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北镇庙     
从有悠久历史的名城北镇县城西行数里,在绵亘几十里的松山脉所属医巫闾山脚下,有一座规摸宏大的庙宇,即北镇庙。北镇庙是古代北镇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始建于金代,元明清各朝又历次扩建与重修。据《北镇县志》元巡抚王宗彝所撰《北镇庙》中载:“舜即位分冀医巫闾之地为幽州,于时分州十二,各封一山以为一州之镇,医巫闾即幽州之镇也。去山五里四分里之一,距城三里四分之三。唐开元中封山神为广宁公,金加封为王,医巫闾密近邦畿,大德间加封贞德字,岁祀与岳读同……”明太祖洪武初年改封医巫闾山之神,“建庙设主,岁时祭享,朝廷有大典,恒遣官祭告,清代悉仍旧制……”(《北镇县志》)历代统治阶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作为地方儒学教化体系核心的庙学,存留了大量用于祭祀道教文昌神的祠阁,这一现象从表面上看是道教神灵进入官方祭祀场所,实际上是儒文化对道教神仙的儒化改造。文昌神的形象在这一改造过程中,经历了从自然神到人格神,从道教神到儒化神,从淫祀到国家正祀的过程,呈现出儒道二象性,是儒道文化融合历程的展现。  相似文献   

3.
社神和庙宇都在乡村社会的整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之间既存在一定差别又紧密联系.在对潮州饶平所城乡和中山小榄永宁社区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归纳出社、庙之间的三种关系类型,并进一步讨论了社、庙对社区认同和排他的影响.文章指出,社神认同仅限于“社”这种最小的聚落单位,因此社神的主要功能表现为社会区分;而庙宇的祭祀圈范围则依所奉祀神祗的神格大小而定,神格较高的庙宇社会整合能力也较强.只有将社、庙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洞悉乡村社会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4.
有清一代全国的刘猛将军庙和对驱蝗之神的祭祀蓬勃兴起,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民俗。其主要原因在于:1、雍正皇帝敕命全国建庙;2、历代皇帝不断对刘猛将军庙御书匾额,对刘猛将军叠加封号;3、广大农民期望神灵助其抵御天灾迷信心理。对刘猛将军究系何人的诸种说法中,以吴川将军刘承忠之说最易被人接受。  相似文献   

5.
自五代至明清,广德祠山神经历了一个从张大郎到张大帝,最后又回到无朝廷正式封号的江南区域性民间祠神的过程,考察文献记载所载张王祖庙的44次修建行为,可知由于随着祠山神地位的变化,朝廷对地方祀典管理、控制方式的不同,其修庙方式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唐末五代的6次修庙基本上为地方民众的自发行为,仅一次官修。有宋一代,张王祖庙的修建基本上是由官方主导的,而且十分频繁,共24次,地方信众也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修庙活动,有时是自己发起,或响应地方官的号召捐助钱物,更多的是平时的香火和诞会的捐献。这使得宋元时期的信众皆强调祖庙是“天子出钱”“国家气力建造”。元明清时期的广德与政治中心相隔千里,祠山神在国家祀典系统中的地位下降,文献记载的元明清张王祖庙修建活动数量大减,仅14次。这一时期的修庙行为总体趋势是官退民进,广德的地方民众,包括祖庙的日常管理者(早期以僧人为主,明代之后主要为道士)、地方士人(包括致仕返乡者)、商人、父老等,利用其在当地的社会动员力,越来越主动地参与祖庙的修建活动,而地方官虽然也会支持修庙、参与捐助,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行为。这一修庙方式使得明清的地方官员、广德士人、民众都认为修庙应该“...  相似文献   

6.
洪洞县兴唐寺乡兴唐寺村有座中镇庙,庙内现存一通建文皇帝御祭中镇霍山之神碑,这在全国已发现的御祭碑文中,是唯一一通明确记载“建文”年号的碑石,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物价值。至迟从明末清初就有学者对该碑进行关注,著录其碑文,分析其价值。但多数学者往往只著录碑文的祭文部分,很少提及祭文下的题名,然而这些题名可以帮助纠正当地方志记载的错误,因此也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庙学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教育形态,其正式出现于唐代.福建庙学大多由学尊庙,因庙表学,具有庙学的重要特点.尽管庙学是封建政治的产物,但对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以及促进社会稳定都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末四川庙产兴学过程中,作为庙会公产资源之一的庙树,在各地都曾被砍伐,以为修缮、营造学堂之用,或筹作学堂运作经费。在不同的地区,砍伐庙树的目的和特点有所不同。同时,砍伐庙树过程中存在弊混谋利的情况,引起了大量的冲突和诉讼,反映出清季推行现代化过程中国家与民众及民众团体在传统的习惯、仪式和信仰问题上常发生的对抗。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可增加我们对晚清地方学务运作过程和近代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余珊 《百姓生活》2010,(6):62-64
名扬海内外的佛教名寺法门寺,是东汉时期因供奉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而建塔、又因塔而建寺所形成的佛教寺院,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它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离宝鸡市90公里,北依岐山,南临渭水,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遥相望,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是华夏最早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
比干庙     
殷太师比干庙位於新乡卫辉市城北七公里,比干墓从周武王克殷而封,迄今已有三千馀年,庙建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庙。占地四万四千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照壁、山门、二门、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照壁,高3米,宽1.7米,厚1米,绿色琉璃瓦顶。壁体正中镶嵌有24块琉璃方砖砌成的花卉图案,构图精巧,色彩绚丽。大门,木牌坊式建筑,灰瓦顶,檐下置斗拱,门额上书"殷太师庙"四字,二门枋上悬"谏臣极则"四字,左右刻对联,门内两旁为碑廊。三门3间,硬山灰瓦顶,门前立石狮1对。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琉…  相似文献   

11.
1、关于五丈原诸葛亮庙建立时间最早见于清乾隆四十九年《一统志》:“祁(岐)山县五丈原有诸葛亮武候庙,元时建。”诸葛庙建于元代的说法从此开始。五丈原诸葛亮庙建于元代何时?光绪十年(1884)《岐山县志·艺文志》中收有嘉庆四旧年(1799)岐山知县杜堮写的《重修五丈原武侯祠记》中说:“自元至元初(1264年起始)建。”道光九年(1829)凤翔知府程楙采写的《增修五丈原武候祠记》中说:“(建)  相似文献   

12.
汉代神学思潮与汉乐府郊庙、游仙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神学思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帝王的造神活动是汉代神学思潮涌动的内在动力 ,方士的积极参与是汉代神学思潮向前发展的外在推力 ,汉儒的天人感应、祥瑞灾异学说是汉代神学思潮的理论基础 ,方士和儒生的结合衍变出了谶纬神学 ,并导致了经学神学化和神秘化。汉乐府机构的发展和扩大 ,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汉代神学思潮的需要 ,汉乐府中的郊庙、游仙诗是汉代神学思潮的直接产物 ,反映了汉代神学思潮的某些思想内容。同时 ,汉乐府郊庙、游仙诗在音乐的曲调上 ,在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上也吸取了民歌的养分 ,从而使其在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成为汉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13.
庙后闲思     
打了瓯网的秋风,搭乘南公的车,贴有瓯网论坛标签的车队,一路向西,往泽雅方向驶去,此次活动的目的地,是一个叫庙后的村落。庙后村,据说是琦君的故里,故而村头处放有四块刻有琦君故里字样的石碑  相似文献   

14.
关于追尊皇后的祔庙问题,欧阳修、马端临、王鸣盛等人的看法差异较大,有必祔太庙、皆立别庙和两者均可三种观点。宋代神主祔太庙的追尊皇后有四种:追尊皇帝的皇后、后嗣做了皇帝、神宗整顿太庙礼制时被升祔、因先帝太庙室中虚位而按照太庙礼制自然升祔;其他,则别立庙。透过宋代追尊皇后祔庙的实践过程可以看出,现实皇权、士大夫态度在追尊皇后祔庙的实际运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羊年赏羊景     
冯硕 《老友》2015,(2):52
2015年是农历乙未年,俗称羊年。在神州众多的风景名胜中,有不少以羊命名的景观,羊年赏羊景,别有一番情趣。六羊山,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境内,东临文殊寺,北连世界第一大佛的佛祖山。传说祖师为了造福人间,恩典中州百姓,选在险峻的天柱峰上建庙。祖师为此派下六只神羊,一夜之间就把建庙的材料全部运上了山。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上苍,纪念神羊,故取名六羊山。  相似文献   

16.
科学经历了一个从科学依附自然神到科学争当社会神,再到科学回归人们心中“神”——对物质世界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与理性把握——的辩证发展过程。反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人们清晰厘定科学发展规律、正确理解科学精神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薛涛,作为一个女诗人,历来受人重视,评价也颇高。其中为人称道的是她的一首小诗叫《题竹郎庙》: 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涛《送友人》及《题竹郎庙》诗,为向来传诵”。近人郑振铎也在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63年版)中写道:薛涛“其诗轻茜而艳丽,时有佳句,象《题竹郎庙》。”  相似文献   

18.
韩文兴 《老友》2013,(11):56-56,70
有一天,王安石与友人游览汴京。当他行至管仲鲍叔牙庙时,便在庙墙题诗一首。诗日:“两个伙伴,同眠同起,亲朋聚会,谁见谁喜。”  相似文献   

19.
庙学(儒学、郡县学、路府州县学)和书院是元代儒学教育的重要机关。即在元代的官办学校例规集所谈的庙学典礼中,两者也被合称为“庙学书院”、“儒学书院”、“路州县学书院”、“府州军县学校书院”等。简言之,以“学院”作为两者的通常称呼,是指庙学与书院受到了同样的看待。这不外乎是两者在元代的性质相同和受到官府的同一支配的缘故。无需赘言,庙学即是官办,设立于各路府州县学。书院与庙学的产生不同,尽管它是属于民间的教育机关和学术研究机关,但自南宋末期已有官办化的现象;至元代,许多名贤书  相似文献   

20.
张田 《北京纪事》2015,(11):109-112
灯市口大街曾是条热闹繁华的大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它与西单并称为北京最时尚的购物街,是青年人的购物天堂。那时灯市口大街两侧林立着不少的星级酒店和最In最时髦的商铺,如欢腾、班尼路、真维丝、佐单奴等品牌店,还有京城内为数不多的西装制定店,和刚刚才起步的婚纱摄影店,音像店里高声播放的流行音乐,闪闪发亮的婚纱与美味的小吃,吸引着每一位过往的行人。笔者曾居住附近多年,经常来往于此,除了对这里热闹景象有着清晰印象外,还对一件“老物件儿”有着深刻的记忆。这个“老物件儿”是一只石犬,它位于灯市口大街东侧的一家店铺前。说是石犬,其实早已经风化得看不出眉眼儿了,只剩下个伏地的轮廓还依稀可辨。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和同学路过此地,正好看见这块立于人家店前的石块,就在我们争说它是“狗”还是“狮子”的时候,一位路过此地的老住户告诉我们,这是“狗”,是“哮天犬”。“哮天犬”,不就是二郎神身边那只神兽吗?对于我们这些看着《西游记》长大的孩子们,它并不陌生。在电视剧《西游记》大闹天宫一集中,正是这只神犬,把众神都奈何不了的美猴王追得狼狈不堪,最终被擒。它怎么上这儿来了?正当我们心生疑惑之时,老人又告诉我们,这里原来有座二郎庙,石犬是庙的原物,后来庙拆了,石犬却留了下来。由此,我知道了这里曾有座二郎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家也搬走了,再也无缘见到这只石犬。但在不久前的一次文献查阅中,指间上的无意翻动,却翻出了一段与二郎庙相关的文字,这座原本已消失在我记忆中的庙宇就这样又回到脑海之中。为了不辜负这次的“机缘巧合”,我利用工作之便,查找了一下相关资料,对这座二郎庙及二郎神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梳理,也算是为大家茶余饭后增添一些谈资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