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探讨隐喻与幽默之间的关系以及说话者是如何为幽默之目的而使用隐喻的,通过对与话语中幽默创造相关的隐喻性认知过程以及对话语中幽默的研究,揭示出的隐喻的特性和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语用预设是一种重要的语用推论,其所具有的多重意义和价值已经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以情景喜剧《老友记》中隐喻话语为语料,分析了隐喻话语中的语用预设信息的获取、语用预设的特征以及语用预设在隐喻话语中的功能;阐述了语用预设是如何保证含有隐喻话语的交际顺利进行;探讨了语用预设是如何参与隐喻话语含意的推导并产生歧义、幽默等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话语表达的重要方式,能够提升话语效用。在习近平话语中,有着“人民”“青年”和“理想”三个重要的隐喻对象。对“人民”的隐喻中,更加凸显隐喻的政治建构和凝心聚力功能,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对“青年”的隐喻中,更加凸显隐喻的修辞赋意和激励感召功能,彰显了习近平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理想”的隐喻中,更加凸显隐喻的立象尽意和教育说服功能,彰显了习近平高瞻远瞩的党建思想和教育智慧。习近平话语中的隐喻表达具有学理性和生活性相统一,朴素性和生动性相统一以及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风格特征,实现了话语内核之“真”、话语价值之“善”与话语形式之“美”的内在统一,可以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一条开新之路。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存在于人类思维中.人类的话语中充满了隐喻.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隐喻在话语建构和理解中的作用,探讨了影响隐喻话语建构和理解的因素:语境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K?vecses关于隐喻的“连贯性压力”研究强调话题、交际情境、物理环境、常规概念化方式对自然语篇中隐喻使用的解释作用,而作为语境与话语之间中介的话语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被理想化。文章主张,基于使用的隐喻研究具有释义学性质,即对隐喻使用的解释需要结合话语生产者存在的社会文化处境。基于身体、语言与认知的社会文化属性来探讨隐喻使用是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话语生产者是在语言与认知互动中形成共同体的社会成员;话语中的隐喻使用受到基于文化认知的连贯性压力而具有文化特殊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修辞批评的理论框架重构批评隐喻分析,采取隐喻描写、隐喻解释与隐喻评价的步骤,依托自建的治国理政生态话语的语料库,对绿色化话语、美丽中国话语以及生态文明制度话语中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对治国理政生态话语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与评价,可揭示隐喻背后的修辞动机,即国家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与和谐共生的关系,并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相似文献   

7.
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内涵,所以各民族的隐喻方式不同.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影响了特定的隐喻模式,特定的隐喻又以特定的模式影响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理解隐喻性话语的关键就是在隐喻性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隐喻的民族性折射出其认知性特点,因而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进行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权力,特别是软权力或软实力在政治话语中实现的工具。文章分析了隐喻话语和软实力建构的相互关系,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提出了权力斗争即旅程,权力斗争非上即下以及权力即资本等软实力隐喻化图示,认为隐喻图示在软实力构建过程中起到推翻已有权力话语体系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基于隐喻的认知与发展过程,从字、词、句子的层次引证,重点论述了隐喻在语言思维中为什么以及如何发生不可替代的作用性,从而更有效地认识和解释话语的思维模式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英美法系法律隐喻的研究现状入手,通过对法律隐喻话语作用的阐述,分析了法律隐喻五个方面的说服功能,指出了其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法官选择法律隐喻这种话语结构,其实就是拥有权利和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群体通过对话语的操纵,将自己对社会真实的解释和社会真实的特定意义加之于其他社会群体的能力,因此法律是隐喻成为社会现实的重要语境,隐喻是实现法律话语说服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汉英隐喻认知方式对比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隐喻研究表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感悟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由于各民族对客观世界有着类似的看法和感受,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隐喻呈现出跨文化的相似性。又因为各民族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语言隐喻在认知方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作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隐喻认知的心理基础、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型等方面对汉英隐喻的认知方式进行对比考察,从而揭示汉英隐喻认知方式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12.
分析指出,在英语语言中,女性在言语风格上有别于男性,其突出表现在人际隐喻的使用上。在特定的语境中,女性选用人际隐喻中的语气隐喻可以巧妙地表现间接言语行为所能发挥的双重功效。从礼貌原则的角度来看,女性使用显性主观或客观取向的情态隐喻形式,一方面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话语的礼貌级别,对受话人以示礼貌和尊重。  相似文献   

13.
根据谚语行为理论,从礼貌、面子、认知关联、社会因素及语用效果等方面探讨祈使性言语行为隐喻形式的根源.文章还对隐喻与间接言语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之上的隐喻来表达的.人类共同的身体结构及生理特征,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情感隐喻有类似的表达;同时隐喻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又导致了其情感隐喻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A+N"结构进行全面的考察,包括原型理论、构式、隐喻、成分意义等。指出",A+N"结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认知的体验基础,以及认知遵循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客观到主观的基本规律,而隐喻则是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机制之一。隐喻具有突破语义限制的作用,其产生的结果可使"A+N"的意义固化,从而形成习语和惯用语。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非真话语研究大多停留于谎言或假话,涉及礼貌和其他善意目的,非真话语大多被冠以“欺骗”的贬义而不齿。其实现实生活中非真话语要比谎言或假话多得多;许多话语的非真实性连交际双方都很少意识,因为它们的出现也并非欺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企业并购:基于相对交易成本视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商业活动在企业和市场之间的转换,强调了节约交易成本是企业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忽略了组织能力亦是制度选择中的重要变量.该文将交易成本的节约和企业组织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从相对交易成本的角度考察并购的成因,一方面用相对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与市场的替代关系,另一方面从相对交易成本的变化来探索并购的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8.
论认知隐喻观的理论阐释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隐喻理论的解释范围不断扩大。从古希腊的修辞观到对语言本体进行解释的语法隐喻以及语法化研究,从语言和思维相结合的概念隐喻到完全彻底的认知隐喻观,所有这些都对隐喻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一直以来在这些研究的背后,缺乏一种具有统一解释力的理论,即共性。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认知域之间的叠加和互动是各类隐喻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是隐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隐喻的共性;另一方面,隐喻的内容又是因民族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是隐喻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语言功能的认知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对隐喻功能的研究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隐喻和理解隐喻的功能。隐喻有着显著社会意义,分析隐喻的社会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常见的语言现象,并且正确地对其进行运用。  相似文献   

20.
关联理论是对福多知觉模块论的继承和发展。文章以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基础,从传统隐喻和现代隐喻认知角度,论证了对隐喻的理解不仅仅是一个修辞语义解码过程,还是在最佳相关原则指导下寻求本体和喻体的最佳相关的认知推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隐喻语义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