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人本法律观对法学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法律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法律领域的体现与运用,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法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它对当代中国法学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阐明了法律从异化到回归的发展规律;论证了人是法律之本的原理;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法律的异化与回归;开创了一种新的法学研究方法——人性分析法。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逐步形成与成熟。新民主主义政权与政治理论是其核心内容,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倡导法律的人民性是其基本宗旨与核心价值,坚持将马克思法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法制文化相结合是其实现的基本途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保证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科学性。但是,由于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没能和陕甘宁边区传统法制文化形成有机的契合,而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而应该从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普遍解放的终级目标中看到,以人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应有之义;应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不单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更应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研究不应仅仅关注政治层面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律思想,还应从学术层面来探究其理论体系、结构和内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差异性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4.
法学的发展需要中国自己的法律理论与体系.当代中国的法学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积极研究中国法学发展中的问题,致力于使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加快了法制建设的步伐,社会对法律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开始探讨高等法律教育应该如何发展,但其热点一直是关注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文章则思考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即中国高等法律教育的理论基础,作者认为由于中国断断续续的法学教育历史和中国特殊国情,到目前中国高等法律教育没有稳定的法学教育理论基础和完善的法律教育体系。并提出高等教育当务之急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构建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念是法律信仰的基础,是对事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形式,是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法学理念包括人本主义、公平正义、物质制约性和法的发展与开放性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法学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分别产生了毛泽东、邓小平法律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7.
在法学理论的层面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法学同时在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法学体系、法学范畴与法学理论体系,法律方法与法律运行实践,本土资源、民间法与软法,法律与社会,法学交叉学科等重要主题的研究上也展现出了明显的学术发展与理论进步,这些发展与进步不仅体现在法学理论学科上,而且体现在包括各个主要部门法学、法律史学在内的法学整体学科群上。  相似文献   

8.
李达运用朴实化的语言,翻译和著述马克思主义法学有关的文章,他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做出了许多贡献,他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开创者,因为他不论是讲授法学课程,还是在法学著述中,均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具体实际而作.他在法学研究的很多方法以及他的一些提法,对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构建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法学理论的视角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法学在法律的基本原理,人治、法制与法治,权利义务与人权,法律现代化、法制现代化与法治现代化,法律价值、法律文化与法律精神等重要主题的研究上展现出了明显的学术发展与理论进步,这些发展与进步不仅体现在法学理论学科上,而且体现在包括各个主要部门法学、法律史学在内的法学整体学科群上。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对传统的国际法理论提出了挑战。为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国际法律问题,西方国际法学家提出了包括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法律经济学、批判法学、政策定向法学等新的国际法理论。总体而言,西方国际法理论呈现出边界模糊化、主体泛化以及规范性倾向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针对几十年来我国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严重脱节,以及人们对理论"无用"的抱怨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法学理论自有其实践品格,它与法律实践之间具有同一性与互动性。这对于谋求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发挥法学理论在法律实践中的作用,促进我国法学与法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治需要法学支撑才能建成,由此提示出法学支撑力。就法学对应性和法学承载力来看,中国法治建设必须由马克思主义法学加以引导。随着哲学实践化,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直面法治现实,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成为历史必然。必然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被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加强,初步支撑中国法治建设并取得较大成就。因为中国法治建设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法学需要结合现实问题进而优化发展,最终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足够有效的法学支撑。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代的法律哲学的三个主流学派,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和法社会学三大法学派在法律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分别提出各自的主张,法律是价值?是形式?还是事实?三大主流学派各主张法律研究的某一方面,进而围绕法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论战。由于三大法学派的片面性和排他性,法学家们呼吁各流派相互融合、补充,以此来形成一个新的法学理论体系,综合法学理论便应运而生。但综合法学理论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本文将从法律概念、法律规则的角度来评述综合法学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法律史教学中,引入多样化法学方法综合适用,不仅能够克服中国法律史教学中法学方法原有的单一化,严重意识形态化、教条化、封闭化等种种倾向,还可以在各种法学方法之间形成互补。对应对复杂、多维的法律史问题,开阔法学教育的理论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者,他在三十年的法律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法学功底。同时,他思想开放,应心学习西方近代法学理论,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法学思想。他在法的概念、法的起源、法的作用、法与道德的关系、法学研究方法、法学实践等方面都提出了与中国古代法学有质的区别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扭转长久以来学术界轻视法学,忽视法学教育的风气发挥了重大的影响,推动了我国法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文学兴起于西方法学界,其力图打破传统法学研究模式,最终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运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学学者受此启发,从无意到自觉,以多种研究进路及方式深入到法律与文学领域之中。在最保守意义上,中国法律与文学不仅会对传统法学教育及理论研究有所助益,而且提供一条将后现代哲学及法学智识资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所用的可行性道路。  相似文献   

17.
人本法律观揭示了一条规律,即法律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论证了一条原理,即“人是法律之本”;解决了一个困惑,即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解读;回答了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即法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人本法律观既是对人类法律文化遗产的科学总结,也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法律领域的具体运用,人本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法律体系的基本完善和各部门法学理论框架的基本健全,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主题应当自觉地转向运用已有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不断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当下中国法学(法律)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工具应当是将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作为其思考对象的基础理论工具。而国家则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法学(法律)在本质上是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表述,法律的实质合法性和法学知识的正确性取决于它们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表述是否真实和充分。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为基础理论工具,对社会、国家和法律的存在与发展进行前提性的思考,我们发现,遵循客观规律是法的现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趋势的前景就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特征的法的现象的第三种历史类型。  相似文献   

19.
考问中国法学教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法学教育在法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遭遇了很多困惑.在法学教育的目标如何定位、遵循法学教育规律还是顺应国家司法考试要求等方面难以抉择,在克服法学教育重要缺陷方面少有作为.如何推进法学教育的分层化和多元化,如何调和法学教育与国家司法考试之间的矛盾,如何弥补法律伦理教育的不足,是完善和发展中国法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者。他在 30年的法律实践过程中 ,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法学功底。同时 ,他思想开放 ,虚心学习西方近代法学理论 ,融会贯通 ,形成了自己的法学思想。他在法学理论、法学研究方法、法学实践等方面都提出了与中国古代法学1有质的区别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扭转长久以来知识界轻视法学 ,忽视法学教育的风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推动了我国法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