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六镇起义对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六镇起义,深刻地影响了北魏末期以至后世的政治格局和人事布局。六镇鲜卑南下,王朝更迭,封建化和民族融合进程受阻,也迟滞了统一进程。但整合的阵痛,为统一强盛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而六镇起义又成为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屯田制推行于北朝的始终,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它在北朝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为隋唐广行屯田开先河之作用方面,都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与零散,故未见前人专门的论著,甚至有的通史在提及北魏由鲜卑人(包括鲜卑化的汉人)所组成的镇兵时,称他们是根本不知生产为何事的破坏者。今辑录散见的有关资料,就北朝不同  相似文献   

3.
北朝民族关系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学界已在民族融合、鲜卑与汉族的关系、北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以及北朝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如下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微观研究成果较多,但从宏观角度探讨北朝民族关系发展演变的成果较少;二是对具有指导意义的民族关系思想缺乏足够的重视;三是北朝民族融合的研究范围比较狭窄;四是研究着力不均.对北朝民族关系的研究还需要专家学者付出更多的心血,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力求取得更多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4.
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受其开放的婚姻观念影响,北朝婚姻风气空前开放,主要表现在妇女的好妒风气,妇女的社交自由与主持门户,妇女的婚姻自主权以及妇女的再嫁自由等方面,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洪流中鲜卑文化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在此期间,王朝更迭频繁,割据政权林立,经济文化遭到严重摧残。北魏又是魏晋南北朝中的一个关键王朝,在北魏统治期间,中国社会在民族融合的洪流中,进行着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意识的大变革,成为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过渡阶段,与此相适应的宦官制度也呈现出与其它王朝迥然不同的特点。本文拟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一、北魏宦官制度的特点北魏政权(公元386——557)是由鲜卑拓跋部所建,在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浪潮  相似文献   

6.
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通婚频繁,婚礼习俗彼此融合。汉族婚姻“六礼”不仅得到鲜卑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在整个北朝社会风行;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呈现“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亦广泛流行于北朝社会,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论北朝鲜卑贵族的尊师兴学之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朝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其宗法观念、继承制度与汉王朝基本一致。特别是上层贵族向往中原礼仪文化形成了一种风尚 ,对祭孔礼仪有一定的明确规定 ,还有讲学之礼、释奠之礼和束修之礼。北朝鲜卑贵族对尊师兴学之礼又作了革新和变通 ,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8.
屯田制推行于北朝的始终,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它在北朝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为隋唐广行屯田开先河之作用方面,都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与零散,故未见前人专门的论著,甚至有的通史在提及北魏由鲜卑人(包括鲜卑化的汉人)所组成的镇兵时,称他们是根本不知生产为何事的破坏者。今辑录散见的有关资料,就北朝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推行屯田制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其规模与效果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为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所以不揣谫陋,将下面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希望获得史学界同志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通常学界认为各少数民族因其经济文化政治落后于汉族人,所以,认为少数民族汉化是民族融合的主流。此论正确。但民族融合是个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所走的道路也十分曲折,绝非仅仅是少数民族汉化那么简单。本文从剖析信都冯氏和勃海高氏两个家族的变迁,发现了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人胡化再汉化的一条民族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问题,近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对于这一时期民族大融合出现的历史原因、各民族融合的具体经历以及民族大融合对我国历史的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撰写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论著。近年来,笔者在研读有关史籍和近人论著时,总感到在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融合的研究上意犹未尽,有几个从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史实中引出的理论问题,一直萦绕于怀。 一、从魏晋南北朝北方的民族融合看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相似文献   

11.
北魏孝文帝迁郝洛阳之后,留驻平城地区的鲜卑人的汉化过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反抗斗争。,第一次是以废太子拓跋恂和一批元老重臣的反对南迁的斗争,其结果是使留驻平城地区的鲜卑人的汉化过程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第二次是六镇起义和河比、山东等地的起义,参与这次大起义的鲜卑人在起义失败后经过辗转迁徙,最终也融合于汉民族之中,但这一融合过程是与随孝文帝南迁洛阳的鲜卑人与汉民族的融合过程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十六国北朝时期进入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分别建立了众多的政权,具有中国历史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在各民族政权中延续并且实践着,"华夷共祖"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也在各民族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实践;各民族政权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是推动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文化力量。各民族政权的儒家文化认同还是游牧民族进入农耕民族分布区之后的一种文化选择,是游牧民族文化思维向农耕民族文化思维的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同样也是推动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慕容鲜卑及其建立的诸燕政权曾对五胡十六国及北魏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于其民族融合道路的探索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但研究多局限于诸燕时期,而鲜有学者继续深入探究进入北魏后的民族发展道路。笔者作此尝试,以期勾勒出慕容鲜卑民族发展的完整轨迹,展示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汉化融合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4.
慕容鲜卑人在北魏以后经历了曲折的民族发展历程,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北魏时期慕容鲜卑的三次改变姓氏。从最初的政治迫害导致改姓,到时过境迁后的恢复旧姓;与此相伴的是慕容鲜卑群体从完整、强大到分散、衰落,最后只有慕容后裔的几支家族在北朝、隋唐时期仍活跃于政治舞台,但已经融合为汉人的一支,其作为少数族群的发展历程已经终结。  相似文献   

15.
[摘要]五胡乱华时期,由冀州、并州、豫州、青州等地迁往辽东一带的世家大族及其学者,对北朝汉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一群体在接受慕容氏政权庇护的同时,也加速了以鲜卑为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北魏建国之后,这批士族人物又为拓跋氏所留意和重用,参与礼乐、典章制度之建设,推动北魏汉化和儒学复兴。或者说,北魏前期的各项汉化举措,乃是继承慕容氏政权固有国策及其人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北魏分立为东、西魏时,东魏继承了北魏和六镇鲜卑的大部,在军事上处于优势.为了弥补劣势,西魏北周的军队构成发生了转变,变成以汉人步兵为主力.在北朝,步兵战胜骑兵的战术也在不断成熟,为西魏北周的军事变革所汲取.北周在成功的完成军事变革后,在军事上取得优势.这一遗产也为隋、唐初所承继,由此可以说明这一时期北周、隋、唐初在军事上取得优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北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走向一体化,与此同时,佛教也在北方社会广泛传播。我们认为,作为该时期各族人民共同信仰的佛教,对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一体化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鲜卑民族是影响中华文明进程最为持久的游牧民族,主要活跃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政治舞台.是铸造中华文明的主体民族之一。鲜卑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9.
自孔子创立儒学之始,时至今日,儒学始终发挥着它的政治功用。在民族关系领域,儒学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十六国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较多地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征服特性。儒学在促成民族融合的同时,也不断完善发展了自身。  相似文献   

20.
众生平等的思想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佛教在世界广为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北朝时期既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阶段,也是北方各个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两者在此时发生了交集。由于北方各民族基本上都接受和或多或少的信仰佛教,所以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就有可能成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理解和借鉴的桥梁,在共同的宗教团体和宗教生活下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国家意识,促进了当时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