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传播是网络传媒快速发展、媒体技术加速变革、信息接收优化调整所带来的一场媒介革新,具有进入门槛低、传播无边界限性、管理真空化等特点。高校政治认同教育在外延层面、媒介层面、个体层面面临三重困境:一是社会思潮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二是传播媒介微细化,传统认知媒介被颠覆;三是政治态度冷漠化,政治认同效能的凝聚力降低。高校需从内核、渠道、外延方面加以改进,应强化内核,提高传播内容的权威性;拓展渠道,提升传播过程的精细化水平;巩固外延,统筹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表达。从微传播视域提升政治认同教育的穿透力、效能感与整合力。  相似文献   

2.
在移动互联发展与"网生一代"成长同构背景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治理效能以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的极端重要性,开始进入国家治理基本场域。在话语垄断转向现代认同的网络生态场域,多元主体竞争、协调、赋权、分发、选择、反馈的互动流互构了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生产结构、传播结构与认同结构。在市场经济逻辑、传播逻辑、草根逻辑与适当计算逻辑等多重逻辑冲突下,主流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生产层面的场域结构和正负向结构、传播层面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结构和分发-接收结构,以及认同层面的认同群体结构和知识基础结构等多重结构失衡困境。基于结构-行为的互动理论,从多元的互动强化与调整、算法技术的价值适切平衡、强化认同的知识基础和转译界面等方面,寻求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结构重构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7,(6):112-116
自媒体的出现,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了更高要求。自媒体因其开放性、碎片化、娱乐性等特征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一定的困境。同时,也因其传播主体的广泛性、资源共享性等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机遇。从中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着重点,以便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做现实的铺垫。如何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工作,这是当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具有内容碎片化、渠道复杂化、形式过娱化、话语随性化等特性,能够侵蚀和破坏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传播中的完整性、主导性、渗透性、释惑性,影响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高校应该通过优化网络思政课程平台、强化传播过程干预、创设科学网络理论话语、组建专业网络传播团队、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等途径,更为有效地应对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困境,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态度及其评价,是传媒批判理论共同的新闻传播观基础。传媒批判理论对新闻传播本质的认识可以概括为:新闻传播是对人所有方面的生存状态进行思想覆盖的意识形态传播;在媒介商业化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具有娱乐化、消费化和市场化属性。结构主义、符号学影响下传媒理论的新闻传播活动分析,仍然表现出社会批判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等的深刻影响。传媒批判理论的新闻传播观,建立在对更高层面社会现实关系的把握中,同时,又表现出某种媒介与文化传播的虚无主义倾向。它通过结构分析、符号分析和话语分析,对媒介新闻传播的负面现象和消极影响做出批判,有些结论是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互联网时代尤其如此.面对网络社会发展新态势,由于未能充分顾及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载体多样化以及传播内容复杂化、传播过程互动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以及传播受众在信息传导中地位的空前提升,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失却效力,进而严重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对空前变局,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亟需通过加强对传播主体的思想教育提升其认识水平、以严格监管来规范传播载体建设、建立多元立体审查机制对传播内容严加甄别以及增强全体网民的媒介素养与净化网络空间等手段,切实提升传播实效,进而完善互联网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体系、增强传播效力,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情感需求、算法技术和资本逻辑的叠加驱动下,网络场域的圈层化已成为当前网络的基本样态。圈层化背景下,圈层交互区隔化、圈层内容同质化、圈层信息泛娱乐化等问题影响着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话语主体的引导力被削弱、话语客体的凝聚力被离散、话语内容的说服力被消解的风险。应着眼于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趣”“效”“序”“质”,嵌入“有意思”的表达方式,拓宽主流价值“领地”,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升网民媒介素养,进而为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赋能。  相似文献   

8.
移动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去边界化"改变了社会构型和传播逻辑,驱动移动网络空间的话语转向。话语祛序的媒介实践改变了话语冲突的生成机制和意识形态形塑的主要路径。新技术、新文本、新场景颠覆了移动场域的话语权结构。移动网络空间的符号抗争改变了话语冲突的隐喻机制。基于文化自觉和国家治理的多元话语主体建构命运共同体、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四态"建设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内外合力重构话语体系是移动传播场域弥合分歧、秩序重构和价值引领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向传媒领域纵深发展,智能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传播技术,并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信息生产样式和传播格局,隐蔽且巧妙地发挥着意识形态功能。智能传播时代下,算法推荐的倾向偏颇、深度伪造的虚假难辨和虚拟情境的过度沉浸都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诸多挑战。为此,必须对智能传播加以科学引导和合理利用,通过加快主流媒体发展、加强平台运行监管和提升主体媒介素养,实现智能传播与思想引导的融合共进,切实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0.
发挥微信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它提供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渠道,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的深入度,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即时互动性。但微信自身具有的传播特点也威胁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进程,它的自由传播威胁了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价值操纵模糊了主流意识形态形象,信息杂糅侵蚀了主流意识形态基础。我们必须积极抢占微信阵地,弘扬社会正能量;加强微信平台管控,推进微信法制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1.
马宁 《阴山学刊》2014,(2):5-10
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在中性技术的作用下从大众传播语境到新媒体语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这些变迁对如何解读新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大众媒介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在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关系变迁的过程中,大众媒介的数字化和关系化、信息网络的社交化和媒介化、多场域复合扩张与连续在场,共同呈现出已成为技术现实的无处不在的媒介和持续不断的信息流,而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变迁将让这种技术现实继续转化为社会现实,并带来信息价值和媒介伦理等值得反思的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构建意识形态是大众媒介的重要功能,大众媒介亦是意识形态构建的主要场域。技术进步催生新的媒介形态、媒介功能,形成新的传播环境,带来意识形态构建的趋势性变化。新媒介事件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生动表现,也是意识形态性的载体。由于意识形态构建与新媒介之间存在的技术路径关联性、文本信息关联性和实现工具关联性,在新媒介情境下,意识形态构建出现了感性化、多场域和博弈化三大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短视频是继文字、图片、长视频之后兴起的又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载体,深刻改变着网络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已成为意识形态交锋角逐的主要场域和前沿阵地。短视频场域给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短视频视听化呈现、个性化推荐、裂变式传播的特征,可以给人“沉浸式的体验感”和“拟真化的在场感”,可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智能化生产,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迅速抢占热点和回应舆情,有助于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温度、改善投递精度及扩大辐射广度。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都是因网而生、因网而增的,短视频场域也给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多元化格局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权威性、碎片化信息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系统性、娱乐化语境遮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崇高性,使得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取向变得迷茫、认同内容趋于表面、认同情感逐渐淡化。鉴于此,应通过把好主方向、唱响主旋律、优化主渠道、筑牢主阵地等策略,化挑战为契机,在坚持主流引领中提升政治认同,在加大优质供给中提升理论认同,在创新话语表达中提升情感认同,在多元主体协作中提升行为认同,切实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效果。  相似文献   

14.
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作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可或缺的领域,特别是在互联网打破原有信息分配的格局,改变我国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发生逻辑的当下,它既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又关系到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为此,文章提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网上传播的最优路径是:延展网上话语场域互动方式是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重要路径;推进网络界面升级在做大做强做优上出成果是最佳选择;打造网上大数据智能平台增强传播巧实力是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社会随之成为人们生存的新环境.在这种新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如何"满载而归",不仅是理论难题,更是现实困扰.而人的网络实践活动进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人的网络实践进程出发可将培育活动发生场域确定为"器物"场域、"界面"场域、"网络空间"场域、"网络生活世界"场域,根据每个场域的特征和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主体教育模式、感知吸引模式、信息耦合模式、精神升华模式等培育模式,四种模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此抢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和新阵地.  相似文献   

16.
女书的自然传承是在民众日常生活的"原场域"通过仪式与说唱、节庆与习俗等相结合而得以繁衍昌盛的,而后现代女书及女书文化的传承在影视、网络等现代多媒体媒介的传播下逐渐得到了主流文化和主流群体的关注、推动与发掘,在口头和书面传承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补充和强化,其传承场域从"祠堂"走向"舞台"而产生了不可阻挡的文化变异.本文从观展/表演范式的理论框架出发,探究女书文化在广泛的媒介影像、受众消费行为、政府在场等多元面向的新的场域中如何寻找/照见自我?如何跨越主流价值取向并与之建立认同?从而在建构与被建构的博弈中实现双向流动和双轨传承.  相似文献   

17.
伊尼斯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理论奠基者,其传播理论主要由传播偏向论、媒介决定论、西方文明危机论等核心观念构成。这些传播观念渊源有自,是在继承前辈理论家传播思想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对伊尼斯传播理论的核心观点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这些理论观念的学术渊源和思想谱系,对深入理解伊尼斯的传播理论,给予其合理的学术评价与学术地位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时进 《学术界》2008,(2):79-83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科学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比以往更具革命性的媒介,作为科学传播的对象及最终目的的"受众",具有明显不同于前网络时代的特征,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为我们分析受众这一特征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一种通过意义抗争实现日常生活救赎的期待中,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传播场域意义建构的"霍尔模式",照亮了受众自由解读之维.经其启迪,还原意义场域的多元性以消解意识形态意义的控制图谋,从而将人民从统治者的控制中解放出来,成为文化研究传播批判的视界.这个视界渗透了解构主义的激情,它在受众对媒介文本意义自由解读的可能性中发现了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积极斗争的场所,找寻到了使人民获得解放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起伏更迭,新旧事物的潮流、正面负面的价值交织,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层次性.社会思潮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在当前中国的思想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中,大众传媒要加强对价值观念环境的监测,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沟通思想与心灵,调控价值取向,传承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