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元1644年,清八旗劲旅大批入关,此后陆续驻防于全国各地的军事要塞,从而形成驻防八旗.其驻防地视情况分别修筑了满城或满营.庄浪满城是清代西北地区一个相当重要的驻防八旗地.本文试图从庄浪满城修建始终、满城规模及清政府对其管理直到清末满城的衰败这一历史过程的叙述中探讨庄浪满城修建的主要目的、所发挥的作用及后期的衰落原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青州满城是清代八旗驻防的重要地点之一,但是关于青州满族的记载却寥寥无几.本文主要梳理了有关青州满族的历史文献资料,描述了青州八旗驻防城的由来、旗城的修建以及驻防官兵的选调,并论述了青州满族历史上的经济、政治诸问题.  相似文献   

3.
唐代以后的成都城墙,几乎都是在唐代罗城的格局与基础之上修建的。对于已被毁坏的成都城墙,五代后蜀、宋代和明代均进行过各自的修筑。清朝建立以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四朝的恢复重修,使得成都的城墙、大街、大桥与城内各主要建筑的格局基本上一直保持到现代。在成都大城之内的西部,清代还专门修建了满城,用来作为满蒙八旗官兵及其家属的驻地。满城在清代是相对封闭的,未经准许的汉人不能随便进入。清朝灭亡之后,除抗日战争期间一度得到过维修外,包括满城在内的成都城墙大多被逐渐拆除了,不过时至今日,仍然能看到一些残迹。成都城墙的兴废过程,就是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成都满城考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代的驻防制度在客观上起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加强民族团结互助的作用,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阂、打破民族壁垒。成都的满城和全国其它各地的满城一样,是民族团结的象徵。  相似文献   

5.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清代归化城地区喇嘛教的管理机构喇嘛印务处及其历任扎萨克达喇嘛。第二部分论述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管理汉民的行政建置,归绥道及其所属各厅的发展演变过程。第三部分简单论述了公主府的职能。文章还涉及了清代归化城地区各行政建置之间的统属关系及相对独立性,尤其是“蒙汉交涉事件”。  相似文献   

6.
清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成都大城之内原少城所在地修建了满城,作为八旗子弟的驻地。满城在清代是"既丽且崇"且相对封闭的城中城,汉人不能随便进。八旗子弟习"清语骑射",享有特殊的待遇和较高的地位,但不能随便出满城。辛亥革命后,清朝及其八旗军事制度一起灭亡。满城不再是军营,八旗子弟为谋生计也奔走他乡,满城中的八旗子弟人数锐减,且地位低下,生活艰难。解放后,旧城改造,使得满城的建筑所剩无几。时至今日,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浪潮中,昔日满城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两条兵丁胡同成为成都旅游休闲之地——宽、窄巷子。成都满城的变迁,就是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随着密云驻防的设立,密云“满城”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形制规整、分区明细、设施齐全,是一座典型的驻防城池;满城的建立不仅是由于驻防发展的需要,也与所在区域的战略形胜以及城池本身的军事作用有关。从清末至民国时期,密云“满城”逐渐走向了消亡。当前在保护满城丰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应该从旅游发展的视角对其进行合理利用,抓好“一城、两族、一山、一塔”的资源整合工作。  相似文献   

8.
开封八旗驻防设置于1720年,是清代八旗驻防黄河防线的重要一环。清末民初,开封驻防满城发生了巨大变迁,满城被拆除,旗人被迫去工厂做工或到农村务农,旗人的司法特权消失,生活极端困顿,人口因社会的剧烈变动而锐减。新中国建立后,开封满族、蒙古族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走上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据考古发现,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辽西地区已经出现了古代城堡。燕、秦、汉时期,形成了辽宁早期的城镇体系。从魏晋一直明清时期,辽宁城镇经历了频繁的大规模的盛衰演变。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秦汉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辽朝前期、清代末期出现了四次建城高潮。古代辽宁地区的城镇,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而且与中原地区相比,多为中小城镇;多数城镇沿用了辽代城址,历史均在千年以上;但由于历史的动荡发展,古代辽宁城镇呈现出断代性发展的特点,城镇经济和文化多次经历摧毁后重建的过程,城镇布局也屡经变化,到清代末年才奠定近现代城镇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新疆满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统一新疆后,为巩固统一、加强西北边防、保持社会稳定,从东北、热河、陕西、甘肃等地调拨满洲八旗等官兵驻防新疆,遂形成满城,主要分布在北疆的伊犁、乌鲁木齐、古城和巴里坤等地。自乾隆二十三年至四十八年(1758-1783)修建了大小城堡近四十座,新疆满城的建立,对巩固新疆的统一局面,加强清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统治,保持新疆社会的稳定,增强西北边疆的防务力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代汉民族大规模入疆定居的主要途径是绿营军队驻守、军民屯田及商贩留居,文章以清代乾隆朝史料为依据,力图勾勒出清代中期汉民族进入新疆的主要途径及其人口概况。  相似文献   

12.
乾隆中叶,清朝统一新疆。为了活跃新疆经济,清朝采取鼓励内地商民出关贸易的政策,大批内地商民纷纷携资入疆。乌鲁木齐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使商屯最早在此得到开展,且发展有一定的规模。乾嘉时期,乌鲁木齐商屯的开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乌鲁木齐到清末发展为新疆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3.
清朝统一新疆以后,逐渐以民族“大一统”观念取代了以往的“华夷之辨”。同时在吸收借鉴历代封建王朝统治众多少数民族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元明以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同时,又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当地当时特点的民族政策,使其深入人心。虽然其民族政策具有以满族统治者的民族利益为最根本、在维吾尔族聚集的南疆地区实行汉回隔离政策等局限性,但从总的方面来讲,是加强了新疆诸族与内地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了新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效地抵御了外来侵略。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1850—1912)俄国驻新疆伊犁、塔城、喀什、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建立了领事馆和总领事馆,并派驻领事。晚清俄国驻新疆领事馆实为俄国在新疆进行侵略活动的指挥机构,俄国借驻新疆领事馆向新疆政治、经济领域渗透,攫取政治权利和高额利润。  相似文献   

15.
从历代史志著录看《尔雅》归类的逐步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尔雅》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占有特殊地位的文化典籍 ,在西汉时开始被收入史志目录。本文就汉至清代史志目录对《尔雅》的归类问题进行了探讨 ,揭示了《尔雅》在历代史志目录中不断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 ,进而说明它的归类是逐步向科学化迈进的  相似文献   

16.
旗人社会的研究是近来明清史学界的一大热点。文章藉助民国年间金勋所著《成府村志》,从社会生活、风俗礼仪的满汉差异以及庙宇与香会等角度入手,揭示成府村所体现的北京旗人聚落的变迁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旗人社会尤其是旗人聚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江藩的《汉学师承记》是研究清代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长期以来对它的评价见仁见智,总体上总是将它与清代汉学和宋学派的斗争相联系,其实江藩作此书的旨趣不完全为了推尊汉学而排斥宋学,根本的动机是为了明道、传道、经世,这是传统儒士身份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8.
试论清代伊犁城市体系之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前期以伊犁为军府制的统治中心,移驻人口,修建伊犁九城,形成了该地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群落,促成了伊犁中心城市和城市体系的产生。以惠远城为中心,惠远城和惠宁城为第一级城市,绥定城和宁远城为第二级城市,其余五城为第三级城市。其城市体系特征明显,体现了以政治军事布防为主要目的,以屯垦屯牧经济生活为经济保障,具有综合布局、职能互补、交通方便、民族隔离等特征。清代新疆北部边境地区城市体系产生的根源为:军事政治布局是边境地区城市体系产生的契机;屯垦开发是其稳固发展的基础;国家强有力的统治是区域城市体系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清末革命派中存在着基于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的以在 18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的革命建国思想 ,而视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地 ,这客观上为日本黑龙会等国外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也导致国内满、蒙、回、藏各族对革命充满疑惧而产生离心倾向 ,这使得国家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面临领土分裂和由此引发大规模民族仇杀的巨大危机。幸而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大多能够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为重 ,终于使江浙一带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 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标志着五族共和代替了狭隘的汉族立场被确立为国策 ,使国家转危为安。南北议和以清帝退位、将其主权及相应的疆域完整移交民国政府而完成 ,保持了主权和领土的连续性 ,使得五族共和真正得以实现 ,避免了国家分裂和大规模民族仇杀的灾难 ,因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