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近十年,中国近代乡村社会流动研究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城市化近代化的视角深入探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也存在有待发展的方面,如研究中的不平衡、缺乏总体上的宏观研究、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关系的研究有待深入等等.乡村社会流动的内容和范围极其广阔,拓展空间甚大.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近代乡村急剧的社会变动,必定会将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2.
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连年的灾荒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对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一直为史学界所重视。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关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学者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归纳总结的同时,结合现阶段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的乡村问题是关乎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能否彻底成功的关键问题.20世纪初,中国社会承栽着近代化与半殖民地化的双重历史任务,乡村社会变迁呈现出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困境中寻求解脱的走向.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承载着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而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近十年来随着现代化脚步的迈进,乡村社会现代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者们发现,乡村社会始终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乡村社会的变迁牵动着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进程,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发展演变的基础.近十年来,学界对乡村社会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对清末民初的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也渐行渐进,但存在着划地为牢,研究颇多、交流甚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线索问题以及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更新了很多旧的观念,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框架。就东北近代史研究米看,现已出版的论著一般都套用中国近代史的传统理论模式,很难反映出近代东北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限制了研究工作的深化发展。因此,从东北历史的特殊性出发,进行理论探讨,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社会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于是匪患遍及全国,成为时代痼疾。其中东北的绿林力量因其涌现了众多近代军阀而名声大噪,为国人所熟悉。对近代东北的绿林武装选取有代表性的择要介绍,可以厘清东北"匪"的发展与蜕变脉络。大浪淘沙,时代越向前,社会越发展,那些尚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力量就势必从土匪这个群体中脱离出来,那么土匪群体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本来就不多的进步性,随着社会的安定而被历史所淘汰。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社会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于是匪患遍及全国,成为时代痼疾。其中东北的绿林力量因其涌现了众多近代军阀而名声大噪,为国人所熟悉。对近代东北的绿林武装选取有代表性的择要介绍,可以厘清东北匪的发展与蜕变脉络。大浪淘沙,时代越向前,社会越发展,那些尚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力量就势必从土匪这个群体中脱离出来,那么土匪群体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本来就不多的进步性,随着社会的安定而被历史所淘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史研究异军突起,大有成为显学之势,引发了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和历史学者的浓厚兴趣,成果颇丰,但就乡村经济而言,有关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总结.本文拟从学术史角度对乡村经济史研究作一梳理和简评.  相似文献   

8.
30年来,学术界在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领域蓬勃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学术观点.主要表现在区域划分及其研究方法、乡村自然经济解体与乡村经济生活、乡村土地占有关系、乡村农业发展等方面,相关研究注重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日益呈现出近代乡村经济演变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讨论1840年-1949年间中国东北地区灾荒以及民众应对灾荒的历史沿革的专题论文,即从近代东北灾荒的历时性分布、灾荒成因、灾荒影响、从无效应对到有效应对、灾荒救助与社会进步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概述灾荒对近代东北社会的影响,论述卫生防疫、慈善救助等救灾措施,并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解析近代东北社会近代化的历程及与民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东北近代工业形成与东北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去史学界有一个传统提法,即东北近代工业首先产生于外国资本所办的近代工业里,并由此产生东北工人阶级。本文认为东北近代工业形成与发展和东北工人阶级的产生、发展,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完成的,而不是一两个小厂的出现,就可以构成整个东北近代工业,也不能说由此产生了东北工人阶级。据现有史料,东北近代工业起步于洋务派在东北所办的近代企业。从1880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东北近代工业形成、发展和东北工人阶级产生、发展时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一)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阶段(1880—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  相似文献   

11.
指出东北知识分子与中原近代知识分子相比近代化起步晚且发展缓慢 ,但反帝思想极为突出 ,并与发展东北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结合。分析了东北近代知识分子的这些独有的地方性特征及其对东北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从而对认识当代东北知识分子的价值和作用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乡村型"大国,传统文化大多产生于乡村社会。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古代时期,"生存型"社会决定了生活化的乡村教育、官学无力导致私学的兴起、乡里的士绅对乡村教育做出积极贡献,追求功名激起了乡村社会的自学浪潮;近代时期,城市化发展决定了城乡学堂不均衡布局、新式教育的实施造就了一大批乡村教育家;现代时期,人民公社制推动了生产劳动式的乡村教育、文化大革命导致乡村教育的断层、乡村文化的滞后要求全面实施乡村素质教育、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简析近代东北城市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 ,随着大批关内人民流入东北 ,东北近代城市逐渐兴起 ,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 :一是旧有城市在原有基础上开始向近代迈进 ;二是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三是原有的一些驿道中枢或军事重镇 ,由于交通运输路线的变更以及政府政治、军事目标的改变而渐趋衰败。近代东北独特的社会环境对城市的兴起有巨大影响 ,从而形成近代东北城市的以下特点 :第一 ,近代东北城市 ,尤其是新兴城市的人口主体是外来移民 ,而非本地人口的自然增殖 ;第二 ,近代东北城市的兴起于铁路、码头等交通线附近 ,交通运输极为便利 ;第三 ,近代东北城市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相似文献   

14.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在近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不断衰败凋敝,这跟近百年来我国所选取的经济发展道路不无关系,更与人们对于“乡村冶和“乡村发展冶的认识紧密相关。 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人们简单地将“乡村冶与“农业冶、“乡村发展冶与“农业发展冶相提并论。 如果不能将乡村视为一个社会的概念,并着力乡村社会建设,即便在经济发展上用尽全力,也将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5.
乡村治理结构是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调整而不断演变和优化的,孤立静止地看待中国近代以来的乡村治理结构是不科学的。只有尊重传统小农贫困且分散的特点,认清解放初期计划经济环境下优先发展军事重工业的历史,努力消除城乡二元制度下的种种不公,才能构建更加公平和谐的公民社会。为此,文章在系统分析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乡村治理结构的成因、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尤其是北洋军阀时期,乡村社会秩序异常混乱,整个乡村面临崩溃的边缘。乡村社会在民国时期处于整个社会中最为脆弱的一环,乡村安全成为当时乡村社会的首要问题。学术界尽管对近代以来乡村防卫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为将乡村自卫研究向纵深研究则需要打破单一学科之局限,采用多学科综合,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相似文献   

17.
文章聚焦于乡村社会的传播媒介研究,认为乡村社会存在一个自有的地方性传播媒介系统,尝试以"媒介场域"这样一种视域去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并以对于东北J村传播媒介的实地研究来分析阐释,认为乡村社会的"媒介场域"主要受国家、市场、地方性文化的支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与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村是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主要社会实践场域,中国化、大众化与近代乡村变迁处于复杂的互动关系之中,中共领导群体自上而下的理论建构和动员以及广大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和影响,共同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正是这一双向的互动过程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主要特征,深刻影响近代乡村社会变迁的样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是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逐渐展开的,只有通过对实际历史过程深入细致的研究和阐释,才可能形成新的分析概念,拓展新的研究内容,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乡村是社会重心,城市并不发达,但在近代转型过程中,资源不断从乡村流向城市:城市呈现繁荣,成为社会中心;乡村日益衰败,表现为空心化。当前乡村空心化就是这一历史转型的症状,而治理失范又使更多资源溢出乡村,加剧空心化。因此,缓解当前乡村空心化在于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社会转型及乡村治理的规范化。如此,治理乡村社会空心化的具体措施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新教育借助于国家政权的力量进入乡村社会,由此开始了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但新教育不仅没有获得乡村社会的普遍认同,而且各种教育冲突不断,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教育诉讼即是教育冲突的重要表征之一。文章以新政浙江乡村发生的教育诉讼案件为例,考察了乡村教育冲突情况及其对近代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