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助推社区治理,是当前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建设的重要议题,也是社区教育研究的热点命题。依据治理的基本特征,结合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本文认为,社区教育应该从提升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水平、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培育社区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等三个着力点推进社区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2.
王杉 《社科纵横》2014,(3):88-91
本文立足于当前中国社区治理的四大主体,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利益需求日益分化和多元化等视角,分析了重塑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必然性,提出完善社区治理社会化运行机制的四大举措,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公民意识、积极培育浓厚的社区文化意识、培育扶植社区组织以及大力培育社区专职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等。  相似文献   

3.
创新社区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平等参与.作为社区教育中重要主体和客体的社区学习团队,因其广泛性、普遍性、群众性、草根性等特点,成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平台,在开展各项活动中有机参与社区治理,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完善优化社区学习团队推进社区治理,需要从基于社区治理意义角度,培育发展社区学习团队、加强社区学习团队自身建设、完善社区学习团队外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唐江平 《社会工作》2011,(12):26-29
社区治理主体间关系是一个关乎社区治理绩效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社区治理主体间存在着权力冲突、关系混乱的状态,不利于推进社区的和谐与发展.社区治理主体间关系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社区治理明显的"行政化倾向",而这又根源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以及文化观念的影响.要理顺社区治理主体间关系,需要综合平衡各种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5.
芦恒 《社会工作》2021,(2):11-22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大量国有企业改制,众多职工宿舍区成为老旧小区,给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转型风险.随着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从单位制转向社区制,社会治理的各项事务下沉到社区,繁重工作任务和心理压力导致了社区干部抱怨和夸大社区困境等"诉苦"现象,相伴生的是社区治理内生动力不足,政策与社区现实不相匹配等困境.因此,基层社区干部的主观认知水平提升也是加强基层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诉苦"的叙事实践框架促进了社区干部总结经验,通过重新找回自身所忽略的对于社区治理的责任感,重新塑造基层社区干部的人生态度、职业观、基层管理经验等关于社区治理的正向叙事,最终将地方性知识和规范性知识相结合,从叙事的角度提升基层干部的治理水平,助力中国特色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社区社会工作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社会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治安和社区教育等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本文立足于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的实践,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对当前社区工作中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探讨.虽然专业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相对缺乏,但是很多社区工作者已经运用了诸多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为社会工作的本土...  相似文献   

7.
胡雪 《社科纵横》2009,24(1):72-73
公安派出所是全部公安工作的根基所在,要实现“警力配置最优、警力资源消耗最低、警务效益最大”的警务改革目标,必须切实以社区服务为导向,改革警务运行模式,促进警民互动互利,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建立伙伴合作关系,从而达到与社区共同商讨、实施社区治安良策,强本固基,确保社会稳定的目标。本文从社区警务的角度对公安派出所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利涛 《创新》2021,15(4):22-34
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是贯彻党中央关于社会治理顶层设计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夯实"中国之治"社会基础的必要举措,也是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青年个性特征从保守到创新、从顺从到自我、从孤立到合作的转向,对社区治理理念与方式方法更新、提高公众参与度、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都具有积极意义.民族地区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有其独特性,经调查发现,青海省存在个别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社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强,相关机制不够健全.进一步推进青年参与社区治理,要以组织建设为统领,提升党建对社区治理的引领力;以扶植社会组织为抓手,丰富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载体;以培育公民意识为关键,提高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以健全机制为保障,畅通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社区社会工作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社会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治安和社区教育等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本文立足于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的实践,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对当前社区工作中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探讨。虽然专业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相对缺乏,但是很多社区工作者已经运用了诸多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实践路径。最后,对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工作中推广和应用退出了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6,(10):77-80
社会资本是指某一社会组织的特征,如信任、规范和网络,这些特征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也有更多的例证证明,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和推进社会资本的累积,可以有效的提升社区治理的效果,优化社区的结构和社会关系。在社会转型期,社区逐步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为担负起各种工作推进社区治理,不仅要重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投入,也更多地要重视社区社会资本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区,要加强社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的建设,加强社区的城市管理功能的建设,加强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建设,加强社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功能的建设。就和谐社区建设的路径而言,当前,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与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型相结合是现实的需要,此外,推动社区建设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加强“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友梅 《社会》2007,27(2):159-159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civil society”和“community”两个概念的具体内涵在中国学术话语中的变化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中国城市基层社区中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以及这种微观基础与“社区共治”和社区“治理结构”的微妙联系,同时也提醒读者,要深刻揭示这种微妙联系,就必须把研究视角聚焦到具体行动空间的权力关系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3.
In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basis of the emergence and existence of international law can be summed up as a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 which interstate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d interests and contradictions coexist. In recent years, the term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national practice and academic discourse.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state relations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being transformed into a global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reflects China’s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law. It introduc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global governance, develops Marxist theory on the community, is concerned both for mankind as a whole and for individuals, highlights the ultimate issu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emphasize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union of diversity and interdependence. The idea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law; it reflects the emergence of methodological holism, the response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the questioning of its legitimacy, and the trend toward hierarchical systemat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of great value to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reform of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It will help promote appreci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and discourse force, and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at China advocates.  相似文献   

14.
严振书  邵沁妍 《创新》2010,4(2):113-115
随着中国社会整体转型速度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社区建设的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社区发展将呈现渐次推进的梯度格局,政府将由直接参与、推动转向为引导、协助社区建设,社区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的能力和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社区居民将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治理与服务方式将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社区服务将进入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保护主义、区域主义和单边主义愈演愈烈,多边机制受到严重冲击,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是我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是对国际社会的重要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快国际治理人才的培养。国际治理人才不仅需要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更需要自觉的家国情怀、崇高的理想抱负和真正的全球视野。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国际治理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国际治理人才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治理:社区建设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先简要介绍治理理论提出的历史、治理理论的涵义及主要论点、治理与统治概念的区别,然后由治理理论推导出社区治理的概念及其涵义,通过对国内社区治理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得出“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的转变是社区建设的需要和必然”的结论,从而为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7.
推行社区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早在1990年代就大力推行社区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区的环境卫生、社区安全等问题。但是,社区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却遇到了制度性的瓶颈问题。改革的具体策略是在新形势下要充分相信民众的能力,形成民主选举氛围,使民众自觉融入到社区建设中去。只有这样,校地合作才能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黄晓星 《社会》2013,33(4):147-175
在转型的社区情境中,国家基层政府的行为是策略性的,社区居民亦陷入了权变的回应过程。文章聚焦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行为的不同阶段,从中观的社区形态考察基层政府的不同策略和社区过程。政府干预、释出和旁观调控三种不同类型的行为反映了政府对于社区的态度,社区层次和事件性质是基层政府策略行为的关键自变量。文章运用拓展性个案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家在社区的基层策略,以及转型期社区的生成和发展,基层政府行为与社区回应的不同逻辑是社区治理困境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9.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effectiveness of bottom‐up, community‐driven approaches in promot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building local capacity within the post‐Soviet social,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of Armenia. In exploring this issue,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nature of local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rural communities in Armenia and the impact of the World Bank‐supported Armenia Social Investment Fund (ASIF) project on the existing forms of local social organization. One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ASIF project was to promote the participation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their ow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project did not change the existing patterns of local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nature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beneficiary communities. Bottom‐up, capacity‐building interventions that mainly focus on changing patterns of interpersonal social relations may not be effective in fostering sustainable civic institutions without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a country's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