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地方实力派问题,是民国史上惊心动魄的奇观。地方实力派在历史上的表演,显现了一幅幅生动、奇特而又多变的画面,始终扣击着人们的心弦。何谓“地方实力派”?毛泽东同志在分析抗日战争各种政治力量的时候,明确地指出:“中间力量,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因为他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主要统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同时和工农阶级有矛盾,所以往往站在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之间的中问立场。”周恩来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也说:“现在的大后方,反对蒋介石法西斯独  相似文献   

2.
所谓中间力量,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作过下列阐释:"中间力量,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因为他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主要统治力量之间有矛盾,同时和工农阶级有矛盾,所以往往站在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之间的中间立场。"①由于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以前的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点,我们当然不能照搬毛泽东的说法。不过,根据九一八事变以后至全面抗战爆发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比照毛泽东以阶级分析划分社会政治力量的方法,我们大致可以作这样的说明,即: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爆发前,中间力量主要包括除国共两党以…  相似文献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曾形成并存在着一个中间势力集团.毛泽东曾指出:"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一般认为,中间势力是与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相对而言的,他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有矛盾,同时和工人、农民阶级也有矛盾,往往是站在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之间的中间立场上,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但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定义,要想更为深刻的把握中间势力的科学涵义,还须对中间势力的外延和内涵做更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问题的研究仅局限于对国共合作的考察,虽然不少学者也论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个全民族联合的抗日统一战线,也提到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等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但根本却都未能摆脱国共合作的形成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模式化的观点,这种观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本文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政治舞台上除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和代表工农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之外,还存在一个日益发展起来的代表广大民族资产阶级、民主人士、知识分子等广大中间阶层利益的中间政治力量,即中间各民主党派和团体;它们连同一定程度上实际以自己的军事力量独霸一方的一些地方实力派一起,共同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政治舞台上的中间势力。中间势力是“九一八”后中国社会一股极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它们提出了不同于国共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主要领域都担任了不同于国共的政治角色,对“九一八”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把1927年卮的国民党新军阀统治集团一分为二——“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蒋介石嫡系集团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地方实力派。地方实力派——“包括有地盘的实力派和无地盘的杂牌军两种力量在内”,在1930年5月的中原军阀大战之前,其兵力约占当时国民党新军阀统治集团总兵力的70%以上,至解放战争时期仍约占一半。因此,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来看,地方实力派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同蒋家王朝进行生死搏斗时决定胜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南方局与西南地方实力派孙金伟在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实力派是中间势力的重要一员,而中间势力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取中间势力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重要内容。研究市方局在争取西南地方实力派斗争中的伟大实践和卓著贡献,对于缅...  相似文献   

7.
论辛亥革命的实质——从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农先生在《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指出:“从甲午到辛亥的十七年间,中国内部已组成三大派的政治势力:一、革命派;二、袁世凯实力派;三、君宪派”。这三派政治势力随着满清中央政权的日益削弱而渐趋强大,并通过反满革命、东南互保、戊戌变法显示了各自的政治力量。在这三派势力中,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地方汉族督抚实力派与掌握中央政权的满洲亲贵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和表面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八旗、绿营的衰败、自太平天国革命以来,地方汉族地主武装和军阀势力逐渐成为维持清王朝政治的主要支柱。而洋务活动的频繁,又促使清廷授重权于督臣,结果汉族地方督抚实力派遂成为清王朝统治营垒中一支重要、举足轻重却又尾大不掉的力量。在民主革命不断高涨形势下,他们与立  相似文献   

8.
邓正兵 《学术研究》2000,1(5):87-93
广东地方实力派的对日政策服务于其地方集团的利益。他们一方面反对日本侵略中国,反对蒋介石中央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支持各地抗日壮举;另一方面,幻想依靠日本的支持反蒋,与日本有较多联络与勾结。同时,镇压广东省内抗日救亡运动,屈辱处理省内涉日事件。从其言行看,广东地方实力派的对日政策实际上处于亲日与反日之间。  相似文献   

9.
张利杰 《人文杂志》2023,(11):130-140
1936年前后,晋绥两省成为中日交锋的前沿地带。中共把“经营山西”作为“对日作战的重要步骤”,国民党则将两省视为南京中央与地方实力派阎锡山联手抗日的重要阵地。然而,国共两党并不了解对方的抗日谋略,中共为了“争取迅速对日作战”倾全军之力东征山西,国民党则因担心日本势力插手而欲从速阻拒东征的红军。国民党中央军大批开入山西后,中共为保存抗日力量主动撤回陕北,待陕甘后方稳固后再东向抗日;国民党则顺势将中央军留置晋绥周边,悄然转化为防日的国防力量。东征之役虽是一场内战,但其缘起、过程和结果都深受国共抗日筹谋的作用。它客观上改变了双方的抗日布局,影响了两党的关系走向以及全面抗战初期山西抗战格局,在抗战史中具有一定的枢纽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正礼 《江汉论坛》2001,2(5):40-43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抗日统战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二者在抗战中的军事合作,构成了国共两党军队并肩抗日的主体;抗战相持阶段,中共通过争取地方实力派的同情和中立,粉碎了顽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维系了中国的抗战局面;抗战后期,中共与地方实力派,尤其是与西南地方实力派的合作,推动了大后方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初期,周恩来就和毛泽东、张闻天等同志一起,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同盟军的理论与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周恩来并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科学地划分各阶级为三类:“一类是进步力量,就是工农小资产阶级;一类是中间力量,就是中间阶层;一类是顽固力量,或是反动力量,就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从而制订出了“发展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力量,孤立、分化和打击顽固力量,也就是联合大多数,反对少数,打击最顽固的力量”的策略方针。本文将以这些策略为指导,对这一时期周恩来的统一战线策略思想及其实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张瑞娟 《中州学刊》2002,2(5):110-112
毛泽东关于争取中间力量的思想是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总结各根据地斗争的经验 ,进一步提出要争取中间力量 ,必须发展进步势力 ,孤立顽固势力 ;必须扩大中间力量的对象 ;必须实行正确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自此 ,中间力量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日趋活跃 ,逐渐成为一股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的政治力量 ,为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姚润田 《学术论坛》2005,1(12):144-147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中间势力"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政治力量.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并开展了团结中间势力的一系列工作.历史证明,争取"中间势力"策略的制订有力地促进、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33年,党魁陈炯明病逝,致公党实际领导人缺位,组织内部的主要势力为谋求出路,呈现出不同的政治趋向。美洲洪门致公堂欲推举淞沪抗战与“福建事变”中的蔡廷锴作总理,借蔡之声势推进“抗日反蒋”;香港中国致公党内存在拥护蒋介石、成为受蒋介石秘密领导的别动队的倾向。致公团体内部政治趋向之分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民党内派系纷争的政治生态之影响,不同派别或借“拥蒋”寻求出路,或借势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呈现出组织内部的巨大分歧。但差异间亦存在共性,即寄望于借助外部力量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致公党等中间党派组织孱弱的基本面相。  相似文献   

15.
新桂系军阀集团是国民党中较大的一支地方实力派,它曾一度统治过广西、安徽、湖北等省,其势力所及近半个中国。这支反共反人民的地方势力,在“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关头,曾逐渐改变了其政治态度,朝着抗日、团结、民主方向迈进。抗战爆发后,新桂系踏上了民族解放的疆场,积极参加抗战,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山西与广西抗战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和山西两地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处于西南边锤,一个处于华北抗战前线。表现在文化形态上,一个是国统区大后方文化中心,一个包括抗日根据地文化、阎统区文化和沦陷区文化,在抗战文化涵盖的类型、内容和范围上有所不同;又由于两地都为与蒋介石集团既相关联又互有矛盾的地方实力派,为了各自的生存,在全民抗战的大环境下,都形成了以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进步的,宽松的抗战文化氛围,在抗战文化上又表现出许多共性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和地方实力派在处理双方的关系时均表现出两面性特点。袁世凯利用地方实力派的依附与支持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又担心地方实力派壮大而经常限制他们的发展。地方实力派则始终将袁世凯作为谋取权力和利益的工具,当袁势力强大统治稳定时,他们竭力奉承与巴结袁,当袁之统治出现危机时,他们便纷纷反袁。袁世凯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与潜在的不稳定性是与地方势力派的依附与反对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论“两广事变”的和平解决王静“两广事变”又名“六一运动”,是由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领袖陈济棠和李宗仁领衔,以逼请国民党中央领导抗日为名而于1936年6月1日发动的一次反蒋事变。事变历时三个半月,终以蒋介石与广西地方实力派签订条约而和平解决。自国民党开展“...  相似文献   

19.
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统一战线内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别的政治态度和目的各不相同。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斗争策略,并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战略战术,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代初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动向陈麟辉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挑起“九一八”事变,促使了中国社会矛盾的新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自然又引起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动。曾在大革命失败后追随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后面的民族资产阶级,终于被沉重的民族灾难所震动,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