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子龙对"温柔敦厚"的阐释是丰富驳杂的。他既主张诗应有"温厚之旨",又认为"温厚"之诗不足以"写哀宣志";既认为"悲愤峭激""不平之气"不违背"风人之义",又为"婉刺"提供了多种策略。这些思想使得他的"温柔敦厚"阐释既富张力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陈子龙论"温柔敦厚"过程中的"既/又"结构,实际上是中国古典范畴拓展性阐释中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折射出在传统资源背景下进行创造性阐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文化—心理图式是积淀着特定文化蕴涵的心理结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无意识。这种文化—心理图式影响着在特定文化中生存群体的思维方式、感知方式和情感模式。文化—心理图式对创作有重要影响:不仅影响着意象选择,还影响着叙述程式和特定主题的形成。文化—心理图式影响创作的方式有"化合式"和"模式化"两种方式。前一种方式会对创作产生正面效应,而后一种方式则会对创作形成负面影响。发挥文化—心理图式正面效应,规避其负面效应的方式的关键在于文学活动主体保持对于"文学"的自觉以及"创新"的自觉。  相似文献   
3.
夏秀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2):119-122
在20世纪最后20年涌入我国的众多西方文论中,原型批评理论是最受欢迎的理论之一,无论是对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其影响下,文论界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在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进行文学批评的过程中,还存在机械化、忽视对作家作品心理层面的关注等不足之处,需要研究者深入、充分挖掘原型理论的相关价值,促进文学研究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电子媒介的繁荣对文学形成了强大冲击,造成文学两个方面的边缘化:一是文学失去中心地位;二是文学必须与新的媒介相结合.电子媒介所导致的"趋零距离"和"图像增殖"遮蔽了事物的真实面目,也使人失去主体性,认识缺乏独立性,定位失准.电子媒介的缺陷为文学留下了生存空间.文学可以运用电子媒介进行传播,发挥文学的影响力,并通过写作主体的真切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满足人类追求精神自足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漂泊作为一种生存状况和精神现象是东西方所共有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作家迥异的漂泊心态。中国作家惧怕厌倦漂泊,而西方作家则喜欢追求漂泊;从漂泊动机上说,中国作家是被动无奈,西方作家则是主动选择。这些不同在文学的主题、取材、意象、人物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6.
夏秀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6):117-124
清代初期,一批儒家学者对"温柔敦厚"进行了重新阐释。他们认为,按照传统诗教的要求,诗歌的表达形式可以"温厚和平""委婉含蓄",但在内容上则不必如此拘谨,激昂慷慨、哀痛怨怒的情感都可以表达,愤而不失其正无违于"温柔敦厚"。拓展性阐释的发生与明末清初儒学的反思思潮以及清初士人的个体经历、元明两个时期以来"温柔敦厚"的保守性阐释状况密切相关。拓展性阐释不仅丰富了"温柔敦厚"的内涵,而且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传统儒家士人与天地同其大的人格理想,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夏秀 《东方论坛》2004,(4):39-41
艺术的终结至少有两种含义:一是真正的终结,一是“边缘化”.但我认为艺术是不会真正终结的,而是走向边缘化,文学的边缘化并不意味着文学的没落而是文学的适得其所,恢复了它清净无为的本来面目.因此,文学的边缘化带给我们的也就不是文学的“黄昏”而是只拥有精品的文学的清晨.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艺学研究领域中 ,李衍柱先生应该是成就卓著的学者了。在 4 0多年的文艺学教学和科研过程中 ,他著作等身 ,仅仅公开发表的论文就有 12 0多篇。最近 ,李先生在这么多成果中 ,选了二十几篇结集出版 ,名为《路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3年 3月出版 )。李衍柱先生的学  相似文献   
9.
"诗怨"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命题之一,随着时代和社会背景的更迭,其内涵也多有变化,而内涵变化背后则是中国传统士人人格和精神状态的变化。从风格上看,孔子之后诗怨命题内涵的演变大致有两种路径:"直抒怨艾"和"温柔敦厚"。从诗怨内涵发展历程看,从春秋战国到唐代这一历史时段的演变比较重要。在"直抒怨艾"的路径上,从屈原的"发愤抒情"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韩愈的"不平则鸣"和"穷苦之言","诗怨"命题认同"怨"的激发作用,对于诗怨文学运行机制的认识逐渐明确,主体的自我意识以及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自我担当意识逐渐增强。明后期"诗怨"内涵的演变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段"诗怨"命题的基础上延伸和完善的。  相似文献   
10.
荣格的“原型”理论对心理学、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内涵丰富 ,首先是一种反应倾向或领  悟模式 ,是无意识中的一种“形象构成倾向”。其次 ,它又可以形成具体意象 ,可以衍生出丰富多采的形象。处于形象和具体物之间 ,因此具有中介性 ;它是意识所无法把握的 ,所以具有隐蔽性 ;同时 ,它又与地理因素和历史条件无关 ,存在于从古至今一切人的心理中 ,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