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今天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以往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中生成、演变而来的。因此,研究批评史并不是额外附加的一项任务,而是研究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必然要求。不懂得批评史,就无法真正深入地研究文学理论。许多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问题,惟有从批评史的角度去考察,才能获得比较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张乾坤 《云梦学刊》2014,(6):97-101
既有的研究将中国当代电影批评史建构成电影批评模式的历史,至少面临着两个主要难题:一是如何正确处理批评模式与整体的批评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批评模式的转换如何体现批评史的发展趋势问题。与其说将中国当代电影批评史建构成批评模式的历史,不如说建构成在具体电影观念指导下整体的批评实践活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西学模式的引进导致了古代文论学科中的批评史与文学史、批评史与批评观念、批评史与文化语境的割裂.研究目的和文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影响到古代文论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回应西学问题、学科内在的演化问题、体系构造问题以及书写体例问题都应该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1946至1949年西方文论的丰硕成果,为我们书写了一段令人缅怀的批评史。短短几年间,竟有如此众多的批评经典竞相问世,而且每一部都非同凡响,的确堪称批评史上的一个奇迹。尽管那一代批评家早已风流云散,但他们的批评论著却至今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而奥尔巴赫的《摹仿论》、布鲁克斯的《精制的瓮》、利维斯的《伟大的传统》、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无疑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代表了这段批评史的主导倾向。  相似文献   

5.
从电影理论和电影史的角度出发审视中国电影批评,已经成为重写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鸳鸯蝴蝶派”在电影批评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当前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上海的代表人物周瘦鹃等,而对于北京的代表人物张恨水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避免电影批评史狭隘地限定在“上海电影批评史”范畴内,有必要深入研究张恨水的电影批评。尽管张恨水是一位广为人知的通俗文学作家,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于电影叙事模式和剪辑手法对他小说创作的影响,而较少涉及他的电影批评。通过对他的电影批评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张恨水并非电影的“门外汉”,而是在社会功能、艺术表现、技术制作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拥有深刻的见解。张恨水的电影批评是“鸳鸯蝴蝶派”电影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思维、视角和意识等方面与上海的“鸳鸯蝴蝶派”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正好突显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多元共生和丰富繁荣,表明中国电影并非单一受益于某一思想的影响;相反,它是在不同观点和审美标准相互平衡和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对张恨水的电影批评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打破以上海为中心的传统电影史书写框架,重新解读“鸳鸯蝴蝶派”电影批评的文化价值,为理解早期中国电影生态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门庭 《船山学刊》2010,(4):159-162
王渔洋主盟诗坛近五十年,其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其评价却誉与毁共存,推崇和诋娸并在,而《四库全书总目》持公允、兼容的批评态度力求对其做出公正、恰当的评判。其批评虽有某些不切实之处,但对王渔洋诗学批评所展现出来的批评态度、批评理念、批评标准,对今天诗歌批评史的研究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邱景源 《兰州学刊》2008,(7):166-168
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陈钟凡,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傅庚生、朱维之等人都撰写了各自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或中国文艺思想史著作,这些经典文学批评史著作的问世,使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得以建立。而批评史学科的建立,不仅仅是因为开创性著作的问世,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些著作已经有了自觉的批评史学科观念、现代文学观念、批评史观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这也正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门得以确立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国外马克思主义狄更斯批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狄更斯的作品问世以来,批评家们运用种种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狄更斯的作品和生平,但是唯有马克思主义批评纵贯170余年的狄更斯批评史。国外绵延不断的马克思主义狄更斯批评大致经历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80年代及其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四个阶段。必须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文化批判的同时实现了批评视角、批评方法的多元化,但是在研究文学与社会、历史、现实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上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的狄更斯批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宝库,昭示了马克思主义批评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是什么?在不止一篇文字里,笔者说过,文学史应该是文学结构史或结构的文学史。同样,对于文学批评史,笔者也主张,应该着意研究文学批评史的结构系统。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注重批评运作过程,反对琐碎的枝蔓描摹;需要倚重批评模式构造,反对并消解被神化了批评大家。总之,犹如文学史不应是作家作品论的简单组合一样,文学批评史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研究已在宏观进程、热点问题、重要现象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是,部分研究论著不够系统,缺乏理论深度和历史意识。深化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研究的对策是:一要树立和培养历史意识,加强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二要公正地对待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传统;三要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兼顾。  相似文献   

11.
徐楠 《河北学刊》2012,32(3):109-113
在《明诗评选》中,王夫之将成化至正德间苏州诗人分为两类。他一方面将祝允明、唐寅、蔡羽标举为明诗典范,一方面大力攻击沈周、杨循吉等人。此种批评表现出黜主流而扬别派的明诗批评思路,具备一定合理意义,也存在明显的误读,折射出王夫之诗学的诸多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12.
葛红兵 《社会科学》2006,(7):179-183
文学是一种价值追问,探索、展示价值迁移,引领、参与价值重塑是文学的本体命义。批评是对价值的价值判断,对思想的思想反思,应当用价值的力量为文学命名。但是,没有价值怀疑、价值批判、价值重估就不会有真正的价值发现和重塑,因此,重申文学是一种价值追问这样一个本体论事实,是要求批评尊重价值表现的文学特殊性,以宽容的心态理解价值探索的复杂性。批评的真正未来应该在它对文学的理解、看护和宽容中获得。  相似文献   

13.
一个有价值的逻辑起点--文学文本多层次结构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现象学美学家茵伽登、英美新批评派的韦勒克、沃伦以及原型批评理论家弗莱,中国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等,从不同的理论立足点,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文学文本存在方式,或者从"层次"或者从"面面观"的角度相应得出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多侧面的构成.我们所珍视的不仅在于他们见解的相近,更在于他们的不同点.以此为基点,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是第一,为文学批评从"多层次的立体结构"来全面动态地认识"文学性"开拓了思路.第二,文本多层次立体结构意味着划出了文本本体的边界,由于各个理论的相异,又表明了文学作品多层次的结构性存在是非本质的,所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本体是建构性的和开放性的.对于文学批评来说是一个有意义的前提.第三,确认多层次立体结构的文本存在方式,意味着拓宽了文学批评方法可以介入的空间,为多种方法在文学作品的各层次间进行对话和交往,形成批评话语的间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重读《鲁迅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生 《河北学刊》2002,22(6):116-118
尘封了几十年的《鲁迅批判》 ,我们对它曾有诸多的误读。本文通过分析它在批评过程中抓住文本的本质和进展 ,注重同作家感情的对话 ,广博细密的梳理等特点 ;试图发掘出它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特的贡献 ,进而探寻它对当下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夏秀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2):119-122
在20世纪最后20年涌入我国的众多西方文论中,原型批评理论是最受欢迎的理论之一,无论是对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其影响下,文论界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在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进行文学批评的过程中,还存在机械化、忽视对作家作品心理层面的关注等不足之处,需要研究者深入、充分挖掘原型理论的相关价值,促进文学研究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景国劲 《齐鲁学刊》2001,3(2):85-89
“印象的批评”是旨在强化批评家个性主体意识和主观情感评价功能、以主观的和印象的审美眼光评价文学的一种泛化批评形态。中国现代泛印象主义文学批评在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现代文化语境中成为文坛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他们所倡导的文学批评的自由与宽容、创造与超越的理论品格,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主义和政治论、道德论文艺批评,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借鉴意义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黄安年 《云梦学刊》2011,32(3):20-28
回顾学术批评网难忘的十年,可以看出杨玉圣创办的学术批评网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网站中一面值得敬佩和学习的旗帜。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贵在坚持,鍥而不舍。近年来学术抄袭事件频发,应尽快制订规范认定细则。完善各级独立学术道德评估机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张涛 《齐鲁学刊》2004,(6):39-42
在钱大昕的经史考据成果中,不乏积极的义理探索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佛教轮回说的批判,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钱大昕此举继承和发展了何承天、范缜以来的朴素唯物论和无神论传统,并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对出入佛老的理学的反感和否定,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玉 《社会科学》2012,(1):169-176
受制于高校文学教育体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总体上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主要有社会文化批评、审美批评和现代批评三种模式。当前社会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主流和主体,审美批评则地位尴尬,虽然理论上大家都承认它的价值和作用,但实际上其受重视程度不高、影响也有限。文学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文学性",即泛审美性,所以,审美批评是首要的批评,其它文学批评都是建立在审美批评的基础上。当今中国文学批评中,真正的审美批评还相当欠缺。重建当代文学审美批评,首先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审美批评的经验,其次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丰富发展并系统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批评体系。文学的审美特征、呈现方式、写作技巧、文体、语言文字是文学审美批评最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英美新批评在美国曾风靡一时,成为文学研究中独步天下的唯一范式.可以说,新批评是一种保守的理性主义文论,它力图为文本设定一个稳固的价值标准,其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都格外强调"秩序",这使之成了适应当时美国学校文学教育的模版,给人们提供了规避政治风险的途径,又让背景各异的学习者充满了研究文学的信心.保守而理性的新批评迅速占据学校讲坛,成为高等教育体制的一部分,而新批评的体制化选择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和繁盛.然而,这种体制化也成了新批评的双刃剑.其片面化的理论主张和僵化的体制困局最终又葬送了自身前途.分析新批评的体制化,有助于更深入地献识这一流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