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叶赫部,在女真族人由纷争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探究其生产生活之真相,与对女真族的总体研究关系密切。史界一向认为叶赫部最早建立的城池就是叶赫东西城。笔者综合史籍所载和实地踏察的结果,确认叶赫部最早居城为叶赫珊延府城,叶赫古城实是叶赫东城、叶赫西城、叶赫珊延府城三城。  相似文献   

2.
珊延府城是塔鲁木卫女真人南迁叶赫河流域而建立的,目的是获得商业利益,是叶赫部前期的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和战略要地,该城为叶赫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叶赫部强盛时,上述三方面地位有所下降,但其作用和相关影响还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慈禧,姓叶赫那拉氏,是古代海西女真叶赫部的后裔。叶赫部和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部矛盾甚深。经几十年的争斗,努尔哈赤灭掉了叶赫。所以,在近代的笔记和小说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即慈禧当政的目的是为了覆灭努尔哈赤创建的满洲,以报叶赫先祖的仇恨。据说,当叶赫被努尔哈赤消灭的当时,叶赫的先祖曾发下誓言,一定要报此弥天大恨。其中发誓人和誓词说法不一,大致有四:  相似文献   

4.
词人纳兰性德思想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身世和经历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亦多有人称其为“成容若”。满洲正黄旗人。他的先祖原为蒙古人,姓土默特。土默特氏后来灭了纳喇部,占有该地,遂以纳喇为姓(纳喇亦作纳兰)。他们迁至叶赫河沿岸,号叶赫国,属有十五部落。地处威远堡东北,即今辽宁开原附近。明朝初年即内附中国。纳兰氏的始祖是星恳达尔汉。纳兰性德的曾祖父金台什和曾伯祖纳林布禄兄弟二人,相继称贝勒。他们的妹妹是努尔哈赤的皇后,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努尔哈赤于天命四年(1619)率兵围攻叶赫,城破,金台什自焚身死。因纳兰氏与满洲有旧恩,而得存世祀。纳兰氏归为满洲旗籍,便当在此时。纳兰性德的祖父倪迓韩,曾任佐领。满族入关时,他因著有劳  相似文献   

5.
随着建州女真迅速崛起,明朝出于维护在辽东镇统治的需要,开始扶持叶赫对抗建州,建州则联合喀尔喀五部与之抗衡.努尔哈赤起兵前建州与喀尔喀五部友好关系是在共同对抗明朝与叶赫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巩固起来的.双方友好关系的建立虽然有其必然性,但其发展存在着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界对明代女真叶赫部的族属、兴亡、辖境、世系等问题都作了深入的探究,本文准备从另外的角度来谈一谈涉及到叶赫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今天,满族和汉族使用同样的语言文字,然而,在历史上满族曾经有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满文曾经是清代的官方文字之一。满族后来为何放弃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而使用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探讨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对于深入研究满族史乃至整个清史,是十分必要的。 (一) 满族的前身是女真人。明末女真人散居东北各地,各部互不相统,但有共同的语言。一五八三年,女真建州部酋长努尔哈赤起兵征讨尼堪外兰,相继征服董鄂、浑河、苏克苏浒、哲陈、完颜等部,至一五九三年打败以海西女真叶赫部为首的九部联军,完成建州部的统一。随着统一事业的发展,努尔哈赤属下人数不断增多,与明朝官员、蒙古各部的联系日趋频繁。努尔哈赤对没有本民族文字感觉非常不便,乃于一五九九年命额尔德尼和噶盖创  相似文献   

8.
黄庭坚的文学艺术修养,既与黄氏的家学传统有关系,也从外家和其他姻亲那里受到熏染。而他的诗学宗旨,则多为外家甥侄所继承。江西诗派的中坚徐俯、洪朋、洪刍、洪炎都是庭坚的外甥,李彭、夏倪也和黄氏有姻亲关系。庭坚诗文集的早期编纂搜集者,更主要是外家后辈。因此,考察庭坚的姻亲关系,不仅有助于了解他的文学艺术渊源及其生乎事迹和创作道路,而且有助于考订黄集版本的源流,弄清江西诗派的形成过程以  相似文献   

9.
哈达、叶赫同为明代后期扈伦四部中的著名部落,在其发展过程中,战争成为两部关系的主题.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明朝"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另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纠葛及由此产生的争端.其中,前者是两部纷争的根源.结果,双方在战争中互相削弱,最终走向共同灭亡.  相似文献   

10.
清代嘉兴文学家族丛生,地域文学独具特色,文学家族内部教育模式促成地域文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在家族内部,传统家族文学精神召唤起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同,重视家学、以儒为业、传承家族文学精神成为家族成员的自觉意识。在延展家族文学影响力上,母系教育融合了传统家学和外家文学资源,丰富了文学家族的"优良品性"内涵。清代嘉兴鲜明的家族文学特色,对江南文化和文学地域特色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1.
明朝统治下的女真族,分为海西、建州、东海(野人)三部。海西女真辗转南迁,其中一部分移居开原边外,形成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四个势力较强的集团,史称扈  相似文献   

12.
清代朴学大家段玉裁在学术文化方面造诣极高,同时亦有文集<经韵楼集>传世,从中可以看出其文学成就亦高.段氏之女段驯亦能文工诗,段氏与仁和龚氏联姻后,壮大了家族力量,诗礼传家,一门风雅.段氏外孙龚自珍幼年从外家学习<说文解字>,后转从刘逢禄习公羊之学,转益多师,形成了新的师承关系和学术渊源,并将一己之思想、情感皆付诸文字,对中国近代思想界启蒙和近代诗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兵等著《文化视域中的清代文学研究》体现了文学思想和实证研究的密切结合.该著以文化视角对清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些突出文学现象如群体性、地域性、文字案狱与文学、艺文幕府与文学等加以统摄,进行了系统的开掘和研究,是近年出版的一部清代文学尤其是清代诗歌研究的力作.  相似文献   

14.
“部费”是清代陋规的一种,在钱粮奏销、官员升调、刑名案件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部费成因复杂。与清代财政体制、胥吏设置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部费的存在,在给清代财政、吏治等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民众带来了沉重负担。清政府试图采取一些措施来清厘此弊,但并未取得可观成效。清后期,部费渐有公开、合法之趋势。  相似文献   

15.
哈达、叶赫、辉发、乌拉为明代后期海西女真著名的部落,又被称为扈伦四部。它们形成于16世纪中期左右,大致分布于辽河上游和松花江之间。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四部之间形成了既依赖又冲突、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削弱了四部力量的同时,也为建州女真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并最终打破了明朝在东北推行的"藉女直制北虏"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6.
一、十六国、二十五部与二十四部《清史稿·太宗纪》:天聪十年四月己卯,“大贝勒代善、和硕贝勒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岳讬、豪格、阿巴泰、阿济格、杜度率满、汉、蒙古大臣及蒙古十六国四十九贝勒,以三体表文诣阙请上尊号。”明清之际,蒙古各部仍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彼此对峙,各自争为雄长,每个部都俨然是个独立国家。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叶赫部首领布寨纠合女真、蒙古等九个部落,联合进攻努尔哈赤。史称“九国兵马”,又称“九部之兵”(见《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赤实录》)。  相似文献   

17.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奉行鄙视妇女的政策,妇女在社会上已经没有施姓才能的机会,便被迫退缩到家庭之中,但是在家庭里也没有应有的地位。努尔哈赤皇太极排斥妇女是一个过程,透过史料仍可见其初期,男女并肩相辅相成的状况。’625年正月,努尔哈赤对诸贝勒说“乌拉国岳母满泰贝勒妻,皇后之母也,及叶赫国岳母等皆构其夫与我为难,有何益哉。”①至于叶赫酋长妻子的能量更大,堂堂大酋长金台石对妻子言听计从。名声传到明朝,朝野皆知。明辽东经略杨镐遣明军指挥王世忠,(女真人,金台石的内便)往叶赫向其姑密传口信。“顾两官之夷以金台石…  相似文献   

18.
<闺秀词话>是一部收录宋至清代尤其是清代女词人生平与词创作的作品.除了少数几篇涉及宋、明女词人外,所收录的超过4/5都是清代女词人,因此,可视为"清代闺秀词话".<闺秀词话>反映了清代闺秀词春色满园、冠绝千古的盛况,对研究清代闺秀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价值主要在三方面:一、地域文学、家族文学价值;二、清代女性词史价值;三、清代女性对词境的开拓立异.  相似文献   

19.
清代的喀喇沁部与玛公旗──读史札记宝日吉根(Borjikin)一、清代的喀喇沁部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喀喇沁部总传》:喀喇沁部落贵族姓乌梁罕氏(亦作兀良哈)。入清后,喀喇沁部隶属于卓索图盟。清朝政府向内蒙古东部地区,特别是向卓索图盟、哲里木盟...  相似文献   

20.
清前期吐鲁番维吾尔人迁居瓜州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前期吐鲁番维吾尔人迁居瓜州是清代民族关系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考察这一事件,对于了解清前期的平准战事,清廷与维吾尔族的关系,以及清代新疆统治制度的形成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本文拟对吐鲁番维吾尔人迁居瓜州的原因、清政府的对待政策、这次迁徙的历史作用和影响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一清代前期,额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割据新疆,称雄西北。康熙年间,其首领噶尔丹率军侵入喀尔喀三部牧地,致使三部残破,“死者相枕”。康熙帝亲统六师,三临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