来分析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狂欢化特点。乔伊斯对都柏林瘫痪现实的讽刺和对爱尔兰民族的反思都隐藏在《尤利西斯》狂欢式的表达中。  相似文献   

15.
以《夜间咖啡馆VR》为主要案例,以"第二世界"等理论为指导,详细阐述了VR电影场景叙事的符号学内涵,定义了场景叙事话语"符号行动元",归纳了其释义和效用,并以《走入鹊华秋色》、Café (A)me等作品为例分别释析.提出了VR电影场景叙事基于符号意象的创作策略,进行了VR场景叙事的创作设计.基于符号学视角研究VR电影场景叙事,有助于扩大VR叙事范畴、强化受众沉浸体验.在打破电影等媒介"第四面墙"的基础之上,丰富了VR电影挖掘场景意蕴的美学内涵,提升了其拓展叙事空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弗兰克·穆尔豪斯是澳大利亚新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以间断叙述技巧而蜚声文坛,其著名的短篇小说《与人性相关的五个事件》就是这一叙述技巧的典型代表。间断叙述在很大程度上与空间的叙事功能密不可分,正是由于空间的参与,才形成了所谓的间断叙述,尤其是亨利.詹姆斯提出的空间场景系统更是对间断叙述的形成起了支撑作用。此外,作品中所反映的超越和本真两大存在主义哲学内涵的展现过程又与空间场景相呼应,可谓内容与形式达到了最大限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7.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尤利西斯》,从人物、语言、时空体三个方面来分析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狂欢化特点。乔伊斯对都柏林瘫痪现实的讽刺和对爱尔兰民族的反思都隐藏在《尤利西斯》狂欢式的表达中。  相似文献   

18.
《死者》是《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在宴会上受挫的经历及最终顿悟,认识到自己的可怜与可鄙的故事。揭露了爱尔兰社会的瘫痪和人们精神的麻木。这里重点研究小说之结构,并运用二项对立的方法来揭示其主题。  相似文献   

19.
《阿拉比》是爱尔兰现代派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收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由于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意象,该小说被西方认为是乔伊斯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还被选入很多文艺作品集和大学教材。乔伊斯是意识流大师,但这篇作品,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叙述、动作和对话来概括人物性格和规定情景特征。这也使这篇作品更容易为普通读者所接受。 与《都柏林人》中所有的故事一样,这  相似文献   

20.
在乔伊斯看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生活在殖民文化语境下的爱尔兰芸芸众生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生存的困境,他们都患上了一种精神“瘫痪”的痼疾.因此,用文学的形式来揭露这种痼疾,把国人从麻木不仁中唤醒,便成为了他的艺术使命和道德担当.其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姐妹》和《圣恩》揭示的就是爱尔兰民族文化心理的瘫痪.乔伊斯对这种瘫痪的现状有着深深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又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根由,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