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学诗先学对,知诗先懂联.诗词,是毛泽东生活中的一部分,楹联亦是毛泽东生活中的一部分.毛泽东在其80年楹联创作、阅读、评点、书写、关注的生涯中.创作、吟诵、书写、题赠联语达212副之多,圈点、评析、关注、推荐的楹联珍品达285副之数.通过对这些联语的研究,可知毛泽东对楹联的爱好与关注情况,可知毛泽东楹联的主要题材和基本内容,可知毛泽东楹联的主要特色、主要艺术创作手法及其对楹联的吟咏、欣赏、评说等情况,可知毛泽东对中国楹联的巨大贡献.毛泽东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一个研究不竭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楹联的艺术特色何联华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非常喜爱描联艺术,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抒情言志、造诣很深的描联作品。这些作品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从多方面给我们以思想和艺术启迪。一、毛泽东招联的基本内容(一)表达人生态向。立志自励,表达志向,...  相似文献   

3.
吴直雄研究员的专著《跟毛泽东学楹联》,由西苑出版社于2009年9月出版。该书提出了诸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新观点,概括来说有以下四大学术亮点:第一,提出并阐释了毛泽东楹联美学体系。该书评述  相似文献   

4.
2005年“央视春晚”演播以中国楹联学会常江会长为首撰写的18副楹联本应代表中国当代楹联的最高水平。使海内外华人吃惊的是.这18联中只有刘庆华《云南海南》联出色,刘庆华《河北河南》联、李俊和《内蒙古黑龙江》联、解维汉《贵州四川》联虽有缺陷,仍不失为佳作外.其余9联中有些不合联律.有些缺乏文采,有些既不合联律又缺乏文采.均沦为次品。  相似文献   

5.
清代联学大师梁章钜秉承师说,认为楹联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文体肇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实际上,唐代才是楹联的真正产生时期.楹联产生于唐代,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梁章钜还对应制联、庙祀联、寿联、挽联、切姓联及集句联等楹联子类的起源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它的修辞现象十分丰富、多彩多姿。在修辞学研究领域中,它是一个尚待充分采掘和发展的“富矿”。楹联艺术的修辞手法,与其他文艺样式相比,其显著特色可概括为“全”、“精”、“活”、“新”。一、“全”。楹联艺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比较齐全,不仅拥有一般文体所常见的修辞手段和方法,而且有些比较少见的修辞手段和方法在楹联中也可以找到例证。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中载:“昔契丹使者,以‘三才天地人’属语,东坡对以‘四诗风雅颂’”。梁著《巧对录》又载:苏轼还曾对  相似文献   

7.
楹联即对联,又称对于,其类别可达数十种之多,而名胜楹联只是其中一小类。顾名思义,名胜楹联即为名胜地撰写的对联,它有广狭之分。狭义名胜联仅指著名风景地的对联。广义名胜联包括著名风景地、历史文化古迹的对联。这样,广义名胜联就包括胜迹联、园林联、庙宇联、刹寺联,以及某些会馆、戏台、亭院等地的对联。我们这里说的名胜楹联,指的是广义的名胜联。  相似文献   

8.
从历时性来看,吴恭亨的楹联批评著作《对联话》体现了对梁章钜楹联批评的一脉相承;从共时性来看,《对联话》是南社湘集文学观念在楹联批评上的体现,是楹联批评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应对新的挑战的结果,是楹联批评在清末民初文化运动背景下愈益走向成熟的标志。《对联话》继承了梁章钜楹联批评用语、"雅正"之说、阳刚之美的美学选择、独立文体的观点,它可以看作一部楹联创作教程。吴恭亨反对白话楹联,提出了"思想说"。  相似文献   

9.
厕联是一种独特的楹联,古代社会就有书写厕联的传统,发展到现代社会,厕联以城市公厕为载体,成为公厕重要的文化景观。临汾市公厕景观叙事主要包括外观叙事、雕塑叙事与楹联叙事三种,其中楹联叙事是彰显公厕文化的重要内容。厕联承载着楹联文化传统,叙说着卫生文明观念、民生需求与人文关怀、地域文化特色及城市文明建设等内容。厕联既为城市建设增添了文化元素,构建了民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为楹联非遗活力的唤醒、楹联文化的展示、楹联习俗的传承提供了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我国艺术学研究的影响力以及相关研究现状和热点,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特别选择从毛泽东著作引用的视角入手,通过对CSSCI(1998—2020年)收录的艺术学论文引文文献进行检索,共获得388篇引用毛泽东著作的论文,以其为中心使用文献计量学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毛泽东著作在我国艺术学研究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等在艺术学研究中被引较多,是对我国艺术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毛泽东著作;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等机构是研究重镇,《艺术百家》《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等刊载相关论文最多;通过对论文关键词的梳理:中国电影、艺术学理论、样板戏、电影创作等是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新文学受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很深,因而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从"西方"资源中探索新文学的文化渊源,而《楹联传统与中国新文学》则跳出这种研究模式的束缚,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发现了楹联与新文学之间的潜在关联:楹联传统不仅影响了新文学作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而且对新文学的主题意蕴阐释、艺术表达及叙述结构的建构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对于楹联文化的认识偏见,重构了楹联的文学史形象,拓展了对于新文学文化渊源的认识,对于今后的楹联与新文学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一生著述甚丰。郭老又是联苑名家,擅长撰写楹联。郭老的楹联内容丰富,含意深邃,气势磅礴;楹联的艺术方法,千姿百态,不拘一格。这里,从修辞技巧方面,写点体会。 一、嵌字自然贴切 把客观事物的名称(人名、地名、物名等)有意识地巧妙嵌入对联中,使对联顺理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思想》是国际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施拉姆教授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在该书中,作者明确指出,其研究主题是“毛泽东的思想”,而不是“毛泽东思想”。在这样一种带有明显思想家个人思想传记的视角上,该书对“毛泽东的思想”的基本性质、历史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对施拉姆著作进行总体介绍的基础上,也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作出了评论。  相似文献   

14.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古建筑群,是一座匾额楹联艺术宝库,其匾额楹联按照内容主要可分为褒扬类、评议类、抒情类、题名类等。这些匾额楹联,不仅对武侯祠古建筑起到了重要的装饰美化作用,丰富扩大了武侯祠的文化内涵,而且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极大地提升了南阳国家级楹联文化城市的魅力,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义钫 《老友》2013,(4):47-47
一、何为楹联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雅俗共赏、应用广泛的文学形式,俗称对子、对联;楹乃厅堂前部的柱子,悬挂在左右两边楹柱上的对联,一般又称楹联。人们通常认为楹联始于五代,后来楹联逐渐完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大盛,历久不衰。按用途分类,楹联除春联外,还有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格言联等。  相似文献   

16.
楹联是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文通过对楹联的历史进行探源以及楹联发展和分类进行概述,将楹联的大致情况呈现出来,并且浅析了楹联这一民族文化特色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楹联是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文通过对楹联的历史进行探源以及楹联发展和分类进行概述,将楹联的大致情况呈现出来,并且浅析了楹联这一民族文化特色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书释音》为宋人董冲所撰,属于宋代音释类著作,该书的音释材料集中体现了宋代实际语音,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唐书释音》韵部系统穷尽的系联、比较、统计、归纳,得出其音系主流为宋代通语音系,但显得较为保守,发展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9.
朱彬是清代扬州著名学者之一,其代表作《礼记训纂》是清代学者研究《礼记》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该书保存了古人研究《礼记》的精华,汇聚了乾嘉学派的考据成果。该书运用考据方法辨明了原文和旧注的舛误,在文字训诂和校勘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礼记》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楹联是一种被大家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晋祠楹联自明清以来,已产生了不下百余副,且不说那些名人大家之作,单看其中的佚名楹联,也颇为脍炙人口、值得咀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