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以来国内对科拉·卡普兰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翻译和研究比较薄弱,但这并不影响其理论的重要价值.其中,卡普兰着力思考女性主体的差异性以及文本语言在此构建中的角色问题,并由此揭示文本语言的异质性与建构差异主体性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思潮吸收了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的所长,采用"自然"与"女性"的双重视角来对相关文本展开文学批评,构成文学批评领域一个独特的分支.本文试图对这一新兴的文学思潮和实践作一个阶段性的概述,从国际视野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入手,重点突出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包括批评的源流、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以及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在文学批评界的分支,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分析评述其重要的理论观点,进而把握女性主义批评的精髓要义,廓清其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前景 和走向.  相似文献   

4.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文学关系的探讨渐多,但是直接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题的论文还较少。笔者以文学为中心视角,在借鉴国内文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学者的专著,既有对该理论的宏观梳理,又有对男女作家自然写作个案的分析,试图对这一新的文学批评做一个相对全面而深入的论述。本文涉及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文本特点和批评特色等。笔者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融合了女性主义批评与生态批评二者之长,在生态学术的热烈探讨中,将成为有前途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5.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渐多,但是直接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题的论文还较少。以文学为中心视角,在借鉴国内文学研究者的成果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学者的专著;既有对该理论的宏观梳理,又有对男女作家自然写作个案的分析,试图对这一新的文学批评做一个相对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论文涉及该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文本特点和批评特色等。作者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融合了女性主义批评与生态批评二者之长,在生态学术的热烈探讨中,将成为有前途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把妇女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体性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白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等等的发展阶段,由此可见,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不断的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这种批评理论所具有的生产力和思想活力,同时该理论也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如对女性语言、女性风格的探讨尚无定论,对文本意识形态的强调使之缺乏美学分析等等。  相似文献   

7.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解析的一种批评方法。女性主义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建文学史的大厦,阐发对女性文本隐喻与象征理解上的共性与亲密关系,标志着女性学者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她们颇具特色的思维习惯与不同的责任关注,显示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术创新活力与理论先锋激情。探讨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促进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使人们以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化进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性别诗学"的兴起原因在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重心从"女性"向"性别"的转移和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理论的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性别诗学也必须注意处理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性别理论"之间的关系、"诗学体系"与"女性立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叙事学将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性别因素,引入了结构主义叙事学所具有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规则,为文学批评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阈.本文认为,女性主义叙事学可以较为深入地使我们认识到女性作家在叙事时所具有的性别特点,同时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中的性别因素考虑其中,从而更好地对女性文本进行解读.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把文学作品语境化、性别化,聚焦作品叙事结构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