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弗洛姆看来,"自由是人类存在的特征。"他根据自由的性质将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不仅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探究人类追求自由的历程,而且深入人的心理层面深刻地剖析并揭示出现代西方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指出现代人何以可能实现积极自由,由此而形成其独特的逃避自由理论,然而这一自由理论却存在着巨大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是以分析法西斯主义得以产生的心理基础为目的的,但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精神困境以及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的分析,特别是对自由的含义及逃避自由的全面分析,对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的理解及其克服途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其存在与影响备受社会关注。20世纪西方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毕生致力于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的分析,其“逃避自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网络迷恋心理困境分析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弗洛姆的自由悖论生动地映照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迷恋的心理矛盾,即自由与孤独并存。弗洛姆提出的确立“积极自由的存在状态”,为当代大学生走出网络迷恋心理困境指明了方向,其根本途径是让当代大学生积极地以爱“投入学习”,争取“积极自由”,超越异化,不再受网络技术所奴役,并最终成为网络技术的掌控者,从而进入既自由又不孤独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自由,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向往的精神归宿,但是逃出了一切的藩篱之后,人却会面临由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所带来的恐慌,于是,自由也便成了新的枷锁。《逃避自由》是弗洛姆的代表作之一,文中通过对"个体化"所带来的双重影响和自由对于人们的双重含义的分析,进而得出现代人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本文从社会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机制的起因、形成、后果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人即使在不自由的境地之中,也可以拥有期望的幸福,这就是对自由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从分析人的自由困境出发来探寻人类获得自由的途径的,它是对人类追求自由本性的一种独特解读。主要包括自我发展理论、社会人格和社会动机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对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心理机制的分析及其所提出的健全的人、健全的社会的设想,不仅对于发达工业社会诊治自身的弊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正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建设现代市场经济的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人群中的人》表达了现代人的悲哀:逃避孤独———即便跻身于人群之中,却仍被隔离在人群之外。本文结合弗洛姆的相关理论,通过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层层揭示,强调了坡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前瞻性关注。  相似文献   

7.
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成员,对现代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进行过系统研究,旨在找寻正确的路径与方法来解决精神异化问题。弗洛姆以"人的生存方式"为主题回顾了人类文明历程,同时围绕"自由"的暧昧性及其引发的悖论选择,开展现代性批判实践。弗洛姆认为中世纪壁垒森严的社会结构虽然妨碍了个人的自由,但却赋予其安身立命的根基;文艺复兴萌芽以来,主体意识觉醒,无家可归的孤独情绪随之递增,导致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最终形成;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人生无所希冀,其塑造的健全的人又为人类后续发展带来了光明。文章以"中世纪的人"、"现代人"、"健全的人"三个术语为关键词,旨在深入发掘弗洛姆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人群中的人》表达了现代人的悲哀:逃避孤独——即便跻身于人群之中,却仍被隔离在人群之外。本文结合弗洛姆的相关理论,通过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层层揭示,强调了坡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前瞻性关注。  相似文献   

9.
弗洛姆的自由观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特征。对现代人而言,自由意味着双重含义:一是摆脱自然外界和中世纪权威的束缚而成为"独立的个人",弗洛姆称之为获得"消极自由";二是人自觉主动地改造社会、健全自我而达到"自为的人",弗洛姆称之为建立"积极性自由状态"。逃避自由是消极自由片面发展的结果。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实现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弗洛好与萨特自由观之异同进行了评析。在似同方面,二者都立足于个体本位上的自由,均认为现代人享有自由,但对自由却采取逃避的态度,说明现代人拥有自由的缺陷性和病态性,应帮助人类走上自由的正道。差异之处,首先,他们对自由概念的理解不同。萨特的自由本质上是一种意识活动的自由,并没有现实性;弗洛姆则把自由理解为个人人格、意志摆脱条件制约的独立;其次,他们对人类自由正道实现的途径存在分歧,萨特主张个人自由融入某种形式的集团共同意愿中;弗洛姆则试图用“爱”和“工作”来建立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和谐关系中享有健康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源于他对人类自由的坚定信念和现实关怀。物质资料的丰富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消灭,并没有带来理想中的人类自由。人类异化成为通往人类自由的最后关节。晚期资本主义的统治逻辑加剧了人们的异化程度,它借助文化工业的麻痹功能阉割了人们争取自由的原始动力———阶级意识和主体意识。阿多诺批判文化工业的真实意图在于批判它与技术和经济合谋造成的政治极权主义。他之所以批判大众文化却捍卫高雅文化,其真正兴趣不在于文化形式本身,而在于文化作用下的作为解放力量的人的阶级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存亡可能。争取人类自由,是阿多诺建构文化工业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世界观是在近代欧洲出现的理解人的新观点,近代世界观的前提是把所有的存在都理解为相互分离、对立的东西。从这一角度看,人是跟自己之外的所有事物完全分离地、对立地、独立地、孤立地存在着。因为具有这样的存在论特性,所以人被看成是追求自身欲望和最大程度地满足自身欲望的存在者,决定人个体命运和社会价值的第一大要素便是自身的生理年龄阶段,欲望强的阶段社会价值大,欲望弱的阶段社会价值便小。年轻人既是欲望的主要生产者,也是欲望的主要消费者,他们构成了社会价值的主体、主流,消费的流变决定着社会价值的流变;而老年人随着欲望减弱、消费下降的“变老”,变成了“最无用的阶层”,“无用”即意味着“多余”,老年人沦落为劣等的社会存在,他们因此也突然失去了在社会中的话语权,人类自古以来崇老尊老的历史被颠倒了,人的老年时期沦落到了卑微痛苦的时期。近代世界观和由此而产生的价值观,是老年人命运失落的总根源。现代社会人的老年期越来越长,而这实际上意味着痛苦的、羞辱的人生越来越长,“幸福地变老”在现代文明中消失了,幸福地拥有整个人生变成了人类的幻想。只有改变分离的世界观,建立统一体的世界观,才能够开创和建立包括人的一生在内的人类幸福生活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质是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但质又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 ,人类对质范畴的认识经历了多层次的推进 ,既有对历史含义的继承 ,又不断地赋予新的含义 ,这使质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层次性。正是对质的概念不断认识深化的情况下 ,人类对自然物、生命、人类、人类社会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 ,或者说人类在这两者认识深化的发展上是互动的、相辅相成的。对现代哲学中质的概念进行总结 ,质可分为要素质和系统质 ,而系统质又可分为自然系统质、人工系统质、社会系统质。这种划分只是一种概念的划分 ,而在人类的实践中 ,要素质和系统质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伦理关系。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在自然中生存的,人类是自然界总体最先进的部分,代表着自然界总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他物质群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是积极能动的,自然也以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的制约,规范着人类发展的方向。维护自然是人类最高的自我实现,人类应该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从“天人合一”的法则,为科技注入伦理精神。这样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15.
网络传播的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交互性 ,其与传统传媒由点及面 ,主动权掌握在传媒手中 ,受众被动接受不同 ,它使人类传播真正进入了一个双方互动、平衡互换的理想型态 ,使信息资源为全社会所共享。这种传播使人们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范围都大大扩大和增加了。但是 ,这种新型的传播型态 ,在为人类描绘了美好前景的同时 ,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其积极影响表现为 :人们迎接和适应变化的心理加快 ;扩展了人们心理的时空范围 ;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特殊形式 ;促进了人们需要层次的上升和多样化。其负面影响表现为 :使人们对网络产生过度的依赖和迷恋 ,形成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症 ;容易产生虚伪的人格品性 ;容易助长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 ;引起道德的心理丧失。对此 ,必须从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两个维度采取消除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教师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育的灵魂应该是“功在做人”,而人文教育的功能恰恰是使人成为人。教师教育就是培养教师,培养教师能够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教人做人。教师要教人做人,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人,而要成为人,则依赖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与人类的自我尊重、自我反省、自我关怀直接相关的教育,他使人们了解了世界,了解了祖国,了解了人类,了解了自己,了解了对社会的责任,从而使每一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个人利益,发展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能提高人们的思想格调,智力修养,纯洁人们的情趣,使人们超然物外,高瞻远瞩,最终获得造福人类社会的道德自觉,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鹏赋》是李白超越有限的精神图腾,他在大鹏的现象中寄寓了自己的自由理想。这篇赋受庄子《逍遥游》的影响明显。但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一为哲学论文,一为文学作品;大鹏不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为李白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8.
不少研究者将清末民初由报刊、出版等传媒力量所形成的“公共舆论”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混淆 ,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在厘清这一错误的基础上 ,通过对大众传媒在近代发展的基本形态、文学“公共舆论”的作用、学会社团的公共性等几个方面的分析 ,探讨了影响近代社会变革的传媒力量———“公共舆论”的特点以及它对文学变革、文化思潮变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