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中原文化对契丹、女真民族文化的影响及契丹、女真文化对中原文化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法律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契丹、女真文化对中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习俗、畜牧经济、民族性格、音乐舞蹈等方面。文化的认同是文化抉择的前提、是民族和谐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宗教文化资源渗透在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之中,因此,云南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性质是宗教文化.云南宗教文化资源具有完整性、原发性和层次性,并以原始宗教文化资源为根本.因此,认识和定位云南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性质,对云南保护、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和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西夏党项文化传统及其与周边各族文化的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文化是典型的“综合文化”,它有相当明显的党项文化传统,并富有深厚的汉文化基础,它是在中原汉族和周边其他民族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此同时,西夏党项文化的外传,也对中原的宋文化,周边的吐蕃文化、回鹘文化、辽金文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业态的融合,要充分运用新兴文化业态中各种数字技术和软硬件载体,将博大精深的内容进行宣示;要调动一切积极性,使大众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弘扬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要找到新兴文化产业的市场切入点,将产品文化化、文化产品化,发展中原特色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5.
多元民族文化的共生促进了云南的社会和谐,相互尊重,建设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格局成为云南省民族工作的重点.多年的民族工作实践,使云南各级地方政府意识到:保护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就是保护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就是保护云南各民族的精神家园,就是保护云南现代化的内源动力.云南民族融合的过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融合过程的一个缩影,因此,云南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归纳起来,就是要发挥国家的作用,以发展为动力,鼓励各民族的交往,树立法治权威.同时强调 "以发展为动力",通过发展来解决分配中出现的问题,以发展来解决潜在的矛盾,使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武术是中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特色窗口,中原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弘扬其自身所承载的厚重中原文化精神。本文结合中原文化精神的浓厚历史底蕴,紧扣"和谐社会"的民族宏伟建设规划,围绕"中原崛起"的时代主题,以积极服务于"文化河南、和谐中原"为崇高使命,联系21世纪的全球化发展特点,从21世纪中原文化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中原武术的整体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多样性民族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它是人类持续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多样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云南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加剧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努力做到"文化自觉",尊重文化个性,加强文化的调适,推进文化整合,这样才能实现保护、传承和发展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叙述了构成云南旅游文化突出个性的云南民族服饰文化所包含的民间传说、宗教文化内涵、艺术韵味和审美价值。认为要将云南建成旅游大省 ,应在旅游活动中进一步突出云南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与旅游有机的相结合 ,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热的发展与兴旺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是地域文化时代精神演变的结果,它包含着空间和时间演变的双重因素,民族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会受到来自自然环境、时代变迁、种族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云南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离不开孕育它的独特地理环境。云南文化区域在区位上的边缘性特征蕴涵着朝主流发展的时代机缘,地理空间的相对封闭独立和温和舒适的气候所形成的民间文化原生态愉悦风格包含着现代文化的原创因子,多样性的民族分布促进了文化生态丰富性的形成。根源于地理环境因素的云南文化民间原生态理念的形成及其在当代地理情势中的进一步提高与转化,是本课题人类学艺术地理考察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与内地比,云南儿童文学在文学视野、表现内容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这和云南民间文学对云南儿童文学创作的文化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以云南民间文学与云南儿童文学的关系为视点,可以探寻并透视出云南民族文化与云南儿童文学的血缘关系.考察民间文学对云南儿童文学的当代影响,从而思考作为民族文化大省的云南儿童文学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坚守自身民族特性,体现时代性及如何具有世界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依玛佐夫是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语言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体现出东干族多种文化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神:东干族信仰伊斯兰教,生活在以游牧民族为主的中亚地区,因此,伊玛佐夫的文学作品中首先反映出伊斯兰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影响;东干人从小学习俄语,使用俄语和东干语两种语言,因而伊玛佐夫作品中透射着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东干族是中国移民,在生活中保留着中国的风俗习惯,所以伊玛佐夫作品中还留有中国文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12.
中原文化植根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海岱文化植根于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两地无山河阻隔,交通便利,自古以来经济联系紧密,文化交流互动频繁。在中国古代,除华夏族之外,东夷族和苗蛮族都是构成汉民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史前和先秦时期,东夷人和华夏人的交往十分频繁。正如傅斯年所说:“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华夏人和东夷人在长期交往、杂居共处中逐渐融合为一体。西周以迄战国,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更为频繁。这种文化交流与互动,逐渐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统一的较为先进的文化,特别是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学说。汉代儒学在全国传布,从而在构建共同的民族心理、促进汉民族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三大地理板块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陕西作家深受其影响,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创作风格。陕北文学以路遥为代表,深受生存文化影响,形成了宏阔大气、粗犷奔放的创作风格;关中文学以陈忠实为代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含蓄蕴藉、内敛深沉的创作风格;陕南文学以贾平凹为代表,深受秦汉文化和荆楚文化影响,形成了或质朴厚重、或自然朴素、或神秘鬼魅、或虚无缥缈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活跃,当时的民族文化交融特别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的冲突、交流、融合,对元散曲的创作产生了明显影响,包括对元散曲爱情婚姻及两性关系描写之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文化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同载体,其中有时代性的历史糟粕,更有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民族的复兴,是民族文化的转型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只能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能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是民族文化资源大省,民族文化产业是云南的优势产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速和知识财富地位的不断提升,云南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和无序开发利用现象已非常突出。研究云南民族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对于提高云南民族文化的整体保护水平,防止民族文化遗产的流失,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接受与融合是民族融合时期文坛的主题之一。贯云石就是一位在散曲创作上享有很高声誉的维吾尔族作家。他的散曲以俊逸质朴、豪迈爽健的风格在散曲作家中独具特色;他的思想修养、人生经历与创作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作家接受汉文化传统的熏陶与浸润,并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加以融会,从而真实地反映了民族融合时期汉文化对他族文化的亲和力。这对我们准确理解元代文学多元繁复的色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汉族文化对维吾尔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代对西域的影响、唐代对回鹘的影响以及元、明、清对畏兀儿的影响均属于此类。解放之后,随着维吾尔与汉族人民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维吾尔人民引进了为数不少的汉语借词。这些借词来自于文学、舞蹈、逻辑学、种族学、解剖学、林业、物理、生理学、法律、考古学、地质学、美术、心理学、哲学、商业、水利学、政治经济学、动物学、宗教、化学、地理、语言、体育、历史、医学、植物学、建筑学、生物学、气象学、数学、印刷术、音乐、军事、戏剧、交通运输、食品、服饰和财产等二十多种学科门类。其中,汉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饮食和服饰等借词较多,这说明这些领域对维吾尔文化的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9.
独龙族居住在滇西北独龙江流域地区 ,文章对其 1910年前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20.
北朝鲜卑入主中原 ,经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运动 ,两种发展程度不同的文化在碰撞、冲突中走向融合。而北齐在精神文化上仍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本民族伦理观念的认同感 ;在物质文化上则在保留民族习俗的同时由游牧转变为定居农业 ,并实行均田制 ;而制度文化上则引进汉制 ,呈现明显的汉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