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文章对“那什么”共时系统中的各种用法进行了描写分析,并从历时角度进一步探讨其语法化过程:结构上由“那‘什么np'”到“那什么”单用;语义上由有所指到虚化为一个语用标记。“重新分析”和“主观语用推理”是其语法化机制;“那什么”的特殊含义与句法位置为其语法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可乐》2007,(2)
阅读下列题目,做出“有趣”或“无趣”的选择。1、问:“什么东西又黑又白又红?”答:“一匹害羞的斑马。”2、一位哲学家在弥留之际,喃喃地问:“答案是什么?”他的学生听了,耸耸肩说:“问题是什么?”3、病人:“帮帮忙,医生,我害怕失去记忆力。”医生:“嗯,你这种担心有多久了?”病人:“什么担心?”  相似文献   

3.
教育目的是对“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人”的规定 ,而“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人”又决定了“我们应该怎样培养人。”因此 ,大学校长的教育目的理念不仅对“我们应该培养什么人”起确定的作用 ,同时还对“我们应该怎样培养人”产生影响。大学校长的教育目的理念对“大学应该教什么”即课程设置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具有针对性、宏观性及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段时间以来,今天你“开心”了吗?被“虐待”了吗?成为白领之间的问候语。与此同时,“偷菜”“挖煤”以及“奴隶买卖”成为彼此行为暗号的关键词。这种集交流、娱乐于一身的网络新事物显得如此的好玩有趣。极尽“开心”之后,白领从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法国新马克思主义者马谢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什么是批评?”、“创造与生产”、“可言说的与不可言说的”、“意识形态和历史”、“镜子与实在”等命题,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本文就其“什么是文学批评”、“创造与生产”两个方面的问题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金陵瞭望》2010,(25):79-86
“当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走了怎么办呢?”“亲爱的,那就停下来,看看全局!” 当局者迷。 国象就如同生活。停下来,站得远点。 停下来看看,看看自己还有什么子儿,对方还有什么子儿。 我们都说“学国际象棋是启智”,那么什么是智慧呢?  相似文献   

7.
如此“有文化” 田德政在2008年3月25日《江南都市报》撰文说,近日.看到一篇关于某大学的老师给学生布置“打劫银行”计划的作业的评论文章,着实让我自卑了好一阵子:什么“工具理性猖獗,价值理性式微”啊,什么“现代性”啊.什么“理性经济人”啊……看得我一愣一愣的。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三年九月,“四人帮”的写作班子唐晓文在《人民日报》上抛出了一篇洋洋数千言的黑文——《孔子是“全民教育家”吗?》,黑文声色俱厉地责问我们:“孔子果真是什么‘全民教育家’吗?”洋洋得意地考问我们:“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底是什么货色?”怒气冲冲地宣称要批判那些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应当肯定的”人。文章口气之大是那些发现了什么“隐秘的天机”,掌握了什么“新式武器”的人才能有的。仔  相似文献   

9.
“什么×不×”构式可以看成是“什么”粘附在“×不×”上,“×”和“不×”分别代表“×”所表示的话题的两个方面。“什么×不×”构式在肯定结构中可以用于语用否定,在否定结构中有列举和突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答孙孙之问:“奶奶,干什么哪?”“画画儿。”“画什么?”“狐狸。”“什么狐狸?”“火狐狸。”“它要干什么?”“吃葡萄。”孙孙答我之问:“干什么哪?”“画画儿。”“画什么?”“跟您一样。”“它要干什么?”“做早操。”  相似文献   

11.
人为礼累     
我们中国人太讲礼了,讲礼的格言真不少,什么“来而不往非礼也”,什么“礼多人不怪”,什么“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等。这“礼”,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礼”的物化,就是老百姓说的“人情”。 于是在人际交往中,就有了送人情与还人情,送礼与还礼的往复无穷的活动。这种礼尚往来的活动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送礼的项目多如牛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群众运动?站在不同阶级立场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回答也截然不同。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总是毫无例外地动用了人类语言中最恶毒的词句,来咒骂群众运动。什么“平民的骚动”呀,什么“乌合之众”呀,什么“痞子运动”呀,什么“惰农运动”呀等等。与此相反,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革命者却用另外的词句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大声疾呼:革命群众运动是千百万劳动人民革命创造性和革命自觉性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3.
轻松一刻     
《社区》2009,(36):38-38
臭鱼 有一个人到市场上去买鱼,他随手从鱼摊上拿起一条鱼在鼻子上嗅了嗅,卖鱼的人怕他闻出自己的鱼不新鲜,就生气地说:“先生,你不买鱼没关系,还闻什么?”那人回答说:“我没闻,我是跟鱼说说话。”“你跟鱼说了些什么?”“我问鱼,海里最近有什么新闻?”“鱼怎么说?”“鱼回答我说,它不知道海里的新闻,因为它出海很长时间了!”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逐渐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20年。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不是完全清醒”、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逐渐搞清楚”,都应有准确的理解。“逐渐搞清楚”的最重要的标志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形成。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才能在实践中继续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五大树立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必须充分认识党的十五大在思想解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老子《道德经》中提出了“上善若水”、“少私寡欲”、“上德若谷”的为官之德。这为我们如何根据新情况、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解决好“当干部为什么”、“有权后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新建 《可乐》2010,(11):M0003-M0003
我和好友去逛书店,她一进大门就朝杂志区跑去,翻了很久。 我走到她身边问:“找什么?” 她说:“找《可乐》。” 我一愣:“这是什么杂志呀?” “超好看的。我每期都买。这期怎么找不到了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教育管理认识归属、认识范围以及思维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教育管理本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提出了教育管理既姓“教”又姓“管”的观点 ,指出了“教育管理实际是什么”和“教育管理应当是什么”都是“教育管理本质”问题中的应有之义 ,认为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思维方法都是认识教育管理本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都有一种口头的习惯。当碰到不好或不喜欢的事,都会在前面加个“鬼”宇。例如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会称“什么鬼地方”,听到自己不爱听的话会说“讲什么鬼话”,当然不喜欢一个人的模样也会不客气地批评“什么鬼样子”。所以“鬼”还真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以下的故事也一样。  相似文献   

19.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讨,我国学术界关于“人的本质”概念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五种:逻辑方法,本体论方法,结构论方法,价值论方法,存在主义方法。虽然五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是“人的本质”问题的解答,获得了几点重要共识,我国人学理论研究,已经由关于“人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转向对“人应该是什么”的价值论和“人可以是什么”的方法论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20.
眼下的中国,弊端百出,禁而不止,这不能不说与冠冕堂皇的“不可避免”论不无关系!诸如什么“法制不健全”呀,“钻了”什么什么的“空子”呀,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轨”期呀,“别的国家也会这样”呀,要熬过这一段“阵痛”呀,等等,等等。一言蔽之,一切皆属自然,实在不可避免!它悄悄“教化”人们对种种令人“憋气”的现象要观而望之、等而待之、忍而由之!“阵痛”一过即万般光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