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10年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的变化.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之1990—2000年有大幅度下降,但不同民族间差异明显,由此导致各民族人口规模变化较大,与2000年比较,人口在1000万以上规模的少数民族由2个增加到4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由20个下降为19个;人口增长率不仅在民族间差异大,而且不同性别间、不同年龄间和不同地区间都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各民族的老年人口增长率都很高.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在省级行政区间的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3.36%提高到2010年的32.84%,但目前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总体水平还很低,且各民族、各地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甘肃东乡族人口变迁、分布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乡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乡族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人口绝对数来看,仍是一个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民族。本文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基础,根据历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对甘肃东乡族人口变迁与分布状况作了分析,试图探索其发展特征和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胡焕庸线”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的突变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的80余年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从民族人口的视角出发,收集和整理1953 ~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县级资料,运用ArcGIS、GeoData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少数民族人口在传统分布区形成多个热点分布区域;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民族人口向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迁移扩散的态势显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具有非凡的稳定性.从1953 ~2010年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少数民族人口75∶25的比重一直相对稳定,可以说“胡焕庸线”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突变线.  相似文献   

4.
人口变化特征和问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结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深入分析了上海市10年来人口变化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上海市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晓君 《西北人口》2017,(1):120-126
文章以西部少数民族人口为研究对象,依据2000年和2010年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通过计算,对比,揭示西部大开发十年间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变动趋势。研究表明,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程度伴随着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化,呈现出城市化率普遍提高;民族之间人口城市化差距缩小以及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等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武锋  万莉莉 《西北人口》2009,30(5):73-76
本文根据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1982—2005年这23年间的回族人口分布变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回族人口分布总体呈现不断集中的趋势;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和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市,回族人口增长较快;在东北和中部的一些省份,回族人口增长较慢。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为祥 《南方人口》2008,23(1):42-50
本文基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并结合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综合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有着非凡的稳定性,即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部内陆地区、居住相对集中、大多生活在农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民族政策的变化,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民族人口的再分布渐趋活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向东部沿海地区扩散的态势,人口分布趋于分散,城市化进程加速。  相似文献   

8.
基于“六普”数据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已顺利结束,相关快速汇总数据也已经公布。依据全国和各省最新发布的主要数据公报,对我国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人口流动已成为我国人口普查关注的焦点,不仅首次及时地在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发布了人口流动数据,而且第一次披露了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数据;人口流动对人口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十年来我国人口流动方向与人口地区分布变化是一致的,人口迁移流动对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6%,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向京 《人口研究》2008,32(3):40-47
本文构建了人口潜力指数,运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省级和县级人口数据及相应的自然和会经济指标对我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城镇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及各省的动态人口分布合理性进行了评价.认为我国人口分布基本合理,人口潜力最大的省区有东南沿海比较发达省市以及东北和西北部分省市.  相似文献   

10.
<正>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鄂伦春民族人口总数已达到6,965人,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4,132人增加2,833人,增长68.56%。黑河地区是我国鄂伦春民族人口的主要分布区之一,笔者根据现有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对黑河地区鄂伦春民族人口八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粗略的分析,作为深入研究鄂伦春民族人口的序篇。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引起有关各界的广泛注意.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资料表明,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由解放初的3500多万增加到1990年的9000多万,净增1.6倍.特别是从70年代后开始,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已经明显快于汉族.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德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它的人口发展状况,是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承德地区现有25个少数民族共1187,247人,占人口总数的47.17%,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960,548人,增长了4.23倍。我区少数民族人口发生的这种突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它一方面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在我区得到了认真的贯彻  相似文献   

13.
西部民族地区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集中的8个省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63.41%。受到这些地区本身历史的、自然的、民族的、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人口状况也表现为与中国中、东部很大的不同,具有自身显著的独特性。本文通过对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和有关统计数据的分析,对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口变动以及自然增长状况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赫哲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是当代人口增长最快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经历了U字型发展历程。除从五个方面探讨近代以来赫哲族人口锐减的原因,着重探讨了当代赫哲族人口骤增的三个因素。特别有价值的是运用社会学个案研究方法,搞清当代由民族成份认别而带来的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从而揭开了当代赫哲族人口骤增之谜。  相似文献   

15.
1982年以来,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生了世人瞩目的变迁。这种变迁是与中国人口在构成和分布上的演变相互联系的,本文旨在研究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分布的特征。本文研究的范围是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之间人口数量分布的变化。研究的最基本分析单位是县级行政区。因为城市的面积较小,所以把中央直辖市、地级市的市区(不含辖县)作为一个分析单位。在1982-1990年间,中国县级行政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族妇女的生育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洽州彝族人口为1,336,675人,占四川省总人口的1.3%,居四川少数民族人口第一位。同1964年第二次凉山州彝族人口普查的798,449人相比,18年间共增加538,226人,增长67.4%,增长率在全国兄弟民族中居第24位。凉山彝族平均年增长率为2.9%,比全国彝族年平均增长率高0.2%。这说明18年来,凉山彝  相似文献   

17.
各地区老年人口死亡率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我国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首先对全国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进行了数学模拟 ,其次对我国 30个地区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与模型 (全国老年人口 )值进行了数学分析与模拟。研究表明 ,全国及各地区老年人口死亡率均可表达为年龄X的简单数学函数。本文还研究了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老年死亡人口登记的相性误差  相似文献   

18.
近一两年来,各机构、组织、刊物举办的有关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各种研讨会、论坛相当频繁,国内外学者、各部门和各级别的政府官员在各种刊物、网络媒体上发表的有关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文章数不胜数。《人口研究》编辑部一年前曾经组织了一期论坛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挑战与展望,时隔一年,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刚刚结束之时,再次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有关问题举办论坛进行讨论。第六次人口普查可谓当前中国人口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焦点、热点、难点。社会各界对第六次人口普查也充满了期待。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家统计局(作为主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政府部门)、北京市统计局(作为实际工作部门)和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就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改革、第六次人口普查在试点和登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经验和启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中国2010年以来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其他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并考察2011~2020年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仍在持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1~2020年的新增城市人口中,56%来自人口迁移,26%来自行政区划变动,自然增长仅占18%,人口迁移仍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三大增长来源对城市化发展贡献的差异趋于减小,迁移增长对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所弱化,自然增长与区划变动的影响相对增大。探讨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对把握中国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变化,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少数民族人口及发展问题。人口规模由1953年的3401.38万人上升到2000年的10449.07万人,人口总量是原来的3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53年的5.89%提高到2000年的8.41%。虽然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人VI比重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少数民族人口的繁荣与发展,更需要人口结构的合理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其中合理的性别比是民族兴旺发达、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借鉴汉族人口的研究经验,研究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