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存在着两种对于男性形象的想象:即对“男性神话”的解构与对“理想男性”的建构.这些具有正面或负面价值的男性形象隐晦地投射了女性的“匮乏”、“恐惧”与“欲求”等内在生命真实,曲折地表达着女性对于性别自我的确认、反思与期待.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富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对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女性主义的思想理念和“女性学”的传播唤醒了女性的自我意识,使妇女意识到了自身的权利和价值,并努力地争取其权利;在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女性和平等教育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争取到了和男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女性主义运动对于提高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中女性学术与科研能力以及消除“玻璃天花板”现象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美国女性主义运动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金陵十三钗》讲述了十三个妓女为保护一群女学生而英勇献身的故事.抛开这些感人的故事情节,人们发现影片背后隐藏了诸多的权利斗争,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斗争尤为激烈.在女性主义理论视角下人们发现男性和女性处于一种“看”与“被看”的模式下,女性被男性控制和规定,而女性却处于沉默的失语中.面对父权统治的社会,男性还将女性虚构成“天使”与“厌女”的类型,一方面以此巩固自己的权利统治,另一方诱发了女性间的斗争.因此有必要来探讨用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方法来解析这些利益之网的实质,解构“看”与“被看”的模式以及通过对女性特质深入分析来颠覆父权社会虚构出的两种女性的谎言.  相似文献   

4.
为何在公司最高层职位中女性一直缺席?自《华尔街日报》发明“玻璃天花板”一词来描述阻碍女性进入公司最高层的明显壁垒以来,已经20年过去了;此外,美国政府特别任命的玻璃天花板董事会(GCC)发表其建议也有1O年了。1995年该董事会说这种壁垒“剥夺了私有部门许多合格者竞争并保持高管职位的机会”。它发现,女性占有美国工作岗位的45.7%,在拥有硕士学位的人群中占一半以上。然而,95%的高管是男性,女性管理人员的平均收入仅是同级别男性的68%。  相似文献   

5.
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管理岗位,她们以优秀的管理能力和业绩在众多的男性管理群中构建了一道明亮的风景线。但由于社会偏见和女性自身能力等因素,女性管理者往往受制于“玻璃天花板”状况而影响她们获得更好的发展。现从社会、生理和思想三方面剖析女性管理者,揭示女性管理者领导力提升的障碍,并据此提出提升女性管理者领导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督徒之死》是芥川龙之介基督教体裁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叙述者所讲述的故事可以分为殉教文本和少女文本两个文本.通过对“殉教文本”这一“显文本”之下所隐含着的“潜文本”——少女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男性叙述者的叙述中,女性失去了话语权,成为被言说的他者.“潜文本”体现了“隐含作者”虽然对女性给予同情,但作为男性作家,仍以男性价值观来观照女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色”、“才”、“情”三者的合一,构成了才子佳人小说理想的女性观,这种理想女性观有别于前代文学。受明清时代文化氛围与社会风尚的影响,才子佳人小说“色”、“才”、“情”三者合一的理想女性观体现的是时代的呼声和个性解放的要求,有其深层的“至情人性”的人文亮色;尤其是小说赋予了女性形象新的质素———才情,在女性观上较以往文学有所超越。同时,此类小说又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的,其理想女性观仍是男性话语的产物,显示了男性文人在欲望、文化、情感和道德上对理想女性的全面诉求与文化书写,女性由此再一次被异化,沦为被“凝视”的对象和“他者”。  相似文献   

8.
毕飞宇的《青衣》将嫦娥、青衣和筱燕秋这些处于不同时代却预示着女性相似命运的意象与人物融合在一起演绎出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掌握时代权力话语的“伟人”般的男性对女性有生杀予夺的影响力,他们有效地控制着被损害与被侮辱的女性身体.而“药”和“黑色窟窿”的意象则隐喻着女性无从救赎的悲剧宿命.  相似文献   

9.
男人碎片的沉淀——现代女性对男权框定的审视与叛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女性以20世纪初“人的觉醒”为契机改组、重建了“女性意识”,也因之亦步亦趋地拆解了男性神话及其统治数千年的男性中心话语势力场,将男性的文化虚构定位由神回归到人乃至某些极端女性笔下的“非人”。笔者试图从现代女性书写文本中的“男人碎片”里归纳出这条轨迹,由此窥探女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男性作家成为女性形象的主要设计者和讲述人,他们从自身性别和政治立场、社会伦理出发,依据“男性认知”,将女性从女性实际生活现场中剥离,变为一种构筑“男性话语”的牺牲,也显示了现代文学启蒙理性的偏失。  相似文献   

11.
“言说”与“倾听”是传统文本中典型的两性关系模式。男性言说,女性倾听是父权体制下的话语结构。这一权力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构建了以男性为文本创造者和文本中心的叙事结构,体现了主流文化将男性作为创作主体、把女性作为文学作品中附属物的角色规范。对《罗亭》的重新解读,旨在揭示女性在文本中的倾听姿态是由于她们在历史中的被迫“缄默”和“匮乏”;女性的“语言拜物教”倾向是“没有自己的语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对男性文学文本中的“天使”和“妖妇”两种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出男性作家通过在文学作品中塑造这两种虚假的女性形象以左右和警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从而达到控制和支配女性的目,这正是性政治策略在男性文本中的一种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中,学术界或盛赞其自主的婚恋观念,或肯定其对女性才情的重视。但是,倘若用社会性别理论去解读这些小说,就会发现,这些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有关爱情婚姻的诸多观念,仍是出于“菲勒斯中心”的男性理念。于是,在男性话语统摄之下,女性成为一个没有主体的“他者”,一个“失语”的存在。小说作者们虽然在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极力显扬、夸饰女性“才情”,由于缺少新的思想资源作为支持体系,其理想女性观仍然未能脱出男性中心的价值关怀,充其量只不过是男性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种外化,显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全面凝视和文化书写。  相似文献   

14.
《洪秀全演义》中的女性观将“国”凌驾于女性之上,视女性为低等性别,无视女性权力,是穿着革命外衣的男尊女卑的变体。它虚构了两类女性:“该死”的“婆娘”和“听命”而嫁的“女英雄”,前者是于“国”“无用”的传统女性,统统在故事中间死去,如果她“淫荡”或妨碍反清大业,则要被杀死或自尽;后者是于“国”“有用”的革命女性,对敌人,她是所向披靡的“女英雄”,对领袖,她是“听命”而嫁的“乖妹子”,人格严重分裂。两类女性背后都站着一个自高自大、冷漠自私的革命男性,而她们在后世的革命文学中一再出现,因此《洪秀全演义》并非“民主革命派的扛鼎之作”,而是革命男性的厌女之作,是男性革命文学话语的滥觞。  相似文献   

15.
以翟永明、唐亚平、伊蕾等诗人的诗歌为代表的“第三代女性诗歌”,一方面以清醒的女性意识揭露了男性中心社会和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在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施虐”,以对女性自身生命原真状态的揭示建构起妇女解放的新话语,另一方面又以对传统女性精神的返顾与留恋,显示着甘愿回到“传统女性”的倾向。她们的诗歌以对男性显性层面的反抗与隐性层面的依恋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悖反意蕴。  相似文献   

16.
女权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从女性异化、女性失落的男性中心社会里,寻找到属于她们自己的世界。女性的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女性自我世界,即精神世界,女性的主体世界;另一部分是物化世界,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组成,是女性参与的对象世界。女性寻找大致经历三个层面,或曰三个阶段。女性自我世界,整个世界和联系这两个世界的中间层、中介阶段——男性世界。从“自我世界”到“男性世界”再到“整个世界”这一寻找过程中,交织着现代女性对自我的确认  相似文献   

17.
综观欧美文学史,男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探索与表现,应该是女性主义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些男性作家的文本之中,不仅可以研究男人心目中的女性形象,而且可以梳理男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认知与表达进程,与女性作家类似,它是循着历史发展,从“女人气”到“女权主义”再到“女性”的渐进之路。  相似文献   

18.
2013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较小说有了许多改动,既强调突出了主人公盖茨比追逐以“物化”黛西为标志的“美国梦”的执着,大大简单化了剧中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来,与原作作为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相比,电影进一步张扬了男性形象、父权文化,使原著中的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削弱了,这是父权意识进一步入侵的显著体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之前,女人所扮演的角色是由男人分配和限定的,所有的女性行为都被局限在既定的、由男性确定的参数上。《黄色墙壁纸》是美国作家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小说大胆地挑战了“崇尚纯女性”的理论,有力地尝试了寻回失去的女性话语权。本文旨在就小说中的文本创新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对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解读。女性的不安定是对男性施加的巨大压力的反抗。她们或者选择死亡,或者选择疯狂来解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她们要颠覆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思想,正确确定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从而以“新女性”的身份建构与男性平等的智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妇女杂志》是民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女性刊物,其传播机制与性别话语空间构建值得探讨。从“通讯”与“编辑余录”分析编读互动空间的建立;通过“发刊词”与“征稿启事”来看编辑议程设置;通过对图像和译作中的西方女性的分析,探讨新女性构建中的异质因素的介入和参与,分析图书广告如何模铸了女性的身份。《妇女杂志》的传播机制建构的是由男性编码的“女性世界”,性别关系始终是男性“导师”与女性“学生”的关系。在社会转型的新历史语境下,杂志不但参与了女性的建构,而且将女性从传统话语带入现代性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