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入”的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者介入事件进程,是新闻报道中较为特殊的形式,在学理上有待深入探讨.介入型的新闻报道,可以分为体验式、揭秘式和策划式三种.记者的介入应遵循事实的客观性原则、事件的规律性原则、认识的科学性原则、法律和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2.
一、隐性采访的概念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受到新闻记者比较青睐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新闻记者在采访时隐去记者的身份,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新闻采访活动,称之隐性采访。这种新闻形式新颖多样、内容鲜活独特而倍受受众的喜爱。按照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过程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为三种类型:偷拍偷录,涉入式采访和实验式采访。偷拍偷录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地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比如暗访消费者的投诉经历。涉入式采访是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具有非主观性、隐蔽性等特点,因而其危害比显性失实更大.目前,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有以下几种形态:过度阐释新闻事件、娱乐化、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叙述、新闻事件背景模糊化,新闻事件信息源不可靠.隐性失实和显性失实同样违背了准确性、真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被媒体关注的新闻事件中,虽然事件起因不大,但由于政府官员应对不当,向媒体发布了虚假信息,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对"佛山式文明执法"事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对合作原则的质准则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进行了概述;对该事件执法方在媒体见面会上的话语进行了语用分析;对执法方是否在说谎,怎样说谎,为什么要说谎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取舍问题也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官员和媒体都需坚持合作原则的"质准则",不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说没有事实依据的话,为负面新闻报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的策划是针对某一事件、某一热点问题,有组织地开展报道的行为。这与平日里记者各自为战的采访行为截然不同。好的新闻报道策划能体现编辑部的思想,能起到强烈的舆论引导作用,能使人们全面深刻地了解新闻事件。新闻报道策划已成为众多媒体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报道无不有着成功策划的痕迹。例如:  相似文献   

6.
叙事是新闻文本的本质功能 ,在新闻叙事中 ,记者的主体性显现是必然和不可避免的。美国记者在新闻叙事中的主体性显现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 :议论话语———记者对新闻叙事的直接介入 ;新闻事件叙述话语———记者对新闻叙事的间接介入。  相似文献   

7.
反常突变事件是媒体要经常面对的新闻话题。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反常突变事件及其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即关于反常突变事件新闻报道的概念的解读、反常突变事件新闻形成的主要原因、反常突变事件新闻报道的功用以及反常突变事件新闻报道的具体方式,以期更好地把握反常突变事件并完善相关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8.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性、发展不确定性和处置紧迫性,需要运用以行政权和刑事司法权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权力应对。法治通过规制行政权和刑事司法权,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中发挥重要作用。行政权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必须遵循法治原则、适度原则、权利保障原则、期限特定和高效原则。刑事司法权在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除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原则、罪刑相当原则这三大基本原则外,还应对涉及公共事件的犯罪进行及时打击,也有权在量刑上予以从重处罚。  相似文献   

9.
新闻叙事语法指新闻报道中事件与事件的组接形态、逻辑与原则。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叙事语法的特征表现为:1.事件序列形态上呈现出核心事件复线与卫星事件藕型相交模式;2.事件组合逻辑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3.事件组合原则为揭露事实真相,呈现人生百态。这些特征是普利策新闻奖特稿新闻文本的属性使然,更确保了其新闻文本预警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Vice News 浸入式新闻的最新形态与操作手法,采用案例分析、文献研究与文本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以Vice News为代表的讲故事的浸入式新闻报道让报道者参与到新闻事件当中,并借助VR技术等呈现报道者对新闻事件的主观体验;Vice News纪实报道中的长视频,以及高质量的文字、图片等以主观性视角将新闻事件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露原生态、真实地呈现出来,给观众带来沉浸感与在场感,吸引了大量年轻的“千禧一代”的关注参与,重建了传统新闻报道的讲故事传统。  相似文献   

11.
如何营造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场短新闻就是简短地再现新闻及现场的目击式新闻报道。其现场效应主要是通过营造具有极强现场感的“新闻场”来实现:首先,记者充分利用现场材料营造现场感强的新闻场;其次,记者亲临新闻现场作目击式再现报道以再现新闻场。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媒体的报道屡遭质疑,究其原因是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不同利益主体和不同新闻理念存在剧烈的冲突,新闻报道环境与事件本身的复杂性非常突出,新闻报道的标准及人们对报道的评价缺乏共识。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重新考虑忠诚伦理的价值。新闻报道的忠诚伦理有三个原则:忠诚到底,寻找主导忠诚和确认具体忠诚对象。然而,在对“南平杀童案”报道的伦理分析中上述三个原则还不够,人们会在最终忠诚于谁及忠诚于什么的问题上产生巨大争议。上述原则可能难以处理对凶手的宽恕问题,也无法处理未来可能受害者的利益问题。原因在于,忠诚不仅在于具体对象,更要忠诚于特定的道德信念,而忠诚于公正具有最高的社会价值。忠诚于公正是忠诚伦理的第四条也是决定性原则。基于公正的社会正义感为记者的忠诚和职业行为确定了方向,也将促使新闻媒体承担更多责任,在更加多元的信息环境中证明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层出不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把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机制纳入法制轨道是和谐社会本身应有之意.刑法作为法治社会的最后保障手段,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刑法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是必要和可行的,但在介入过程中除遵循刑法原有的原则外,还应特别遵循依法从重从快、惩罚与宽大相结合和充分尊重人权等原则.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机制中完善相关的刑法规定,不仅是法治社会的内在的要求,还将促进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反语是一种使字面或明说意义产生逆转的修辞手段。通过使用反语,新闻传播者能在形式上准确和毫无偏见地报道事实,同时隐含地表达对事件的价值判断、观点立场。当记者的思想和倾向性不能直接表达时,反语在新闻报道中就是这样一种不露声色而又能影响受众的技巧。新闻报道者通过把价值判断隐藏在客观报道的事实背后,无形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反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说明了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存在悖论,说明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具有主观性。反语是西方媒体常用的新闻报道策略,我国媒体对其合理恰当地运用,有助于提升我国宣传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震动海内外传媒界的"富士康事件"以和解而结束,这起"新闻大事件"虽然最终反仇为友地得以了结,但也暴露出了新闻报道中一些难以消解的症结记者的采访报道权用什么来保护?记者在新闻从业中怎样才能做到既行使好职能,又保护好自己?  相似文献   

16.
"情景再现"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叙事手法,它以事后"演绎"的方式再现新闻事件的原貌.它在丰富新闻表现形式的同时,却也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等原则.尤其是近年来不少视频新闻对其滥用,进而引起学界及业界对此方式的种种争议,使其陷入发展困境.如何正确使用、合理发挥"情景再现"的作用,是新闻报道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记者手记是一种新的报纸新闻报道品种,它与已有的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形成版面组合,从而构成对新闻事实的复合式报道。记者手记体现了媒介"参与"角色特点,也体现了复合式新闻报道模式的优势,使新闻报道更具记者的个性风格,并与消息、通讯形成传播的互补效应,提升了新闻传播品质。  相似文献   

18.
首先,记者采访不仅仅是出点现场声音、亮亮相貌、出点风头,而是要通过我们与观众进行交流、与被采访者进行交谈,改变那种画面加解说,千人一画面的状况,增加新闻报道的现场感觉,增强新闻事件的可信程度.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语言在构建人类的经验世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记者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引导和影响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解读,本文选取香港南华早报(SCMP)的一则新闻进行及物性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新闻语篇包括多种可控的过程(process),其中物质过程(MaterialProcess)语言语过程(VerbalProcess)为主要过程。物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新闻事件提供客观信息。然而,对言语过程的深入分析发现,该过程.中的言谈者(sayer)和两种投射(projection),包括直接引用(quoting)和间接转述(reporcing)显示新闻记者在如何选取和如何报道事件时具有决定权,因此该新闻报道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相似文献   

20.
依照Bohnemeyer等(2007)宏事件特征构式应遵循四条原则:双向唯一性原则,宏事件关系原则,指称唯一性原则和单一向量原则。该理论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响。在介绍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宏事件特征理论可以作为英汉位移运动事件切分与表征对比分析的理论框架,在英汉位移运动事件的切分、表征、宏事件特征的取得、各构件的组合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