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试图从组织和机构角度来考察大众媒体,在分析了包括管理、权力和文化等组织观以后,发现组织研究应该也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并通过人把媒介研究导入一个更加广同的社会文化范畴中.围绕这个基本立场,我们初步提出了媒介组织信息生产机制的研究构想,讨论了研究的方法问题,并从媒介微观生态角度分析一个具体的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2.
大众媒介处于社会、媒介和人之间复杂互动的网状体系中,经受着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双重困境和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挤压,如果仍然延用传统方法来研究已显得捉襟见肘。媒介身份研究既可以融合传统方法,又有自己的视野、标杆和特点,具有成为一种有效媒介研究方法的可能性、正当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当代人面对越来越多的伦理观和德目表,但在行动时却往往盲目无措,一些传播与媒介伦理研究者推荐了“波特图式”和“博克模式”等实用的伦理推理模式,这些希望确定行为理由的推理模式实际上并不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有说服力的伦理依据。那什么是我们行动时可以依靠的东西?是随处可感的道德感吗?然而关于道德感的基因、神经生物和生物进化方面最新的科学研究明显打击了我们对道德感神话般的期待。不过,这类研究也提供了一些线索:行为的道德依据或者说道德感形成也许必须要从历史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究,这样,美德伦理的研究传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提出的追寻美德的办法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推理和判断的模型,还把我们引向一条德行合一的道德探询之路。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女作家 ,她以其敏锐的心理感受能力 ,对人情世故、普通人微妙心理的把握 ,凭借浓淡相宜、参差对照的丰富色彩 ,“心理人物”的塑造 ,独具匠心的心理结构手法 ,给作品蒙上了一层迷幻的心理之光 ,创造出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心理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5.
比较语境中的媒介身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媒介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媒介身份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其核心观点是将媒介视为一个具有"身份"的类生命体,这个身份受制于多种社会因素,在复杂的互动中形成,并决定着媒体的传播行为.同时,此研究非常注重"身份"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和方法的核心价值.这种构想具有一定的实验色彩和探索性,恰好可以放置于媒介场域研究和媒介生态学的前沿理论语境中,通过比较,确认媒介身份研究的理论位置,见证缺失和优势所在.为媒介研究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媒体的双重角色模式面临着种种挑战,存在许多问题,正日渐丧失其有效性和合法性。这种双重性表现在产业界定、集团化、功能观、技术崇拜和受众概念的出现等方面,并通过利益合谋、拼接、抽象和实用主义等原则建构起来的。这种媒体的双重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和损害了公共利益,可能受到剧烈的批判和反对。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创造性地重建媒体的理想价值,建构一个平衡合理的中国媒体架构。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阿佩尔和巴赫金共同致力于一种对话伦理的建构,但他们的取向并不全然相同。 哈贝马斯注重交往伦理学,以沟通为目的,是一种弱对话形式 ;阿佩尔受研究共同体的启发,发展了一种 论辩伦理学,要求一种非常理想而严格的强对话形式,类似心灵相通的要求 ;巴赫金的则是一种散漫的对 话主义,更加接近耶稣式的撒播。前两者实际上要求一种相对比较规范的对话伦理,容易导致封闭和“独 白化”。相比之下,巴赫金的理论具有更加彻底的宽容性和“对话性”。在差异之上,是他们共同的道德激 情和对传播德性的追寻 :在这个缺乏信仰和不确定的年代,确实需要深入思考传播伦理问题,以发展出一 种更具弹性、更宽容、更能产的道德探讨机制,而开放的对话思维是可选择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信息交往的整体视角和自律的基本内涵来看,媒体自律的真正基础在于个体道德的自由和觉醒。在社会转型和道德混乱的特定时期,个人被赤裸裸地抛离出来,直面自己的处境,重新思考原初的道德自我,应对他人的召唤。个体的道德觉醒为我们提供了重建社会秩序的基本思路。首先,个体道德为公共生活的建构提供了原初动力。其次,个体道德为社会结构提供了基本评价与调整原则。再次,个人道德判断内含普遍性和公共价值。最后,个体道德总是导向人类共在的整体视野。因此,人们应该持续探询自我道德之源,在此基础上努力创制一条更好的由个人道德通往良善公共生活之路。这也是未来媒介和传播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一些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者提出了"亚洲中心"传播研究的理论架构。从思想背景上看,"亚洲中心"的灵感来源于"非洲中心"的概念,受惠于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形成了一些基本预设和相对完整的理论构想,但是也受到一些批评和质疑。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考虑慎用"亚洲中心"的提法,抓住亚洲传播的作为一种传播伦理学的核心内涵,深化和充实传播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专业主义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客观性在新闻实践中并不能阻挡其希望排斥的主观价值与道德判断的渗入。除了客观性,新闻专业主义有其他的可能,作为一种开放的新闻道德探询机制,新闻活动就是一种追求优秀和卓越的社会实践,专业与优秀的标准也是善的标准,善的标准同时规定了职业人的德与行。在实践中,要通过对历史、社会生活和新闻社会性的深度理解、通过具体事件和案例的公开讨论来建构相对稳定和适当有效的新闻道德原则和相应的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