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书瀛 《南都学坛》2011,31(1):54-61
"诗文评"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学问名称和书籍类别(从目录学角度看),最初是由明代学者焦竑在《国史经籍志.集部》中提出来、并在清代修撰《四库全书》时被广泛使用而推行开来的,但是,就这个名称下所包含的一门学问而言,它本身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先秦。研究文艺学一定要追溯它的源起和发展过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文论革新和转化的先驱者,借鉴西方理论观念,开启了从古代形态的"诗文评"向现代形态的"文艺学"转化的历程。中国古代形态的诗文评与西方的文艺理论有明显的区别:中国古代的诗文评的哲学基础是以"善"为中心的伦理哲学,而西方古典哲学是以"真"作为中心,西方的文艺学理论和美学思想即是在这个哲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研究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必须要和社会的历史、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把"内史"和"外史"结合起来,要以问题为纲。20世纪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发展轨迹划分为蓄势、蜕变、定格、突破四个时期,四个时期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所有的修辞格当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比喻了。比喻的运用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很多比喻。诸子散文,已广泛运用比喻;直到今天,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比喻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其独特功能。虽然以前的修辞书往往把比喻作为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但大多都侧重于比喻的分类,而对比喻的“二柄”与“多边”涉及得很少,对这两种重要的修辞现象研究得更少。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力作《管锥编》中精辟地揭示和阐发了这两种独特的修辞现象。这不能不说是钱先生在比喻辞格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本文拟就“喻之二柄”与“喻之多边”这两种修辞现象,谈谈它们的含  相似文献   

3.
以比评诗是我国古代文人乐于运用的一种方法。所谓以比评诗,即文人墨客在评价各个时期的诗人诗作时,往往寓自己的基本观点于比喻之中,通过运用比喻达到评价诗歌作品的目的。我们认为,以比评诗是我国古代运用比喻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比喻在古代的特定功能之一。以比评诗在我国古代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我国古代诗歌擅长用比,先秦诗歌的两大代表作《离骚》和《诗经》中,处处可见比喻这一手法的运用,精彩纷呈的比喻不仅深得文人墨客的欣赏,更为他们运用这一手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东汉学者王逸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之文…  相似文献   

4.
中国逻辑思想史发轫于何时?开创者是谁?学术界对此似有定论。温公颐先生的《先秦逻辑史》第一章《邓析》中明确写到:“我们把邓析作为先秦逻辑思想的开创者”①;汪奠基先生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第一编第一章《先秦名辩学派的逻辑思想》也从“邓析与形名”介绍起;周云之等著的《中国历史上的逻辑学》的第一篇即为《邓桥在“两可”之说中所反映的逻辑思想》,可见也把邓析看成是中国第一位逻辑学家。近年来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陈益麟《孔子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一文提出新的观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端,以孔子为代表。”③…  相似文献   

5.
中西比喻差异的哲学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喻是人类各民族语言世界里的一朵盛开的奇葩.语言中的比喻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自然地反映着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个民族的比喻背后隐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哲学体系.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哲学的基点都在于人的生命活动中,二者的差别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而比喻的不同运用则集中体现了中西哲学对世界的不同认知.在"同"的基础上,发现和探究差异,并最终超越差异,应当是学习一种异族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郁离子》上承先秦寓言先风并发展创新,在艺术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取得很大成就。本文试从比喻手法的运用看刘基《郁离子》这部寓言文学作品集的艺术特色。言难直陈曲以为喻寓言是具有较深刻寓意的虚构的小故事,用以表达某种训示。它是采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说理的,可以说,寓言是比喻的文学,没有比喻便没有寓言。比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寓言正是仰仗于此才构建起来。在下面的论述中,我们不把比喻仅仅作为一种修辞格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  相似文献   

7.
比喻是《诗经》中运用最多、最突出的一种修辞手法,或曰表现手法。《诗经》为什么会运用如此众多的比喻?比喻的本体为什么大多是动物、植物、天气物候和自然物象?主要是因为《诗经》中的比喻有着深远的文化根基。具体说来,《诗经》中的比喻与神话思维、中国传统思维、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文化是我们研究《诗经》比喻的一把钥匙,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和审美意识是我们解读《诗经》比喻的一条路径,宗教是我们认识《诗经》比喻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8.
“味”,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最早把它引入文学理论领域的,大概可算陆机的《文赋》。虽然先秦、两汉的著作早已用到“味”字,如《论语·述而》:“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把韶乐的乐味取代肉味,但孔子並未把“味”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来看;晏子说“音亦如味”,用“味”比喻音乐的美感作用,但也仅有比喻的意义而已。从总的情况看,当时尚未当作一个有一定审美意义的美学范畴来使用,直  相似文献   

9.
先秦寓言一般都形象鲜明、寓意深刻,从而代表了先秦诸子散文中善于设譬、深于取象的特征。这个特征又正是通过比喻、虚构与夸张、拟人化等艺术手法来具体实施的,在我国先秦文学中以《庄子》《战国策》运用寓言最好,笔者就以《庄子》、《战国策》中寓言运用为例,浅析先秦文学深于比兴特点。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在《围城》中运用讽刺幽默的艺术形式、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画外音"般议论的表达方式,使《围城》中的丑在艺术中产生了强烈的美感,从而完成了对丑恶的审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假如把各种修辞手法看作语言的百花园,那么隐喻可谓是花中之三。千百年来,这种修辞手法奇异的魅力令诸多学者对它进行不懈的探索。隐喻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现有词汇的使用效率,增强了语言本身的内涵,展示了时代的风貌、本文试图就英语隐喻的分类及其创造性、洗炼性和时代性作浅显的分析。一、隐喻的分类比喻中的隐喻是较明啸而言。比喻是把两种不同事物的共同之处进行比较。但与明喻不同的是,隐喻不通过比喻词进行,而是直接将A事物当作B事物来描写,:A、B两事物的相似点是暗含的。例如:(1)Hisexplanationwasasaclearascrystal…  相似文献   

12.
比喻作为一种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在修辞中非常重要。英汉比喻之间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英汉不同的比喻类型及对比(一)英语Metaphor和汉语借喻、隐喻和拟物的异同英语Metaphor是一种暗含着的比喻。在一些英汉比喻对比研究的著述中经常把英语  相似文献   

13.
荀子“道”论探析张家成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大儒,他在广泛地批判总结了战国百家之学基础上,吸取了各家的积极因素,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其“道”论自然也不例外。《荀子》全书论及“道”者有320余处,其使用广泛且涵义丰富,是苟子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离骚》“求女”的指寓是什么 ?屈原最大的人生痛苦是不被理解 ,《离骚》与《九章》中反复申说这一点 ;在《九歌》中也有人神或神灵之间不相理解的叙写 ,而先秦时常以男女之间关系比喻知己关系 ,因此 ,“求女”就是求知己。但屈原又把求知己不成归结为介绍者的失职。  相似文献   

15.
一“象征”辞格 “象征”可不可作为一种修辞格,目前论者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杨鸿儒《修辞知识》列了“象征”一格。华中师范学院《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把借喻同象征进行了区分。吴士文《修辞讲话》专节论述了“象征”辞格。宋振华等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不但论述“象征”辞格的特点、类别,而且辨析了象征和借喻的区别。濮侃《辞格比较》区别了“象征”与比喻、双关的不同。这些都是把“象征”当作辞格来看待的。但是,也有人认为“象征”根本不能算作一种辞格。郑远汉在《辞格辨异》中  相似文献   

16.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从而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哲学智慧、认识水平与成就,这是由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及其阶段性所决定的。本文对目前学术界把元气论作为先秦自然观的形态,或者把“气”与“元气”等同的这种含糊甚至错误的说法进行了辨析,指出先秦时期的自然观形态只能是气论而不可能是元气论。  相似文献   

17.
关于判断词“是”的产生时代,汉语史学界纷争了几十年,而这种纷争至今还在继续。争论的原因是对传世史料的不同看法,所得结论也就大相径庭。本文将20年前出土的秦简《日书》中的判断词“是”的使用情况介绍出来,想必会给汉学界同仁一个信而有征的可靠结论──判断词“是”产生于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人物语言中的称谓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这种早在先秦就异常发达的语言,其称谓用语的发达必定由来已久。然而,在《金瓶梅》之前,还没有一部传奇、小说的作者注意到了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极重要的一环——称谓语的恰当选用。而《金瓶梅》则不然。它以它对人际交往中的称谓语的拥熟运用和准确把握,为我们展示了明代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市井平民的称谓语的丰富多彩,从而构成了《金瓶梅》人物语言中的一大景观。留意于《金瓶梅》中形形色色人物的言谈交际,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各种人物,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怀着不同的目的,所使用的称谓语断然不同,且一丝不乱;同样,…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儒”有教官、教师之义,但此义为《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失收,故今为之补。先秦时期,在诸侯国中传授专业知识、专门技艺的人被称为“儒”。《周礼·天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德行”,指《周礼》中的“三德三行”(详后),属于道德行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艺。可见,师与儒都是教师,所不同的是,“师”是负责道德品行教育…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英语中的比喻包含明喻、隐喻、换喻等多种修辞格。了解并学会使用英语中常用的比喻方法有助于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 ,使语言更加丰富、洗练 ,富于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