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诗经>的早期创作形式是口述文学,"套语"是<诗经>口述创作时期的基本形式,"引语式句法套语"则是<诗经>早期创作所遵循的"套语"形式之一.<诗经>的"引语式句法套语"共表现为八种形式,在早期创作时,<诗经>口述歌诗的创作,既有对这八种形式模式上的遵循,又有相互的灵活运用,表现了中国诗歌创作由口述文学向书面文学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赵雪梅 《船山学刊》2007,(2):142-144
本文以宇文所安教授在其所著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对<二十四诗品·自然>的评论为例,具体从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古典文艺理论中的"自然"论以及文论家眼中的"自然"文学这三个方面来就宇文所安对<二十四诗品·自然>的误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与<白鲸>是具有重要哲学意蕴的文学巨著,分别展示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核心价值取向.<西游记>展示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具有"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的文化特征.而麦尔维尔的<白鲸>所展示的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个人的自由",注重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强调进取精神,具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文化特征.分析比较两种文化核心价值的差异,对面临现代性和后现代问题困扰的当代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五篇.<外物>全篇结构缜密,各章照应精妙.郭象的篡改误断和曲解妄释,导致旧庄学认为<外物>"杂引博喻""文义不相属""颇琐碎",实属错失佳篇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5.
"经典"与"误读"是当代学界和文化界的两个重要关键词哈罗德·布鲁姆是当代美国炙手可热的文学批评家,他在"经典"与"误读"论题上的观点在当今世界可谓卓有影响,但国内学界对于他和它们的研究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既包括知识性的或事实性的错谬,也包括理论演绎、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的失当,还有意义表述或理论言说的含混不清乃至自相矛盾等等--而这在当前国内西方文论研究界可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陆扬先生发表在<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上的<经典与误读>一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典型个案.为推动和促进当前国内学术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必要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及时的学术甄别、知识清理和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6.
张旭春先生<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一文指责<文学理论新读本>误读了卡勒,然而,回到卡勒<文学理论>的上下文不难发现恰恰是张先生自己在"误读".他对<新读本>的诸多批评是不顾语境而仅仅吹毛求疵地抠字眼,这是断章取义而非"阅读障碍".他断言<新读本>"指导思想模糊"、理论框架"混杂",这流露出极强的归类情结;他对<新读本>导言第三部分"语言与社会历史"的回避及对"作者之死"的斥责显示其依然囿于英美式"新批评"的理论圈子之内.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而寓言是最能体现<庄子>文学特性的一种样式.<庄子>寓言既包含主角、细节描写、情节等文学因素,也涵客逍遥、物化、无为等哲理玄思,两者难分彼此,圆融统一.深入剖析<庄子>寓言中这种文学非文学的现象,并试图以"文学他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庄子>的历史语境,也是为了更好地解读<庄子>寓言的完整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一个崇拜自然的作家.沈从文式的自然崇拜不仅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潮中的"泛神论"有关,更源于他对作为中华古老文化孑遗的巫楚文化的直接承传.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滋养了沈从文这位有着深挚的对于自然的"泛神信仰"的文学赤子的,乃是历史上的湘西社会--那片"人神和悦"的自然家园.<边城>的悲剧是人类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惑冲突的悲剧,预示了人类文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汉代的政治是儒家的政治,汉代的文化是儒家的文化,汉代的思想是儒家的思想,因此,汉代的诗学注定带有儒家士人政治的乌托邦理想、大汉天声的精神气质、文质彬彬的君子精神,所以,继承周秦的文化传统,展现大汉的文学风采,成为汉代博士文人热情拥抱的精神使命:"<诗>为天下法"、"称<诗>以谏"、"赋以讽谕"等等之诗学阐释,必然使汉代文学带有实用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上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经历着思想文化上的全面转型.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衔接和断裂中.文学面临着自我的重新归位.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女性文学在此种文化对话中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自身"言说"的困境.本文从海男的<妖娆罪>和<女逃犯>这两部小说出发,试图对当下女性文学的发展处境做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