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土族婚俗奇特 ,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婚礼的全过程是在歌舞中进行的。而土族婚俗中的婚礼歌展示了土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婚俗 ,反映出土族歌舞音乐独树一帜的特点。该文仅对土族传统婚仪的婚俗以及婚礼歌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婚姻习俗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东北的婚俗文化,在中与西、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中,出现新的态势,主要表现在婚礼仪式趋向简约文明,新式文明婚姻和自由结婚、自由离婚等新的风俗事象的出现。而促成东北婚俗发生嬗变的历史动因则是由于政治变革、文化潜移和民国政府政策推动等一系列因素合力共振的结果。虽然民国时期东北仍然保留许多的婚俗传统,但是这些新的婚俗事象的出现,无疑为东北进一步的风俗变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中,南北的婚姻文化相互影响,从而使婚俗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与趋同。传统陋俗被抛弃。吉祥物和禁忌仍然存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婚俗,它仍然承担着扩大家族社会关系的功能。婚俗还是原始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文化模式。亲友贺婚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东北和广东的婚俗除了一些细节的差别外,茶和酒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南方的婚礼体现了礼尚往来的风俗,而北方的婚礼则有敛财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农村职业婚礼司仪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其出现受到了城市婚俗的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文化素质的提高,人自我意识的提高等,这些因素促使了农村职业司仪的出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婚礼司仪的角色发生了多重变化,具有专业化、教育化、科技化的变化。引导婚礼司仪的健康发展,对在农村中移风易俗、建立公序良俗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婚姻习俗。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所有西方女子都憧憬婚姻面纱和婚礼的钟声”。然而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区,婚姻习俗也有所不同。甚至同一民族、同一地区,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姻习俗也会发生变化。凉山州汉族婚俗也不例外。 凉山州属我国边远落后地区。因此,凉山州汉族婚俗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婚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晚清至民国时期,巴蜀之地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动和风俗变迁,当地方志呈现了这些变化。该地区婚俗也发生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转向,具体表现为蜀地婚礼重视对“古礼”的传承,崇尚俭朴婚;巴地婚礼则对古礼删繁就简,多以时俗为是,财礼婚盛行。造成两地婚俗差异的不仅有自然经济、历史文化这样的客观因素,也有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以及社会风气等主观因素的共同推动。巴蜀婚俗在地域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与混合性的特征,折射出的是传统思想与近现代西方思想的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白《长干行》"青梅竹马"的故事描写了一幅活泼泼的儿童嬉戏画面,其实这是对当时(唐代)婚俗的模仿,而这幕唐代婚俗又是反映了荒古的男女风情。"青梅"隐语"会男女",也透露了古代举行婚礼的时节观念;"绕床"折射出男女相逐、回还转圈的上古婚礼。  相似文献   

8.
城市维吾尔族居民婚俗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正在发生变化。在乌鲁木齐市,改革开放后,出现了诸如包办婚姻已不存在,自由婚姻绝对占上风;婚礼都在宴会厅举行,婚礼仪式全程摄像等变化趋势。城市维吾尔族中婚俗文化变迁与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文化相互渗透有关。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化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动向。其一是婚姻程序由繁趋简的趋势更加明显;其二是文明婚礼开始出现。笔者试对其进行论述,旨在引玉。  相似文献   

10.
婚姻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基本形式,东北地区的婚俗文化呈现出东北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在清末民初,东北地区各民族婚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同于旧礼的婚姻形式,其中以满族的婚姻习俗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以满族的传统婚礼为基础,阐述清末民初东北地区满族的婚俗特征。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婚俗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西式婚礼的引进,妇女意识的觉醒和五四运动对旧封建礼俗的冲击使得新式婚姻仪式逐步要替代旧的婚礼仪式"。新旧并存,中西共用"是这一时期婚姻习俗演变的主要特点。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婚姻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尤其是晚清民国时期婚姻法中关于离婚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出妇女地位的提高已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加之受欧风美雨的洗礼,燕赵地区表现出某些与传统社会迥异的时代风气,婚姻习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婚姻媒介方式的转换、择偶标准的更新、婚姻程序由繁趋简、文明婚礼勃然兴起以及离婚再婚禁律被打破等。从表面的婚姻形式到深层的婚姻制度都较以往发生了明显的变易。婚姻礼俗变迁的动因在于政治变革的推进、经济发展的驱动以及文化教育的启蒙。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论述了民国时期四川社会婚姻礼俗变化的六大现象和三大特点。六大现象是,新式婚礼地区扩大,青年男女婚姻自主观念增强,婚礼形式趋于简化、便捷,涉外婚姻开始出现,离婚已是平常事,婚姻禁忌有所松动;三大特点是,呈现出城乡不平衡局面,新旧中西同时并存的混合性特征,部分川民存在畸形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4.
哭嫁是一种民间婚嫁习俗,不仅在我国各民族中有相当广泛的流传,而且具有民族地区的差异性。青海地区撒拉族妇女的哭嫁歌“撒赫斯”是撒拉族婚礼习俗乐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蕴涵着撒拉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5.
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婚俗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是人伦之始,研究婚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受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地区婚姻程序上由繁趋简,反映出人们对繁琐婚礼仪式的厌倦。晚清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文明婚礼开始出现,婚礼习俗呈现出新旧并存、中西杂揉的局面。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婚俗的变迁表明,我们应该在充分吸收传统婚礼习俗有益一面的基础上,结合新式婚礼的长处,从而形成更加健康、更有利于民族未来的婚姻礼俗。  相似文献   

16.
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通婚频繁,婚礼习俗彼此融合。汉族婚姻“六礼”不仅得到鲜卑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在整个北朝社会风行;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呈现“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亦广泛流行于北朝社会,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土族婚礼歌展示了土族独特的婚礼习俗,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且内容广泛,结构明快,音乐悠扬,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宗珍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当代婚俗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变革性、进步性,以及浓厚的传承性和地域性。婚姻介绍所的遍布,借助于现代媒介之五花八门的交友方式,婚礼的多样性等等,为当代婚俗增添了许多现代化元素和多样化色彩。婚俗的变迁深受当代社会经济巨变的影响。探讨其相互关系,有助于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9.
汉字蕴涵丰富的婚姻文化信息。“姓”、“舅”、“姑”蕴涵了远古群婚制度,“家”、“室”蕴涵了对偶婚制,“媵”、“妾”、“姒”、“娣”蕴涵了多妻婚制。“婚…‘、娶”蕴涵了古代社会的掠夺婚俗,“嫁”蕴涵了买卖婚俗,“媒”、“妁”蕴涵了包办婚俗。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农村婚嫁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婚嫁过程中男女双方权力博弈天平向女方的倾斜使得婚嫁中的男方开始不得不接受女方越来越高的物质要求,而这种婚嫁习俗的变化又反过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变迁。城镇化,城市化,还是在原址上的发展,都是深深地打上了婚姻政治的烙印。因此,在当下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探究婚姻嫁娶在社会变迁引领中的作用以及其原因,进而寻求有效方式推进农村婚俗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必将有助于社会变迁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