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日俄战争接近尾声之时,平冈浩太郎遍访北京要员以及袁世凯,以试探中方对于战争善后问题的态度。事前他并无具体目标,其对中方的建议是在双方会谈中逐渐形成的,并在同京中要员的第二次会谈中予以确认。平冈的来访,显现了日本作为一个太平洋大国的强硬态势,给当时的清政府带来巨大刺激,推动后者在派重臣出洋、东三省改革等方面做出相应举措,以应对日方给中方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四川洪雅瓦屋山在汉代是少数民族 (羌族、獠族 )聚居地。五斗米教创教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巫术有关。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陵所设立的传教区“二十四治”中有稠禾更治、北平治、本竹治、平盖治、平冈治、主薄山治 ,以及后来张鲁所设“八品游治”中的第一治“峨嵋治”都在瓦屋山周围。据现存史料推断张道陵在瓦屋山传教是十分可能的。瓦屋山道教文化底蕴相当深厚 ,堪称道教胜地。如果可以把二十四治及有关地方称作早期道教发祥地的话 ,那么 ,瓦屋山也可以看作是这种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3.
《南方论刊》2013,(3):114-115
<正>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创办于1930年,拥有8N年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是广东省一级学校,也是深圳市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秉承"坚韧不拔、  相似文献   

4.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子》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贵无”、“贱有”。之后的裴頠、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5.
“达瓦孜”。维吾尔语又称“达尔哈奇克西”,意为上高架踩大绳。我国汉文文献称“绳伎”、“走索”、“绳舞”、“高嬗伎”、“戏绳”、“履绳”、“[纟亘]戏”、“踏索伎”、“走软绳”、“绳技”、“踏绳”、“踏软索”、“走绳”等。这一高难度惊险的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创新、发展并日趋成熟。不仅是使用的道具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同,在演出的技巧上也不断有新的突破,成为灿烂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支耀眼的奇葩。它先被列入“百戏”,后又编人“散乐”,晋以后称之为“杂伎”。  相似文献   

6.
李秋菊 《兰州学刊》2008,(9):171-175
“时调”一语,自明代使用以来,主要指称民间时兴、时尚的里巷歌谣,但直至现在,此语的应用并未在文人学者之间达成共识。检诸明清以来的文献,以及近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时调”的同义语与相关语不在少数,如谓“时尚小令”、“小曲”、“时令小曲”、“小唱”、“时调小曲”、“时曲”、“俗曲”、“民歌”等等,缺乏统一性,而且一些作者往往会同时使用多种名称。  相似文献   

7.
“一”以贯之——《齐物论》的内在逻辑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物论》的内在逻辑主线是“一”,“齐物论”可以称“一物论”。“一”之内涵是合为一体、无彼此之分,物、我为一,生、死为一,梦、旦(醒)为一,是、非为一,知、不知为一。一物我则无“哀”、无“芒”,一生死则无“惑”,一梦旦则无“固”,一是非则无损于“道”,一知不知则无“近死之心”。只有去除“成心”,因任万物自然本性,才能体悟“一”,达到“道通为一”之境界。这一点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而圣人却可遇不可求。圣人与凡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庄子能“一”万物,却不愿“一”圣凡,体现了他内心的极度孤傲、寂寞与对在现世中“道通为一”之境界难以实现的深刻理解与失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叶女性散文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人,是“人性”和“女性”的复合体。“人性”的内涵极其复杂;“女性”,包括女儿性、妻性、母性等等,同样极其复杂。与男人相比,女人一般说来更有着聪慧、美丽、多情、敏感、坚韧、纤细、幽静、娴淑的性格特点。散文作为一种抒情文体,有着重“我”、写“情”、求“真”、讲“趣”的审美特质,其“自叙传”的基调,“心态化”的手段,“家常味”的语调,“本色美”的风格,理所当然地受到众多多情善感、擅长表现的女性的青睐。五四时期,伴随“个性解放”的呼声,一批女性散文家如冰心、庐隐、石评梅、苏雪林、谢冰莹等等,同鲁迅、周…  相似文献   

9.
《天问》的文学特质及其修辞艺术(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怡良 《云梦学刊》2009,30(2):42-60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谲怪之一篇,全诗三百七十四句,一千五百五十三字,完全以问句之形式写成。内容白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到历史人事,包罗万象,思想性颇高。后世学者、评家,或认为它是“问卜型文学”。或认为是一种“传承史诗”、“瞽史之歌”、“域外文化知识的总汇”等等,甚至有人不认同其为屈原所作,或不以为是文学作品。即便为文学作品,而其文学价值,在《楚辞》中亦为最低云云,可谓仁智互见,莫衷一是。实际上,《天问》为伟大之文学创作,亦是旷古绝今之第一等奇文,无庸置疑。而其写作技巧,更见手法高超,匠心独运。其中甚至以“参差”、“倒装”、“变换”、“省笔”、“错综”、“互文”等六种文句变化之技巧,验证屈原如何心营意造,力求文句变化生辉。此外,屈原确能“取镕经意,亦自铸伟辞”(《文心雕龙·辨骚》),有“惟圣人能尽文之妙”(黄侃《文心雎龙札记》)之修辞功力。乃在“技巧”方面,《天问》的修辞艺术归纳有“设疑法”、“层递法”、“错综法”、“讽托法”、“虚实法”、“引用法”、“借代法”、“排比法”、“对偶法”、“映衬法”、“对比法”、“重现法”等十二项。另外还有“比拟法”、“倒置法”、“转品法”、“比喻法”、“双关法”等数项修辞技巧,这足以证明屈原确拥有卓异不凡之才情,《天问》的确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清刘献庭《离骚经讲录》),而屈原被赞评为“千古诗神”,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0.
湖湘学派继承了先秦儒学重视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的传统,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的途径,方能达到成道求仁、治国安邦的功利目的。一儒家的治国之道,是将伦理与政治,伦理、政治与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倡导、实行的,突出地表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递进关系的提出,即要想“治国、平天下”,首先就要从“修身、齐家”做起;而要“齐家”,其首要又在“修身”。因为“修身”与“治国”紧密相联,或者说“修身”就是为了“治国”,所以湖湘学派在“修身”过程中,特别强调培养学子“忠君报国”、“济世救民”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以“量”论诗,从“现量”的三个要点:即:“现在”、“现成”、“现实”三层涵义。阐明诗歌创作要即景会心,浑然天成,不思而得,体现了他直觉审美理想;他的论诗之“法”,视“有法”为“无法”,“无法”为“有法”,抨击“死法”,倡导“活法”。两者都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耿加进 《北方论丛》2016,(6):138-142
“慎”是精神始终处于紧张、诚悫、专一的状态。在《尚书》中,“慎”表现为一种德,如“慎徽五典”“慎乃在位”“慎乃司”“慎乃事”“慎厥身”“慎乃俭德”“慎乃宪”“慎明德”“慎财赋”“慎出乃令”“慎终于始”“慎厥初”等。作为德的“慎”,不是对普通老百姓的要求,而是对国家治理者的要求,要求其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严肃而谨慎地对待和处理一切政事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活动。  相似文献   

13.
69司空山     
司空山又名司空原,位于岳西县南边70公里的店前镇境内,方圆50公里,主峰海拔1227米。因淳于氏世传周司空之职,后隐居于此而得名。山中幽谷古洞,飞瀑流泉,怪石虬松,景象万千,为古皖名山之一;尤以“二祖禅刹”、“太白书堂”、“洗马春池”、“赤壁丹砂”、“银河夜月”、“南崖瀑布”,“北岭松风”、“乌牛古石”等司空八景,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4.
“殷”、“商”之名,均由地名而来,分别得自于殷商民族和殷商王朝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国名、朝代名的“商”得名干漳水流域,时在商族建国之前;而“殷”得名于安阳附近的“衣”地,时在盘庚迁都之后。在殷墟甲骨文中,商代国名、都名皆称“商”,不称“殷”,而后世称之为“殷”、“商”或“殷商”。文献中的“殷”名与“商”名纠葛搅扰,不可强分。盖“商”乃当时人的称法,而“殷”及“殷商”互称是用人及后世文献的称法。  相似文献   

15.
试论孔子的政治理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什么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学术界迄今尚无定论,观点主要有三,即“礼运大同”说、“论语大同”说、“有道”说。作为“礼运大同”说的仿制品的“论语大同”说,存在着导致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他的治国主张的相互矛盾、对史料的运用和理解不够严谨、准确等不足,此说难以成立。因此,“有道”才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因为,第一,“有道”是孔子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孔子赞美“有道”、痛恨“无道”,说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话,并视当世为“无道”社会,从逻辑上证明了“有道”是他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孔子“有道”政治理想有其具体内容,但孔子把实现“有道”政治理想的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修己以敬”、“为政以德”上,反映了其思想的保守性和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肖锋 《殷都学刊》2008,29(3):72-77
从历时的角度通过对“春秋笔法”诸项别称,如“春秋书法”、“书例”、“释例”、“义例”、“义法”、“春秋凡例”、“笔削”等的一一考察,认为这些名称在实质上都有共通之处,“春秋书法”是等同“春秋笔法”的,“春秋大义”经过历代的阐释和发挥,其名称逐渐走向一致,“春秋笔法”的称谓亦逐渐取代其他各种称谓成为了一致共识。  相似文献   

17.
年楚河     
年楚河意为“尝味水”。相传莲花生大师所持盛甘露的宝瓶寄放在宁金岗桑雪山处。此后,甘露水就不断从雪山流下,让人们品尝,故名“年楚”,亦称“酿曲”、“娘曲”、“年曲”、“年善”、“年曲河”、“羊曲河”,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时风学弊,章学诚建构了以“世”、“道”、“史”为基本架构的学术思想体系,主张“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提出“本己性情为学”、“学欲其博,守欲其约”、“临文主敬”、“知人论世”的学术方法,并强调以“史德”为重心的学术修养。这体现了章学诚作为浙东学派之殿军所具有的才识卓见,对现代学术研究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安徽徽州(现黄山市)古称新安,自古就有“十家之村,不废颂读”的社会习俗,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之美称。就在这片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上,不仅孕育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朴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等,而且浸润了“徽州腔”(即“徽剧”)的摧灿历史。  相似文献   

20.
“西州”及“北州”、“东州”、“南州”、“中州”,这种划分天下的“分域说”或“五州说”,只是汉代人一种习惯上的用法,每一州所指区域并不确实,但在大致范围上还是有共识的。“西州”最初专指益州地区,但是随着西北边疆之开拓,“西州”所指渐延及凉州、朔方;由于西北一隅对两汉国势的影响远大于西南地区,“西州”概念的重心渐次转移到凉州、朔方地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