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与老舍小说展现老北京广阔的社会历史风貌不同,1980年代京味小说对于北京城市文化身份的型构,是通过极度浓缩简化并重复出现的“记忆素”来实现的。这些由人物、行动、空间与情节组成的“记忆素”具有高度的趋同性。而这些“记忆素”作为一种“传统的发明”,并不是要对老北京的历史文化进行多么精致的还原,而是为了应对“文革”结束后和北京城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城市与人的身份危机而作出的一种解答。  相似文献   
2.
图像与文字作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两大叙事符号,从未间断过彼此间的事实往来.进入图像时代后,两者争夺文化资源的事态进一步升级,围绕图文关系生成的知识场域更是引发当代文化研究热潮.鉴于图文关系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对图文关系进行了谱系学研究,说明两者关系的历史性转折有效促进了视觉艺术的繁荣发展;接着以图像真伪之辨为据,指出其间内蕴的视觉悖论是导致命名与指示、言说与状物、意指与模仿、读与看、词与物等传统表征关系瓦解的直接原因;最后旨在破除“图像转向”谬误之说,强调图文关系并非处于非此即彼的对峙状态,而是从未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关系断层.  相似文献   
3.
想象作为西方美学史上的核心范畴之一,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代,基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贡献,它分别承载了超验主义的与经验主义的两种意涵,由此开启了后世研究的基本路径。柯尔律治身为英国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传承经验主义文化传统之余,适时对其加以改造,德国古典美学在此无疑充当了行之有效的理论工具,其中尤以康德与谢林的想象观最具代表性。通过梳理其内在相关性并比较了两者之不同,意在彰显柯尔律治在发展想象学说的过程中做出的创建。  相似文献   
4.
女性身体作为艺术史上最难处理的题材之一,已经凝聚了一批极具魅惑力和挑战性的文化题域与知识范畴。为性别偏见所囿,女性在艺术史上长期处于失语状态,一度导致女艺术家严重缺失,被凝视与误读的命运迫使其不得不对既定规范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发出质疑。从传统的架上画到当下无法归类的视图呈现,女艺术家对自身身体的展示与表征,持续进行创新与实验,不仅有效规避文化镜像效应带来的虚假性与危害性,而且为重写历史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女性自画像是典型的以身体为本位的艺术实践活动。身体作为自我存在的前提基础,很早便被确立为集表征、认知与叙事功能于一体的空间性存在。然而受意识形态影响,身体明显附着上了性别标签,自我形象建构的权利一度为男性所独有,由此导致女性自画像长期处于边缘地位。面对男性的感官享乐与欲望投射,女艺术家一反固有视觉习惯,对自身身体展开无"他者"在场的审视与观照。在梳理女性自画像脉络基础上,强调作为一种被忽视与误读的视觉文本,其内蕴的权力话语、历史寓言与文化镜像不仅有效规避了同一性思维及二分逻辑结构带来的弊病与缺失,且为艺术秩序的重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天才"作为浪漫主义运动的核心口号之一,凝聚着浪漫主义诗学之精髓,对"天才"意识的体悟是理解浪漫主义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从莎夫茨伯利到康德,"天才"一词的意涵不断被丰富与充实,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命体验思潮的萌动奠定了基础;区别于柏拉图诗学,"天才"标志着艺术创造力由"神力"向"人力"的转变,艺术家取代上帝主宰现代艺术发展路径;鉴于浪漫主义诗学内蕴的超验维度,"天才"化身为普罗米修斯式的斗士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其扮演的先知形象亦是深入人心。以上三个方面是梳理浪漫主义"天才"意识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柯尔律治的莎士比亚评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梳理了柯尔律治关于莎士比亚评论的基本观点,展示了柯尔律治对莎士比亚作品评论的独具匠心之处。柯尔律治"实践性批评原理"的提出,对"天才"、"诗性想像力"的分析,对"有机统一原则"的阐释,对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评述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起了后人极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8.
自城市诞生之日起,便充当了人类文化记忆的工具与载体。首先,城市空间形式产生前,基于共同的祭祀礼仪和宗教信仰,作为神圣精神和世俗权威象征物的集会地点能够将原始初民定期或永久性地汇聚在一起,有效见证了人类史前文明的崛起;其次,长时间的纷争与混战导致安定团结的呼声一度高涨,城市秩序随之确立,为人类提供生存庇护的同时,也赋予其稳固的社会身份与地位;最后,随着都市化潮流席卷全球,城市已不再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根本,取而代之的是支离破碎的现实镜像以及无家可归的心灵创伤。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引发了颇多非议.针对大众文化的身份及地位问题,各路学者从未停止过探索与论争.大众文化理解上的多义性与暧昧性缘何而来?这一问题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力从如下三个方面对此作出解答:首先,时代语境的更迭变迁导致大众文化生存境遇出现反差;其次,大众文化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相关理论格局的多元共生;再次,知识分子角色转换、大众参与意识觉醒引发文化资本的重新分割,亦影响了社会舆论导向.基于上述诸种缘由,形形色色的文化实践汇聚在大众文化周围,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