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硕鼠》篇究竟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崔锡臣《诗经》中的《硕鼠》篇究竟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呢?众说纷纭。一、比喻说1、江荫香先生的《国语注解诗经》中的《硕鼠》篇的题义中写道:这是讥刺国家收税太重。所以把大老鼠比他的贪残。2、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先秦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诗经》产生的周代是中国社会历史的一个关键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成为中国社会生产的主体,这种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价值观念、思维特点。基于这一观点,文章从该书中诗歌所展现的物质、制度、行为心态各个文化层面进行剖析,认为《诗经》已经涵盖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各层次的基本内容,标志着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汉语比喻与传统思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比喻与传统思维方式田荔枝比喻做为一种积极修辞手法广泛地存在于各民族语言的运用中。汉语比喻的历史更为悠久,现有史料中有关汉语比喻的理论和实践极其丰富,而且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历史状况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否有密切关系呢?本文试做探讨。一、...  相似文献   

4.
中西作品中比喻差异及其社会文化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中外比喻词典》中的爱情比喻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及后续分析,探讨了比喻的机制,认为传统中国作品中的比喻思维比起西方作品较为狭窄,并探寻了这种比喻思维差异的社会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5.
《易经》是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可是,我们的祖先究竟为什么要建构这样一个繁密的体系呢?如果我们能从《易经》的思维模式和心态追求方面予以考虑,就不但可以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而且还能够发现《易经》在中国哲坛和思维发展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比喻的成功动用是<诗经>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这种成功运用表现在比喻运用极为广泛、比喻的形成多种多样.这些众多比喻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突出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被作者所运用,我们不能仅仅从比喻的审美功能这一层面上去理解,而应该从比喻的生成机制这一更深的层次去解释.可以断言,<诗经>中的比喻不但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密切相关,而且与宗教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的取象思维方式源于《易经》 ,是《易》学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学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从思维角度去解读《诗经》 ,能更准确地揭示出诗歌的主旨。  相似文献   

8.
多用和善用比喻是《诗经》和《荷马史诗》这两部诗作语言艺术的重要特点,但在比喻形式和用动植物作比的侧重点上,描写战争的喻体与被喻体的选择以及比喻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出不同民族迥异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9.
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中,中国古典雅乐是近几年来得到发掘运用的珍贵遗产。在仿古雅乐的演奏配器中,钟磬被当成现代乐队的一员加以运用。本文对钟磬的形制、种类,在古代雅乐队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在乐队演奏中的作用作了考证和说明,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制一段《诗经·关雎》的伴奏总谱,以作拟古之尝试  相似文献   

10.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我们呈现了古代中国的早期文明与文化,尽管几千年来中外学者都对《诗经》研究做出过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诗经》的理解和阐释仍存在许多疑问和纷争。本文试图运用历史阐释学理论,探讨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三个《诗经》英译本对《诗经》文化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岩石崇拜是蒙古史诗中反映出来的原始信仰的一种。蒙古史诗中描述主人公的形象或叙述情节时都能体现出来岩石崇拜。岩石崇拜在描写主人公的神圣和力大无比时起着重要艺术审美作用。主人公在岩石里怀胎出生;主人公手里持着岩石或战刀出生;主人公变成岩石而持有了神力的三个母题所反映的文化意识是在当时存在的神话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岩石神圣化的信仰意识和崇拜力量的艺术审美观念相结合的产物。艺术手法方面来看,岩石崇拜是在当时人们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被创造的,是神话思维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观念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2014年秋文学人类学青年学者读书会分别在京沪两地举行,讨论主题是:玉石神话信仰是否可以视为一种独立的宗教现象?怎样才能从考古学资料重建出的大传统新知识出发,探寻华夏文明的信仰之根?由此问题讨论所引发的另外的问题是,相对于西学的理论优势,为什么中国的人文学界迄今少有自己的理论建构和理论输出?学者要怎样努力才能实现理论的突破?回答是必须从青年学者开始培育理论思维的训练功夫,引导其思考重大理论问题的自觉。玉教的深入探讨能够突破有关中国无宗教的现代偏见,找回驱动华夏文明发生的信仰之根。  相似文献   

13.
"意象美学"的现代形态——论叶朗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核心的范畴,同时又是中国传统审美创造和鉴赏的基本思维模式。以“意象”为本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一直占主导地位。现代形态的“意象美学”建构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价值显现,也是叶朗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中所做出的一种价值选择,更是叶朗在长期的美学思运中对美学本体论的一种中国式的读解。叶朗以其独特的美学之思,尤其是他那独树一帜的极富民族性更具时代意义的“意象”论美学,越来越为学界所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14.
刘宁 《东方论坛》2002,(5):23-29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了古代和谐的审美意识.王国维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思维方法对意境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并体现出了近代性的特点.体现了审美标准的现代转移.  相似文献   

15.
传统儿童美育忽略了母语习得中的美育功能。汉字构造与马克思的“美的规律”相吻合,具有高度的审美特质。汉字系统具有简约、中和、神妙、气韵等审美形态,能给儿童以美的启迪。汉字传达的伦理观念,有助于启思儿童的道德情怀。汉字书写有利于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汉字意象则能激发其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6.
“观”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基型,它由感性、理性、情感交织而成。“观”照自身,反“观”本心,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并在主客体的统一中达到和谐,体现出中国人本主义的审美倾向。同时,“观”体现了东方审美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即感性理性交互为用的直觉思维、内向思维、体验性思维和意向性思维。与西方局限于认识论的“观照”相比,中国的“观”是主客交融的情感体验,“观”出的是一种意象。  相似文献   

17.
论意识形态的文学审美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这一理论生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前苏联学者对教条主义和庸俗化倾向给文学理论产生的危害进行反思时提出的一个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我国学者在反思“文学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的失误时也提出了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或“审美反映”的理论观点。如果对这一理论再进行反思也可看出它的未尽人意之处:它忽视了审美是艺术活动的一种自主性、自觉性意识;它没有看到审美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它把审美意识形态和其它意识形态看成平行并列关系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它没有看到审美意识不光文学艺术具有,生活中也有审美意识;它没有看到文学除了有审美意识之外,还有非审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日本地理位置一衣带水,但是民族文化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直接影响两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更推崇飞动、繁复、宏大的设计,而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因禅宗对民族文化的渗透,推崇的是寂静、精致、简约的设计。本文以中日两国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剖析了两国审美意识的区别;并通过平面设计作品中传统图形元素的使用,分析对比两国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诗经》在植物、动物、山水气象、车服器饰等方面描写中运用了极为丰富的色彩词汇,其中蕴含着文化和审美的意味。这些色彩,可以分为富丽之色、淡雅之色和浓郁之色,对后世贵族、文人及平民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春秋末期,孔子构建了中国古典特色的广义美育思想理论,开中国教育史之先河。他在其主要是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构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广义美育思想体系,其培养从政人才———执政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全面发展要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政治美学规律性揭示,至今仍有其历史传承、现代化转换、面向未来发展的借鉴意义,可以作为探寻一般美育、政治美育,以及普通美学、政治美学可资利用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