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论坛》2013,(5):18-18
正张家界市土家族研究会成立于2000年10月,现任会长吴远平。自成立以来,研究会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普及土家族文化知识,学会编著、出版了《湘鄂西土家族》《土家知识百问》《土家地区名胜大观》《中国民族风情游丛书·土家族》《永定区民族史纲》等40多本民族研究、旅游书籍。为了探索少数民族民俗散文创  相似文献   

2.
由湖北省民委、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民族学院主办,中国土家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省民族研究所、湖北省巴文化研究会、湖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第八次会议,于2011年  相似文献   

3.
《民族论坛》2013,(5):24-35
"民族研究的水平就是民委工作的水平!"没有民族研究人才支撑,民族理论政策基地建设将是空壳,大量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无所作用的烟云。自2011年底以来,湖南12名民族特邀专家在省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的平台上集体亮相,他们怀着对本民族、本地区发展的使命感,济济一堂,各施拳脚,创出一片云蒸霞蔚的民族研究希望景象。  相似文献   

4.
5月4日-7日,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胜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基地、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主办,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西藏大学、石河子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河南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党校、湖北民族学院等二十几所高校科研院所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教学改革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79,自引:2,他引:77  
本文通过对 1985年以来有关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从概念界定、民族文化旅游供给研究、民族文化旅游需求研究、民族文化旅游影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四个方面 ,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进行了综述。文章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的进展、学术动态 ,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自1980年起中国30余年来民族旅游研究文献的梳理,将民族旅游研究主题分类为:民族旅游发展研究、民族旅游开发研究、民族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以及民族旅游文化研究,在分类基础之上对我国民族旅游研究现状做出简要评析后,对今后民族旅游学术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民族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2011年9月15日,中国政法大学民族法研究中心成立,中心以培养研究人才,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理论创新,服务法制实践为宗旨,对于繁荣我国民族法学研究,推动国家民族法制建设进程,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中心成立之际,笔者就我国民族法制与民族研究这一主题,专访了中国政法大学民族法研究中心主任李鸣教授。  相似文献   

8.
正《民族论坛》:田主任,您好。您自2007年来一直分管民族研究工作,对我省民族研究非常了解。您能介绍一下我省民族研究的发展历程吗?田代武:湖南民族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前就有人专门从事民族研究,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收集和整理了不少珍贵史料。1980年成立湖南省民族研究所。从1980年到  相似文献   

9.
2010年8月17--22日,由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主办的民族问题专题学术研讨会暨黑龙江省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隆重召开.来自国家民委、黑龙江省民委有关领导,北京、天津、黑龙江、宁夏等省(区市)的民族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出版机构的近50余名民族理论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中国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向及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黑龙江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主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0.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客观需要。把民族学校打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主要基地,要通过缜密规划,打牢基础,形成特色,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发挥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民族审美文化”范畴及其意义。认为 :民族审美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 ,以民族审美活动及其成果核心的 ,以及包容于各个文化领域的文化成果之中的 ,具有审美特性和价值的民族文化观念和物质产品。“民族审美文化”范畴确立的意义在于 ,首先它廓清了民族美学研究对象的另一部分 ,即民族文化中具有审美特性和价值的部分。其次 ,民族审美文化范畴的概括 ,实际确立了民族美学理论的方法论框架。以民族审美文化为生长点 ,建立新的美学范畴、观念和价值体系。再次 ,民族审美文化范畴的确立 ,其现实意义在于发扬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品质 ,选择适合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1990~ 2021年收录文献为样本,对国内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研究在2002年后发文迅速增加,但研究学者团队和机构合作整体情况较弱.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民族地区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资源、文化旅游开发、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等.总体研究内容广泛,却还没有形成系统.未来在围绕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新转化、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问题基础上,可加强中观、宏观层次经济学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论坛》2014,(12):26-28
目前,湖南共有省级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8个,省级民族文化联系点7个,各传承示范基地和民族文化联系点,在省、市、县三级联创其建指导下,利用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民族本质属性问题上历来存在着文化与政治的二元对立,由此对民族理论和民族实践带来诸多困扰。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的概念体系对此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并有望为现实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本文从民族构建的基本纽带入手,对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概念体系的理论形成、应用领域和局限反思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5.
建辉 《中国民族》2007,(6):31-31
5月13日,中国民族博物馆东南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正式挂牌成立。同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和红河州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为期2天的哈尼族服饰文化研讨会也在红河州博物馆隆重开幕。在热烈的掌声中,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李晋有,全国政协常委、红河州政协副主席陈军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这标志着中国民族博物馆与红河州博物馆的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回族是典型的散杂居民族,也是湖北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在我国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之际,湖北回族现状如何?湖北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如何?回族伊斯兰文化对湖北和谐社会构建起了哪些作用?怎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思考的重点问题。为此,湖北省民宗委2007年确定并立项了湖北省构建多民族和谐社会研究—湖北回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重点民族调研课题,成立了由省民宗委副主任胡祥华、沙玉山为顾问,中南民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许宪隆主持的课题组。自2008年6月开题以来,课题组采取入户访谈、抽样问卷、召开小型座谈会、典型个案深层访谈等方式,围绕湖北回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细致深入的调查。日前,该课题的调查工作圆满完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7.
首届"北方民族发展论坛"的召开,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强东北四省(区)交流与合作、全面做好"十一五"时期的民族工作及推进民族工作社会化均具有重要意义.与会者就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兴边富民行动"、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理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在中华民族复兴、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新观点,取得了重要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国民族文化的特征以及现代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说明中国的艺术设计应从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从而提升品质、完善理论、丰富表现形式.这是中国艺术设计文化形成和振兴的关键所在.文中强调了少数民族文化在丰富艺术设计理论和表现形式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论坛》2013,(5):16-16
正湖南省苗学学会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现任会长陈志强,20余年来,学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共有个人会员近500人,团体会员16个,建立了三大研究基地——麻阳漫水村和沅陵盘瓠洞的湖南盘瓠文化研究基地、"苗父堂"湖南苗医药研究基地和靖州地笋苗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在凤凰三江创建了中国苗族博物馆。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第四届  相似文献   

20.
青海地方史的研究始于清末,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史研究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转向这一领域,地方史专家芈一之教授就是其中之一。自1 958年支边于青海起,就在地方史园地里曲折地、艰难地开拓着,凡青海民族源流、民族关系、史实考辨、建制沿革、社会形态、地域文化、民族政策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