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琪拉达论     
诗歌评论家杨匡汉先生说:“以历史和现实而论或从逻辑发展而言,在一个民族的新的黎明时期,诗有着广阔的天地,诗是光彩夺目的”(《缪斯的空间》)。吴琪拉达正是诞生于彝族新的黎明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是光彩夺目的。虽然年轻的新一代诗人已经出现,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吉狄马加、伍耀辉,他们已经开始了新的里程,把彝族诗歌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吴琪拉达作为解放后党所培养的第一个彝族诗人自有其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研究吴琪拉达的诗歌创作的发展道路应该说也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是中国当代极具盛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在诗作中,吉狄马加频繁地叙写了彝族的风尚习俗、祭祀礼仪、图腾信仰、神话传说等"仪式"意象。吉狄马加在诗作中常常以彝族的仪式文化为视角来探寻彝族的历史、思考彝族的现实,彰显了他对彝族文化的深沉思考和独特想象,表达了他对彝族现实生活、未来发展、人性人文等形而上的思考和终极关怀意识,这使他有关彝族的书写更切近于本民族的原生态状态。仪式是对现实的超越性表征,是一种情感体验,具有召唤作用。诗人常常在诗作中通过"仪式"意象表达对彝族文化传统的强烈认同,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仪式书写是诗人吉狄马加诗歌创作的一种策略和表达诉求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经典彝文古籍都是以名言警句、诗句等文体完成,多为五言诗歌体,但也有七言、九言和十一言的,在文体上,句与句、段与段、篇与篇之间非常讲究音韵规律。吉狄马加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诗人。论文通过深入分析吉狄马加汉语诗歌中的民族文化基因,阐释彝族传统文化对现当代用汉语创作的彝族诗人创作的影响。研究表明:彝族古典文集在题材和内容两个方面影响着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他的很多诗歌题材都直接源于彝族古籍;其次,在诗歌的内容上,字里行间无不流溢着彝族古典文集与传统文化的气质与性格。此外,以彝族经典古籍文献为始基的彝族文化因子则通过内化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诗人诗歌创作不竭之源泉。  相似文献   

4.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是彝族当代文学的旗帜,他的诗歌抒发了改革开放以来彝族的民族意识觉醒的情怀,是彝族诗歌及彝族文化复兴的鼓手。在他的诗歌中大量出现了彝族文化意象,意象与情感交相呼应,体现出了吉狄马加诗歌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与人类性。意大利诗人莱奥帕尔迪是意大利国家独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表现了对意大利光荣历史的回顾和对意大利现实的深深不满。其诗歌中慷慨激昂的情感、冷静独立的思考、细致多情的描绘等等,都无不展现出诗人的个性。两位诗人在各自民族变革的伟大时期,用诗歌的形式对内体现出了对民族复兴的热切渴盼,对外展现了对人性和自然的礼赞、对生命的关爱、对人道主义的关切等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沙马、施袁喜、鲁娟等几位彝族青年诗人,分别从诗歌意象、文化内涵、语言特点等方面对他们的诗歌进行简单评析,力图通过他们的诗歌概括一些当下彝族青年诗人创作的特点,展现彝族汉语诗歌的一些面貌。  相似文献   

6.
彝族诗人倮伍拉且以古朴的彝族文化为写作积淀,并藉由纯质真诚的诗意风格、理智透彻的诗作态度、质朴磅礴的诗性抒发,塑造出众多风格各异的意象。探究其诗歌意象的,深入挖掘彝族文化中蕴藏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内核。结合诗人创作的年代背景与写作倾向,贯注其诗歌创作的历程,剖析出彝人潜意识中的生命意识,揭明彝人民族精神的符号体现与传统文化的时代挑战,体察诗人故乡情思的艺术哲思,并指出诗人写作主题的审美移情和诗歌取向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彝族诗歌是指新时期的彝族诗人们用汉语进行的诗歌创作。新时期彝族诗歌以吉狄马加为代表,在创作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本文试图对他们身处文学边缘,却执著探索的精神以及创作中的优缺点作简单的评述,以期对彝族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有一点借鉴和促进。  相似文献   

8.
彝族古代诗人余家驹,汉文化修养很高,用汉文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其中的山水诗作,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情感,从其作品中,当时彝族知识分子的心态可见一斑。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作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可见到李白、苏东坡、陶渊明的影子.  相似文献   

9.
吉狄马加论     
吉狄马加论叶潮他的卓越就在这里:他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时间被诗意地穿透─—彝族,以灵魂的话语实现了与世界的交谈。他的成功就在这里:彝族文化被一种泛灵的语言赋形并传播,于是他站在了彝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获得了中国众多诗人所没...  相似文献   

10.
校友·作家·诗人·(一)吉狄马加吉狄马加,1961年6月23日,生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昭党县。按照彝人父子连名的习惯,吉狄马加的全名应为:吉狄·略且·马加拉格。彝族当代优秀青年诗人,也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青年诗人之一,最年轻的一级作家...  相似文献   

11.
论彝族当代文学创作的传统继承、借鉴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发展是一条历史的长河,在它发展的下一阶层上,总是承传着上一阶层的源流,同时又接受着各种文学潮流的影响。彝族当代文学是在继承彝族文学的历史传统,借鉴汉族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优秀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彝族文学受彝族民间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彝族民间文学不仅给了彝族作者最初的文学启蒙,而且提供给他们以丰富的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彝族文学的发展有经验,也有教训。其基本经验是: 第一,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党的文艺方向,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第三,必须解决好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问题。第四,必须全面提高彝族作家队伍的基本素质。当前的彝族文学创作,闭塞是发展的主要障碍,要勇于探索,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冲突以追求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伟大的时代,要有信心在遵循艺术规律、尊重民族欣赏习惯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的识别武器,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吸收国内外的艺术成果,创造出富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彝族新文学。  相似文献   

12.
倮伍拉且系当代彝族汉语诗人群体中的优秀诗人之一,著有《饶山的游云》、《大自然与我们》、《诗歌图腾》三部诗集,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励。本文以以上三部诗集为文本依据,对倮伍拉且诗歌创作所经历的“三阶段”作出了具体的论述和解析。阐释出以彝族文化的自然属性为背景,流注其诗歌创作全过程的,对自然精神的深切体察与艺术再现的艺术思想内涵和美学追求;揭明其将彝族传统文化深层的图腾意识、图腾心理自觉地与现代语言艺术之语言观契合,并建构语言图腾的艺术境界和语言哲学的思考,肯定其所作的艺术实践,为今后的彝族汉语文学创作带来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阿库乌雾的诗力透彝族文化的深处,写出了民族生命的本源美和力量美,并在宗教文化的溯源、思考中,显示出一种元初客观真实状态及多元存在观念。哲学的深思与现代艺术观念的结合,又促使诗人走向预谋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形象的重构,其终极目的是圆成一个民族现代生存精神与艺术精神完美同构的梦。在艺术美的追求上,诗人力图以出走而后回归的视野来审视民族历史文化,在丰富多彩的意象组构中,昂扬着一种来自民族文化深层的阳刚之美。其艺术手法多样,艺术风格独特。  相似文献   

14.
霁虹是一位在金沙江畔长大的彝族青年诗人,面对全球化语境,仍坚守着乡土的那份本真,将饱蘸情感的笔触深入到魂牵梦萦的乡土家园,试图为诗歌寻找一片新的文化精神生存空间。因此,诗人在回归与守成的同时,带着深切的焦虑与期盼进行着变构、整合和提升,意欲在“文化裂谷”处完成彝、汉文化的接轨。这种对乡土文化精神的掘取无疑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厚重感,但是,在语言传达上,也留下了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文萃与信息     
彝族文化学派的学术贡献 彝族文化学派登上中国学坛短短三年间,以其新材料、新问题、新发现、新观点。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对若干人们未能提出的或不能阐明的事象给予了新的自成一家之言的解释,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突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①发现了过去不为人知的彝族十月太阳历,这是中华彝族文化学说的重要基石之一。②中华彝族文化学派对中国文明的源头提出了新说。③中华彝族文化学派揭示了中国古代基本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和八卦的起源,为研究中国哲学开辟了新的途径。④中华彝族文化学派探明《夏小正》是十月太阳历,从而纠正了自古以来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彝族诗人阿苏越尔诗歌创作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入手,通过分析其在写作中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故土乡情的呼唤,及其在诗歌创作上所作的对自身超越的尝试,以揭示其诗歌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7.
彝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彝族土司也是中国土司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彝族土司的研究?有助于深化西南民族史学科的纵深发展2009年以来,彝族土司研究产出了一批新的成果,在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在通史性著作、研究资料的拓展以及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是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彝族视道德教育为儿女顺应社会、获得终生幸福不可缺失的奠基性教育。认真发掘和梳理彝族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的理论精髓,并结合实际赋予新的现实内容,对提高民族地区公民道德素质和建设和谐、稳定、繁荣的彝区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汉语诗歌创作群体,可界定为凉山彝族文化诗派。他们怀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从新时期到新世纪致力于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重构和民族诗歌的审美重构,已形成相当卓异的风格特征。这既证明民族诗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牢牢把握,更证明党和政府把新世纪文学艺术定位于和谐文化建设之明智,是成功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彝族人类学影视片是彝族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早的彝族人类学摄影是在本世纪初出现。本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始拍《凉山彝族》这部民族志影片,是为新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开创性工作。八十年代又拍摄出一些彝族人类学片。今后彝族文化的更新和交融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剧烈,因此拍摄彝族或彝区人类学影视片的题材与日俱增。彝族人类学影视片的拍摄将是一项任务繁重且前景广阔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